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从巧匠到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遗“刘氏竹编”创始人刘嘉峰

作者:刘渠 来源:渠县地方志办公室总编 发布时间:2018-08-31 18:52: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川东渠县,刘嘉峰先生是一个传奇式存在。他从一个编织竹扇蔑篮的小蔑匠,通过拜师学艺、然后自创升级,再华丽转身而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名录——刘氏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


刘嘉峰发明“提花编织法”,开辟瓷胎竹编和平面竹编两大系列,创立“刘氏竹编”品牌,传带弟子800余人;创立公司,再创业,带动促进渠县竹编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在省市相关部门支持下,渠县人民政府正在申报“刘氏竹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项目。

刘嘉峰不改初心,他的故事就是毕其一生做好一件事。


初出茅庐


刘嘉峰,1946年生,汉族,渠县静边镇梨村人。6岁那年,他就迷上了长辈手上翻飞、变拙朴为巧器的竹编手艺,启蒙学习竹编技术。心灵方致手巧,渐渐地,他编织的细蔑竹扇格外小巧别致,上市最好卖。这个手艺不仅可以挣钱,也启示了手艺越精越值钱的道理。听说自贡更有高手,他决定独自前往拜师学艺,遂投拜于第三代“龚扇”传人龚玉文大师。习作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他学得了竹编的一些重要技法。在往后长期的竹编实践中,他善于琢磨、总结竹编技艺,并集各家之长,不断创新,拓宽了竹编工艺。

1972年,刘嘉峰受“提花织物”织造原理的启发,发明竹编“提花编织法”。传统的瓷胎竹编采用立体竹编,这种方法对竹丝的硬度有一定的要求,不适合做太过精细的图案。刘嘉峰想到将立体竹编与平面竹编方法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瓷胎竹编样式——提花瓷胎竹编。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大胆尝试、移植到各种生活瓷器上面,发展成为系列产品。各种竹编茶具、竹编摆件挂件在市场上受到人们追捧,当年,在达县地区轻工产品展销会上成了抢手货,刘嘉峰和他的竹编上了新闻。渐有名气的刘嘉峰被县上特招为二轻企业职工,组织上要他领办一家工艺厂,专门加工生产竹编工艺品。年轻有为的刘嘉峰正式出道江湖,开始了他专业手工工艺生涯。



1973年初,刘嘉峰出任渠县工艺美术厂厂长。通过招工方式,带学徒,徒弟又带学徒,学习合格者成为正式职工。厂子职工规模逐步达到30多人,又是少有的盈利企业之一。这在当时下乡知青回城难于安置的情况下,仅仅是为政府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难题,也是善莫大焉。

他的工艺技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提升,更加着眼于艺术性,更加在意攻克技艺难题,将普通的手工技艺与文学、书法、艺术和美学相结合,从而创作出全新的竹编艺术品。他常常教诲弟子:业精于勤,艺无止境。他自己一旦有了好的创意或构思,即或夜半时分也翻身起床,立马用铅笔勾勒出草图,然后再细细琢磨、思考、尝试,有时一坐就是好几个钟点。城镇大新集体企业或许由于体制等原因,他所在的工艺美术厂最终解体了。


创立品牌


一个艺人的成长,挑战总是多方面的。从工匠到工艺大师,没有磨砺就没有精进,不经蜕变也就难以振翅飞翔。

 1980年,他带领5个徒弟开始自行创业。缘于技艺自信、市场反响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理论支撑,他因陋就简地从作坊式生产起步,坚信路子会越走越宽、规模效益也会越来越好。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和政府支持,个体私营企业正如他预想那样,逐步发展向好。

在过去几年刻苦钻研和不断完善基础上,他在瓷胎竹编上也有了更上乘的工艺作品问世,工艺更精湛、艺术性和鉴赏性更加高端。小巧如一二十厘米高的瓷胎竹编工艺瓶,大到高100×Φ30厘米左右的巨型摆件,他驾轻就熟,并按客户意愿接单定制。先后推出提花瓷胎竹编、竹编字画、竹编宫灯、竹编台屏、竹编屏风和双面竹丝编等竹编系列工艺新品。刘氏竹编工艺品发展为2个大类,即平面竹编(包括立体展示竹编、彩色竹编、双面竹丝编)系列和提花瓷胎竹编系列,有近1000个花色品种。



1987年,刘嘉峰首创“竹编字画”“双面竹丝编”等系列竹编工艺新品种。其独具意义在于将提花编织法拓展到“平面竹编”这个新领域,有望成为一项重大工艺技术突破。接下来,他重点放在平面竹编方面拓展空间,逐步编织书法、山水、花鸟和人物等各种图案。他申报的作品双面竹丝编《哪吒》1988年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开创了中国竹编有史以来“以竹作画”之先河,将我国的竹编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88年,他被评为首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1990年国家科委作为国内首创的优秀科技成果载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3年国际竹藤组织授予他中国竹编工艺大师称号;2012年,他被评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The picture comes from the network

The picture comes from the network


2002年,他出任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2008年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2017年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竹工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职务。

刘嘉峰内心澄清,不恃张扬,作品以黑白为基本色调,走洁本线路,呈素雅风格,画面跟绘画原作并无二致,臻于化境。从《伊丽莎白》肖像竹编,双面竹丝编《国宝熊猫》《天女散花》等代表作上得到完美体现。作品设计新颖、技艺精湛、技法独特,尤以编工精细见长。画面极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竹编艺术流派——“刘氏竹编”,成功创建为竹编工艺品牌,在我国的竹编艺术中独树一帜。代表作品有双面竹丝编《威震山河》《月中观音》;彩色瓷胎竹编《龙纹梅瓶》;提花瓷胎竹编《国宝》《天伦之乐》;竹编立轴《东蓠赏菊图》《芙蓉锦鸡图》等等。



在四川同行业中,刘氏竹编与青神竹编相比较,有异曲同工之妙。青神竹编以平面坐标编织法为特色,竹片分丝每厘米24-48丝;刘氏竹编以提花编织法为特色,竹片每厘米分为32-48丝。青神竹编以彩编织画见长,刘氏竹编以素雅织画为主;其暗影编织技艺难分仲伯、各臻极致。在利用器物造型编织方面则各有千秋,精致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在消费市场上,同样受到消费者和收藏者的欢迎。



刘氏竹编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其精品成为玩家新宠,常有一品难求的现象。刘氏竹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展评活动和文化艺术节。竹编艺人多次代表四川省在十一届亚运会、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等会议上为中外来宾表演竹编技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朋友的好评。它以其自身工艺特色和市场知名度,达到了四川省竹编行业的另一个高度,奠定了在全国竹编行业驰名品牌的地位。

2008年,国务院公布刘氏竹编入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成为四川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品牌。

渠县“非遗”保护机构“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整理各种技术资料,出版有关渠县刘氏竹编的书籍或画册,建立健全渠县刘氏竹编资料数据库。继续加大新产品研究开发力度和竹编技术人才培训及传承人的培养,将刘氏竹编生产地建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暗生宏愿


渠县以丘陵、河谷地貌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酸碱度适宜,修竹茂林,风光旖旎。巴河、州河在渠县三汇镇汇合为渠江,流域水系发达,溪流密布。河谷地带和周边山区盛产慈竹、楠竹、白夹竹和斑竹等十余个品种,农民在坡地、沟坎和房前屋后栽种竹林,原竹产量8000-10000立方米/年。渠县慈竹以株高节稀、拉力强劲、纤维柔韧性好为特点,是刘氏竹编的主要生产原材料。环境优良、原材料充足、交通便捷等条件,成为发展竹产业的地理资源优势。

刘嘉峰多年打拼下来,成规模生产营销,使他完成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但他的眼界更加开阔了。

出身于农村的刘嘉峰,心系农民,始终情愫不移。一方面总想多带一些学徒,希望他(她)们靠这门技术以增加收入,学而优者以之立业,足可以脱贫而致小康。一方面总是以他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身份在政协、工商联等场合呼吁,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发动广大农村多栽竹,强基础,促进竹编在全县形成一个产业。为此宏愿,他决心带头以现代企业方式为引领,取得自营出口经营权,把刘氏竹编推向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渠县竹产业。



1999年8月,他发起创立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出任法定代表人。随后,北上南下、风尘仆仆地寻找口岸,在特定场所展示、推介竹编工艺品。跑路寻求的过程都是相似的,内中况味却各有不同。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相继在成都和京广沪等十几个城市设立展销门店,登上了当地的艺术品陈列馆或旅馆酒店、旅游商品专销店。并成为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通过广交会、世博会、工艺品展销会等渠道,刘氏竹编工艺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刘氏竹编成为我国竹编工艺中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  

公司有骨干竹编技师50余人,其中竹编工艺美术大师1人,竹编工艺美术师、助理工艺美术师10人,相关经营人员300余人,销售收入稳定在1000万元以上。以刘氏竹编公司为龙头,带动竹编生产、销售单位10余家,形成了渠县竹产业群,专业和业余从业人员5000人左右,经营规模达到1亿元上下。

2014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远方的家”栏目组,专门拍摄制作了刘氏竹编从看竹、选材、开片、拉丝到手工编织、成型全过程。节目播出后,再一次搅动了人心,赢得县内外各方面人士的广泛关注。

打开百度、搜狗及渠县门户网站、渠县新闻网、旅游网等网页,可以检索“刘氏竹编”的基本信息。公司也加大了竹编工艺品的推介力度,以方便客户浏览、选择。

刘嘉峰先生坚定执着的创业努力和不俗业绩,刘氏竹编公司的发展前景及其引领带动作用,引起渠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17年2月,渠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竹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围绕建设四川经济、生态、文化强县目标,培育竹林资源,做大竹编产业,做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品牌”的指导原则,明确在“十三五”期间,新建规模竹林基地3万亩,总面积达到10万亩;新培育产值5000万元以上竹加工企业3-5户,逐步形成竹工艺产业园区,实现竹产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通过引投资、促产业、上规模、增就业,进而实现经济、生态、文化协调发展,良性循环,使竹产业成为渠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

进一步增强刘氏竹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刘氏竹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是渠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县政府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分管副县长牵头,积极展开了地标产品保护申报事宜。

    2018年5月,刘氏竹编又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矢志不渝


刘嘉峰大师精通“提花瓷胎竹编”“竹编字画”“双面竹丝编”等工艺技法。从造型设计、图案设计、技法设计、原材料制作、作品编织到装裱装配等达100多道工序。技艺的创新发明,使传统的竹编工艺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他不断总结竹编技艺和理论知识,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1987年《浅谈竹编工艺品的设计与创作》被四川省科委评选为优秀论文。2003年,由于刘嘉峰的突出贡献,渠县竹编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文化部命名渠县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2006年,受四川省经委和相关协会委托,主持起草《平面竹编工艺品》和《瓷胎竹编工艺品》国家行业标准(草案)。其科研成果、作品和业绩载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中国竹编艺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辞典》《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共和国专家博览》等典籍中。

李铁映、刘奇葆等视察参观

近20年来,刘嘉峰处于创作高峰期,相继完成竹编长卷《维摩演教图》《文姬归汉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红楼梦二十四钗》;竹编人物肖像《伊丽莎白》;竹编挂屏《虢国夫人游春图》;竹编屏风《琵琶行》《正气凛然》《天堂》等。在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展览评比中,曾60余次荣获金奖、银奖等各种奖励。其系列产品先后获得四川名牌产品、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中国优质名牌产品、世界杰出手工艺品等称号。

年逾古稀的刘嘉峰,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步履稳健。谈起他的竹编艺术品如数家珍,虽然在国际国内屡获大奖,似乎皆属应有之义。他看重的仅有两块牌子:

一个是他创立的刘氏竹编品牌,得以入列国家“非遗”名录;一个是以“刘氏竹编”为龙头带动发展起来的渠县竹编产业,渠县因此被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这无疑是全社会对刘嘉峰最高的褒奖和最具价值的肯定。

他要求弟子们艺从心静始,守得住执念;从艺贵在领悟和通变,不能浮燥和偏激。在市场大潮的激荡中,刘嘉峰从来不作集资“风投”牟取暴利的行径。他自拟为“巴山竹痴”,笃定而决绝,毕生致力于做好竹编这一件事,这是对技艺和艺术的不懈追求,对于竹编产业发展事业的一份坚守。他感慨地说:“儿童时期我对竹编是一种爱好;少年时期是为了生存;青年时期是为了事业;中年时期是一种追求;而现在则是一种责任。不能让中国竹编的精湛技艺失传了。我一定要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让每一幅竹编工艺品托起一个梦想,成就一份希望,传承一件民族文化。

艺术最终不过是逼近完美,工艺美术尤其如此。我数十年以极致之心从艺,不在意能否达到极致;但求往事无悔,不愧初心,则此愿足矣!”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刘渠(渠县地方志办公室总编)

来源: 渠县地方志办公室总编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