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中国成都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成都市在首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将“文化遗产日”放大为“文化遗产周”,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受到了原文化部的高度肯定。
经过认真策划和积极争取,2006年12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成都市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由文化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首届非遗节于2007年成功举办。在筹办2009年第二届非遗节时,文化部根据成都市的建议,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并由此形成主承办的定制,非遗节也成为国内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参与主办的唯一节会活动。第二届非遗节闭幕后,根据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争取长驻,常办常新”的批示精神,经积极争取,2009年8月,原文化部正式复函同意非遗节落地四川,定点成都,每两年举办一届。2014年8月15日,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复函四川省人民政府,经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同意保留非遗节活动。
非遗节已成功举办7届,形成以“世界风、中国节、中国戏、中国艺”为主线贯穿的成都论坛、国际展览、国际展演、非遗竞技、主题分会场、社区实践等品牌活动。活动累计开展2000余场,共有9000多个非遗项目参展,600余支表演队伍参演,135个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4000余名代表和国内4万多名代表参加,2000多万市民和游客现场参与,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积极参与的重要节会。
第一届非遗节于2007年5月23日至6月10日举行,参会的国家和地区63个,国内外代表5000多人,发表《成都宣言》;第二届非遗节于2009年6月1日至13日举行,参会的国家和地区46个,国内外代表4000多人,发表《成都共识》;第三届非遗节于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举行,参会的国家和地区72个,国内外代表3000多人,发表《成都倡议》;第四届非遗节于2013年6月15日至23日举行,参会的国家和地区107个,国内外代表4000多人,发表《成都展望》;第五届非遗节于2015年9月11日至20日举行,参会的国家和地区65个,国内外代表5000多人;第六届非遗节于2017年6月10日至18日举行,参会的国家和地区112个,国内外代表6000多人;第七届非遗节于2019年10月17日至22日举行,参会的国家和地区86个,国内外代表5600余人。全国人大陈昌智副委员长,全国政协黄孟复副主席、刘晓峰副主席、王正伟副主席,分别出席前七届非遗节重要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出席第四届非遗节重要活动,文化和旅游部的主要领导和分管外事、非遗的部领导,省市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出席历届非遗节的重要活动。
非遗节的举办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政府认真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义务、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的鲜明态度。非遗节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展示履约实践、展现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互鉴平台;是汇聚各方智慧、凝聚发展共识的非遗学术高地;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友好对话,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国家平台;是四川省展示巴蜀文化魅力,推广成都城市品牌的文化窗口。
成都市在持续打造非遗节品牌的过程中确定了“两个转变”“三个目标”“四个结合”。“两个转变”是从注重非遗传播推广向搭建非遗传承利用平台的转变,从政府包办向广泛引进社会资源参与活动举办的转变。“三个目标”是按照“人民非遗人民共享”理念打造全民参与、全域巴蜀的非遗盛会,培育地方非遗特色文旅活动品牌,搭建非遗项目合作的沟通、交流平台。“四个结合”是节会活动策划结合中央、四川省、成都市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非遗重点工作,结合地方丰厚的特色非遗资源及开展的相关活动,结合社会力量开展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传播活动。
下一步,非遗节将在国际性、融合性、全域性、全民性、推广性五个方面不断深化,深入探索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传承发展的双路径,全面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塑造非遗第一节会活动品牌。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