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响川江号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
唱响川江号子
每当川江号子唱响时,总有一种悲怆、一种苍凉、一种抗争、一种呐喊于心中震荡!川江船工号子,盛于明清时期,是船工劳作时所唱的劳动号子,简称川江号子。渠江号子属川江号子之一,一脉相承!它在离岸、靠岸、推桡、扳桡、摇橹、立桅、撑篙、拉纤等等劳作时都会唱起,它曲调悠扬、高亢,别具风味,根据不同的水势变动唱腔。号子一出,有时一呼众应、有时群吼独吆,有时自哼自唱,有时上喊下答,号子声声阵阵,江水时缓时急,船工们脚蹬石头手扒沙,奋力前行。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东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高原,蜀地有金沙江、长江、嘉陵江、岷江等大小河流九十多条,渠江是嘉陵江一条支流。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公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川江上大大小小的水码头,帆影点点船来船往,船上船下船工号子声声。
巴山蜀水山峦叠翠,江河纵横,木船运输起于唐宋盛于明清,一艘艘柏木帆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木船在江上航行,通常船上有四个工位,前、后驾长及烧火匠和提拖匠,其中船尾掌舵的后驾长称“正驾长”,船头搬艄的前驾长称“副驾长”,是为“前艄后舵”。后驾长船尾掌舵掌握船的航向,前驾长掌握两侧小梢,三丈长的桡子比小梢稍细,桨角穿起皮扣吊起桡子,一大一小两根楠竹篙杆撑着船,风来时爪钩将几艘船分别抓连一起。烧火匠负责煮饭并协助前驾长理纤藤等船上的后勤修补,提拖匠则协助后驾长扳舵、打纤藤、打扫后面卫生。
旧社会称船工为“拉儿棒”、“拉二哥”、“地拉拉”,他们一年四季草鞋一双,身上衣服补巴摞补巴,头上常年缠一根白帕,有号子唱道:“脚蹬石头手扒沙,为儿为女把船拉。顺水扳船浪里钻,不顾生死包白帕。”“一根白帕头上绕,船翻人亡自带孝!”川江流域江水湍急滩险,拉纤的纤夫得十二万分小心,头纤侧身拉纤,边拉纤边看水路,其他的纤夫弯腰埋头贴地使劲,步步紧跟。有唱词唱道:“行船跑马三分命,风浪中行凭造化。前驾长看好水,后驾长舵掌稳!联手们,要展劲!船儿似箭舵才应,凶滩恶水脚下踩。乘风破浪,咋!咋!咋!一声号子一身汗,斗大的胆子闯天涯!”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四川遂宁籍举人张问安在其《桡歌行》中写道:
大船之桡三十六,小船之桡二十四。
上峡歌起丰都旁,下峡声激穷荆湘。
推舵声悠碛声力,千声如咽三声长。
上滩牵船纷聚蚁,万声噪杀鸟噪水。
短短诗几行,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川江流域滩多水浅槽窄浪急,记录下大小木船上所需船工人数,及船工们顺水行船,逆水闯滩号子声声的场景。
拉一艘四十吨的船至少得六个船工,通常木船上船工少则二三十、多则五六十,拉二哥把绳子往腰背上一缠一带,平均一个人少说拉五吨以上,百吨以上则需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纤夫们把拉船的绳索,称“纤藤”或“纤索”,是用竹篾编织而成,纤藤分小纤藤(又叫飞子纤藤)中纤藤(中篮藤)大篮藤和坐藤,坐藤最粗,拉滩的时候用。纤藤长可达五百至一千米,停靠时前用陶绳套桩(桩子又叫鳖石,木船分大桩子小桩子),后面桅脚打尾叫,船侧有五马蹬用于拴纤藤。
拉滩时一般四合即四根纤藤,两边两岸都要拉,若遇纤藤拉不动时则要换综(用几只船去拉一只船叫换综)。江上拉船,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两艘船的船夫合在一起,先将一艘船拉过滩,再将另一艘船拉过滩,船夫把这种拉船方式称“换综”或“合综”“连综”。若换综都不行时则要搭滩(请当地的拉二哥临时来搭手帮忙叫搭滩,搭滩的拉二哥会得到一定报酬。)拉滩最大的工具是桅杆,下水时做梢条,上水时风来,船工紧急上船挂帆挂牵藤,号子头唱起:“呜噜噜噜儿,鼓起胀起!我们联手都欢喜,你在山上走,我在河边游啊!”
李文广老师和他的渠江号子传唱队员
古时行船是有开船仪式的,船老大会在船头摆供品敬老爷,给阎王菩萨烧纸,保佑此行顺风顺水平安无事。“船到滩头水路开,王爷菩萨要钱财。你要钱财我给你,保佑船儿早过滩。”江上行船尽管出发前会准备充足米面盐油煤炭,但船上的日子依然艰苦,常常只蒸点鼎锅饭然后就着酸萝卜下干饭。船到合川能打个牙祭,再到北踣打个牙祭,到了土沱喝个酒,停靠上岸去看场电影听个戏,拢了朝天门还能再打个牙祭。
猫儿沱
江上行船的日子辛苦且寂寞,船工们常流传一句谚语:“合川豆花儿五角九,好耍不过澄江口”。澄江口是一繁忙的煤港码头,来往商贾云集,客栈、茶馆、酒肆、妓院喧嚣繁荣,有“洋人街”之称,江边码头的补衣嫂(暗娼)也不少,直至解放后“四清”运动彻底清除江边黄赌毒。
三峡之巅
航行中,航标(又叫马杆)分红靶黑靶白靶,白靶可以挨着过,红靶绝对不能靠近。号子头是川江号子的领唱者,他们非常熟悉航道,行船经验丰富,知识面广,嗓子也好,上水下水、水急水缓,号子头与前后驾长配合,走到哪就喊什么样的号子。跟着号子头的吼声,纤夫们一边附和一边随着号子节奏展劲。过滩时,号子头一声吼:“过险滩了哦!号子嘛吼起来哦,哟喂!”纤夫们跟着:“嗨佐!嗨佐!”拉船的号子头一般有两个轮换着喊号:“老师不说就该我,你喊累了我来说”,招架号子拉逆水的时候也是两个号子头喊:“哟儿哟嘿嗬……嗨!”另一个喊:“喽呀喽哈嗬……嗨!”前者再喊:“接接连来接接连……嗨!”另一个喊:“接着后书……嗨!往下连……嗨!”
号子通常分三大类:桡号子、附属号子、拉纤号子,调门就很多了。桡号子是个大类,起桡时的磨约号子,扳船很零乱,你一桡我一桡,有的扳得快有的扳得慢,还没走到同心协力的步子。领头一声:“哟哦喂……嗨!喂喂嗨……嗨!头桡架子……嗨!二桡力……嗨!三四桡子……嗨!要落齐……嗨!哟嗬嗬哦转呐……嗨……”如此这样到扳正常了就转为交架号子。磨约号子中头桡很重要,掌握号子的节奏,控制着桡子的速度,一呼众应!
猫儿沱码头
慢水(平水)时摆沱号子,上滩号子槽斑鸠,靠岸号子,往重庆合川走下水放滩时又是交架号子,最危急时刻吼起抢滩号子!险滩一过歇梢时吼声渐缓:“流哟哈啊……哦哦哦哦……咋起!”咋起声毕,可骑着桡子巴杆烟稍事休息。有时一滩刚过又是一滩,拉二哥拉起纤,“咋起!”又一声,把桡子按住骑着桡子再休息片刻。喊“扭了!”的时候就丢下桡子放下纤绳,找地方躲荫躲雨。靠岸时,“揭了!”一喊,桡子桨脚提出水面倒扣船舷。
中和码头
附属号子有立桅号子、上下墩号子、挤裆号子、背船号子、龙舟号子,附属号子还包括报路,例如:“两边高走槽槽,中间有两边走,挽到打抓扯到打抓。”、展言子例如:“左手一枝花右手带回家。”转拼角号子:“嘿呀佐……嘿佐!……前面就是烂船滩,多少船儿遭打烂。多少船工丧黄泉,联手们,搌劲扳!不要老命保住船!嘿佐!嘿佐!嘿佐!
龙女码头
遇到逆水上行,号子头通常根据不同水势滩险航段,喊出适用于各种姿势劳作的腔调和词句。逆水航行拉纤有多种劳动姿势,比如出纤藤时搂纤吆喝号子,进入槽道摆纤的槽斑鸠号子,船向走正时的冲冲纤号子,逍遥纤、三脚纤、四脚爬时的数板,船飘河时乱脚纤号子,寸步难行时的上榨号子,还有上梢纤、跑马纤等。有拉纤号子唱道:“挤出当来……嗨!拉船走……嗨!捉着险滩……嗨!在前那头……嗨!临江门讨爪……嗨!要累够……嗨!漏档打到……嗨!大溪沟……嗨!石门槽窄……嗨!水更难流……嗨!”号子头一领众和,纤夫们跟随号子头的引领四步一声和:“嗨!”,埋头俯身步伐一致,齐心协力步步向前。
石盘沱码头
行至浪急滩险闯滩时,号子节奏急促高昂,声嘶呐喊;战胜急流险滩船行平水时,号子又变得节奏舒缓,曲调悠扬。川江号子的特点总体来说就是高亢明亮,铿锵有力,时而激越时而悠扬。其唱腔中有加入川剧的高腔、山歌、数板、小调等元素,号子手一般都略通川剧、快板、昆腔、评书说书,号子唱词常常信手拈来,见啥唱啥,顺口溜、打油诗等等都可。比如:“吔!连手们!咋!说来就来!不要来挨怠,懒怠是龟儿子,使力是老子!咋!不使力当孙子!哟喂哟喂加油!加油!”如此,风趣又极富感染力!
油榨溪码头
巴山蜀水古来交通不便,运输多靠航运,也因此古来许多百姓靠此为生。嘉陵江油榨溪是个百年古渡,我的太爷爷、爷爷还有大伯曾经都是在那里拉船为生,每每父亲说起祖辈们拉船的艰辛都不堪回首。父亲说,那时的太爷爷和爷爷靠的就是一个背篓一把斧子一副纤索拉船养家,扛米包子、茧包子上船,从油榨溪拉船一直到180里外的重庆码头。每次听父亲讲到爷爷因为拉船累到吐血一病不起早早离世,讲到太爷爷和大伯拉船之艰苦,脑子里就会浮现川江上的纤夫们在那些陡峭不平的峡谷间拉船的样子,他们躬着身子,肌肉贲张,埋头奋力向前。解放前为逃避抓壮丁当兵,大伯当年曾自断手指逃脱兵役。在那个年代,为躲抓壮丁自残,自己将右手食指剁掉,扣不了板机也就能逃过兵役之苦。所以,船运队伍里“李爪手(断手)”“陈爪手”“段爪手”……等等不计其数。
赛龙江滩
渠江全长720公里,河道蜿蜒狭窄,滩多浪急,渠江船工号子发源于渠江之滨,岳池县罗渡码头是其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渠江船工号子作为传统音乐,于2023年4月定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文广老师是渠江号子的传承领头人。李文广老师生于1950年,幼年随父亲在船上生活,幼小的他看见船工们扳桡拉纤喊号子,那号子时而悠扬时而激昂,时而婉转时而高亢,号子声深深扎在了李文广的记忆中。12岁的他就去了金滩拉滩,当时合川金滩拉船队有着四十几个船工,李老师从1962年开始跟号子组长段孟秋学习喊号子,1966年当上了号子头,人送雅号“号子头李老九”,喊号子直至1977年离开船运公司。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渠江号子,李文广老师先后任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石室中学川江号子传承特约授课老师,多次受邀进校进行川江号子非遗传承传习活动。李文广老师还带领渠江号子传习基地平均年龄65岁以上的老船工们出外演出,让川江号子以另一种形式重新走进群众中去,向世人展示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再现了千百年来川江人川江船工的生活画卷。
赛龙丹溪口码头
广安港罗渡船运码头是岳池县航运公司所在地,岳池县罗渡航运公司的前身是红星木船船运社,1952年,红星木船船帮工会由中和码头、罗渡码头、赛龙打铁口码头十几艘个体船老板组建,同期成立船民协会和水上派出所。中和的上中下码头,罗渡的大屋咀码头、岳家溪码头、牛仓沟码头,伏龙的大界溪小界溪渡口码头,赛龙的打铁口码头、猫儿沱过河码头,还有与合川交界的丹溪口码头,当时,渠江上下船运红红火火,江上船来船往。
罗渡码头
1958年红星木船社转为地方国营岳池县船舶公司,1962年公司又复名为岳池县红旗木船运输合作社,1978年改为岳池航运公司。造船厂有工人三百多人,罗渡渠江边半条街都是航运公司的职工住家。当时的航线分短航船队与长航船队,短航船队一般走合川、小沔一带,再就是推过河、还有帮重船提舶转运。长航航线上至达县渠县,下至合川北踣重庆宜昌汉口,最远有达上海。长航人力船队有八一船队、武松船队、青年船队、黄忠船队、刘胡兰船队等。
渠江边上废弃的船
新中国成立后,江上运输机动船逐渐代替了木船,随着航运运输工具现代化,机器替代了繁重的体力劳作。三峡工程兴建时,炸毁大量的暗礁险滩,拉船工基本上在20世纪90年代全部消失,拉二哥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船工号子也因此而从江上消失。
岁月流逝,川江上曾经的那些喧嚣与热闹随着公路运输的兴盛渐渐远离,江边码头江水清幽,一浪浪轻轻拍打着古渡,古老的石阶一梯梯浸润着久远的历史,荒草滩上停靠的破船无力地望向天空。再也没有拉船的纤夫,江面上也仅有鲜少的船经过。其实,真想能坐着船沿江穿行在重重山峦峡谷之间,去看看曾经那些浪急滩险,看看急流勇闯的纤夫们曾经脚蹬石头手扒沙一步步走过的路,看看那些深嵌在石缝里的纤索印迹。那些勇闯浪打滩急的船工身影已经远离,那波澜壮阔声震云天的川江号子也已不再江上响起,但,川江号子是船工们永远的歌谣,永不会凋落,永远于心中唱响!
致敬非遗致敬传统文化致敬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奉献的人!
来源:行走的风景 云中漫步唐唐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