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丰富多彩的四川非遗

作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18 14:44:26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丰富多彩的四川非遗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据《华阳国志》卷1巴志载:“《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华阳国志》卷3蜀志续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

这是中国十六国时期成国成武帝李雄政权散骑常侍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的载述,说明了“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夏禹置九州时“巴、蜀”即为“囿中之国”。可见“巴、蜀”之称谓、区域、族众、民风、信俗等文化表现形式和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由来已久。“巴、蜀”之称谓更是续历唐、宋、元、明、清后至今也仍在以范称沿用,并以“天府之国”美称通达天下,其渊源之肇起在中华文明和人类历史上实为久远。

如今的四川省,领辖沃土48.5万平方千米,8700万众恩受哺育,雄踞我国东西南北交汇腹地,与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甘肃、陕西接壤,承华南华中,连西南西北,枢纽华夏,是沟通我国东西部和中亚、南亚、东南亚极其重要的中华文化交汇地和极其重要的中华文明传播走廊;青藏及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及秦巴山区、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沃野千里,滋养万物;岷江、金沙江、嘉陵江、沱江、长江,水域交汇,润泽生灵。水土人家本真多样,谓文化积淀厚重确有其本根。

在万千年的人文历史进程中,丰富的四川文化、广博的中原文化和多彩的藏、羌、彝、苗、回等民族文化交相弘扬、辉映传承,在生生不息的人文繁衍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四川省独特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群,并始终承载和承传着辉煌灿烂的四川地域的中华文明和四川本土的传统文明,始终续延忠守着具有独特风物和人文情态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最清晰的文脉和最顽强的生命构筑了四川各族群众丰富优秀的文化成就。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成果和四川文化成就的重要表达之一,优越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和繁衍创造了十分优利的条件,无论是夏商时代的神权文化,还是西周至春秋战国的礼乐文化;抑或是秦统巴蜀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共生逐步转型的四川地域的秦汉文化;汉魏之际源起的中国道教文化;隋唐五代宋明清的文学艺术、汉藏传佛教文化;藏、羌、彝、苗、回等民族文化;四川本土的方言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锦文化、绣文化、盐文化、灯文化;在自然科技领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农作物种植技术、井盐开采技术、青铜冶炼技术、天文学、数学、医学等;以及如川戏、川茶、川酒、川菜、川医药、蜀绣、蜀锦、川派盆景等数不胜数的文化品牌;如此种种,均带有浓烈的四川特色,都具有浓郁的四川风格,都以其显著而唯一的四川省区域文化内涵和区域文化标识为世人延续了丰富多彩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兼容、开放共生的显著特征。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普查、整理、登记、建档、申报、评审、确认,确定多批珍贵、濒危的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批次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命名了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21个市(州)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条目清单,绘制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坚定的文化自信。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17年来,四川省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别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人(群)4.2万余名、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5万余件、普查文字记录约6912万字、录音记录约4728小时、录像记录约5252小时、拍摄图片约12万张、汇编资料约5068册;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条目总量近10000项;已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8项(含跨区域共同申报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5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5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全国优秀保护实践案例3个,全国十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6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62名,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2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4个,这些留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存活在四川省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生生不息。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继不断地流淌着四川省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脉,细腻而奔放地演绎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彩斑斓,这是四川历代祖先放射出的智慧光芒,这是四川儿女引以为豪的绚丽瑰宝。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方式传续着四川先民们真挚的情感和卓越的品质,以其不懈的孜孜追求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奉献着热血和生命,这不仅表达着四川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珍爱,也表达着四川各族人民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切情怀,还更为重要地表达着我们坚定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自信和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坚强决心。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各界同仁共同努力,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携手贡献力量,这既是中国故事的精彩彰显,也是四川各族儿女的文化自觉。这是以永不弯曲的文化脊梁根植于中华沃土之中,这是以永不腐朽的精神丰碑屹立在四川山巅之上。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