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古老的“留影艺术”——清水拓‖刘青青
古老的“留影艺术”
清水拓
刘青青
一件青铜器重现于宣纸之上,造型立体、铭文清晰,仿佛是能工巧匠从远古而来,精雕细琢的艺术“新作”。
一纸一墨,拓古传今。传拓技艺是我国一门古老的“印刷术”,为物象留影、为历史佐证、为文化传承……她坚持传承创新,让清水拓走进生活,将古与今融合在非遗之美中。
锦福轩传拓工作室创始人、成华区清水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娟(杨娟 供图)
清水拓:传拓,是将纸覆盖在金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再用墨拍打,把文、图拓印出来的一种技艺。清水拓技艺使用清水上纸,拒绝使用白芨水等一切胶性溶液做为上纸的辅助材料。因拓制过程中,使用清水而得名,因此被称为“清水拓”。
含章旧迹 历史映像
传拓技艺 代代相沿
传拓之事,石刻之学,由来古矣。
传拓即制作拓片,由于拓片价值极度依存于所拓碑碣或器物价值,传拓技艺本身的精熟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而随着现代摄影技术和复印技术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传统的传拓工艺将被它们所取代。
事实上,传拓并非只有映像文物一种功能,传拓、拓片之间同样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目前最早提到传拓这一技艺的,在隋代已经产生,甚至可追溯至南北朝。《隋书·经籍志》就有过“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的记载。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拓片实物是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原藏于敦煌藏经洞)的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拓片。
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的唐代拓片《温泉铭》(图源:故宫博物院)
在唐代,人们会在碑石刻立之后传拓墨本作为原碑影像留存,以广播流传;或传拓古人遗文,以收藏欣赏、学习书法。唐代诗人王建曾在诗中写到“古碑凭人拓,闲诗任客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传拓古碑是一件颇为寻常的事。
到了北宋时期,随着金石学的始创,传拓进一步应用于青铜器上。传拓的主要目的也由传播碑刻文字,扩展为研究、收藏、玩味。清代中期开始,金石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传拓艺术再次经历了大发展。不同于石碑的平面拓,金石器大多造型、纹饰繁复,为了更好的传播和利用,全形拓应运而生。
清嘉庆时期,浙江嘉兴人马起凤开创青铜器立体拓法——全形拓,其弟子六舟和尚又创全角拓,使得金石传拓更具表现力,在当时可谓盛誉满天下。
六舟和尚《百岁图》(图源:秦汉胡同国学书院)
民国后,传拓技艺随着金石学的落幕渐渐不被重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又开始进行文物收藏和研究,传拓技艺又慢慢回到大家的视野中。
据悉,清水拓则是在历代传统平面传拓的基础上,融合各地风格,集各家所长,经过拓工们大量的实践,“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含量高、技法独特的传统技艺。清水拓在清末民初已出现,经过不断创新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洛阳传拓名家裴建平先生将清水拓技艺进一步提升,对保护金石作出了突出贡献。让清水拓技艺,在中国整个传拓界打响了知名度。
清水为媒 纸墨为介
古迹留痕 历史回响
走进位于和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楼的“人文书房”生活美学空间,成都市成华区清水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杨娟,正熟练地将裁好的宣纸,轻铺在有图案的金石之上,用喷壶将清水均匀浸湿宣纸。随后用特制的鬃刷和扫刷反复扫压宣纸,使纸紧贴金石的凹纹。再用一张小方巾按压紧实,使金石与宣纸间的气泡排出。待宣纸晾干至七八成时,用拓包蘸取墨汁,便可在宣纸表面拓上一层薄墨。反复几次上墨后,揭开宣纸,待其风干,杨娟一番操作后,砖上奔驰的骏马、威武的士兵、气势磅礴的马车等复杂精美的图案一一浮现于宣纸上。这便是被誉为中国“最古老印刷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而杨娟使用的传拓技艺则是一代代拓工们,经过上百年的经验累计和智慧的产物——清水拓。
《风气云扬驷马来》(图源: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
《铜鎏金龟凤香炉全形拓片》(杨娟 供图)
“‘清水拓’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技艺之一,它以清水为媒,以纸墨为介,将金石上的文字与图像完美复刻,既保留了原物的神韵和年代感,又赋予了拓片独特的艺术生命力。”传拓要经过备工具材料、绘图、清理、上纸、扫纸、上墨、揭取、整理、装裱修复等十几道工序。随后,杨娟对清水拓最主要的工具和技艺做了详细的介绍。
【工具】
部分拓印工具(刘青青 摄)
不同规格的拓包(刘青青 摄)
喷壶、独创扫刷、研磨汁、手工宣纸、清水、不同规格拓包、拓板裁纸刀、毛巾、镊子、大中小鬃刷等。大的扫刷用于平面碑刻,小鬃刷用于青铜器文物印章边款等。
【具体步骤】
清洁器物
所拓器物上纸前,必须先用软毛刷清洁碑石器物周围附着的灰尘、土垢,以免玷污拓本;如拓本用清水清洗的,要等碑石干燥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切不可损坏拓本。
裁纸上纸
宣纸用清水喷透(刘青青 摄)
选用大小合适的纸张平铺在器物上,由上而下对其四角,之后用软毛刷由上而下,由中而左右,由内而外扫刷平整。用水喷透,在上纸刷平时,由上而下对其四角之后,用软毛刷由上而下,由中而左右,由内而外扫刷平整,以赶走空气,使纸与器物接触面贴合紧密,切忌出现气泡或褶皱。
扫纸入凹
用鬃刷或毛巾扫纸入凹(刘青青 摄)
准备特制扫刷一把,用于扫刷宣纸,使文字图案凹入、字迹显现,为避免损及宣纸。根据器物情况,也可用鬃刷、纯棉毛巾代替。力度和毛质软硬适中即可。
均匀上墨
用拓包均匀上墨(刘青青 摄)
上墨,拓包上下来回渐次密集作拓,行压行,包压包,使用拓包必须上下垂直行包,不可左右斜拖拓包或过分用力,必须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渐次密集寸寸相连,连续不轻不重、先纵后横地上色,一般上三次墨,至全部画面皆上色均匀即可。
揭拓
动作轻缓揭下拓片(刘青青 摄)
待拓片全部完成后,八至九分干时是揭取拓片地最好时机,此时拓片较不易破损且易于取下。
晾干
等待晾干的拓片(刘青青 摄)
晾干,自然环境下晾干,就算完成了一件拓片成品。其他青铜器、玉器、碑石等拓制过程基本相同。一幅制作精良的成品拓片待其精心装裱之后即可成为一件极为古朴而高雅的艺术作品了。
百年技艺 轻刷留印
慢扫护宝 清水传珍
和传统的干纸上器相比,杨娟强调清水拓采用“清水上纸,扫纸入凹”的技艺,“首先传统的技艺是利用中药白芨制水,让纸附着于器物上。白芨水具有酸性,年代久远后,纸张会发黄变脆,不利于拓片的保存。使用清水上纸,就完全避免了上述的情况。此外,清水湿宣用鬃刷能够很轻松扫纸入凹,不会产生气泡,而传统的干宣上纸法,需要后期用打刷才能使气泡排出。‘扫’对于纸张能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但‘打’则会伤及纸面,鬃眼留痕的同时,墨面缺少精美之感。”
据杨娟介绍,与其他传统技艺相比较,清水拓技艺能更准确把握出器物的型貌特征及相关信息,对于保护珍惜文物的传拓,特别是线条纤细,珍稀程度高的器物,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制作出的拓片清晰度和还原度高,长久保存不变形,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及文物保护价值。
《狩猎图》(杨娟 供图)
《礼墨·饮中八仙》(杨娟 供图)
另外,杨娟对上墨也颇有讲究,“我在上墨时的技艺,没有采用传统的捶拓,而是恢复了宋代使用的‘擦拓’。顾名思义就是在对拓片上墨时使用捶拓的同时,再在纸上有一个轻擦的动作,这样上墨可以避免捶拓过度用力造成局部上墨不均匀。”拓包的使用也有技巧,“我会同时使用到两个拓包,负责上色的小拓包蘸上墨汁后,再在大拓包上进行揉擦,这个技巧叫‘揉墨’,可使小拓包上的墨汁更加均匀。”
清水拓整个过程看似简单,操作上手快,但真正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一个简单的铺纸步骤,就需要有耐心、细心,在后期拓印时,纸张上一个小小的褶皱,就会毁掉整张作品。想要拓印出字迹清晰、墨色均匀的拓片,没有上年头的手上功夫,是不可能有完美作品的。更不要说还有字迹模糊、缺损严重的器物,拓印起来就更费劲了。”
技艺精湛的拓工不仅能将风化模糊的平面碑文拓印的清晰如初,还可以拓印高度数十米的摩崖,甚至连立体的器物也不在话下。这也是尽管随着金石记事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拓工越来越少,但在中国民间,仍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传承者为之坚守和着迷的缘由所在。
想要成为造诣深厚的拓印大师,杨娟表示这和实际工作息息相关,“不仅要求运用娴熟的传拓技法,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敏锐度以及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以及一定的相关历史及文物知识,当然文字、美学和艺术知识也必不可少。”缺少这些“拓外功夫”,是很难拓好拓片的。“所以这就需要在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增加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古物再现 凝聚历史
价值体现 寄于拓片
不同于书法绘画,拓片是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一体的高层次艺术门类,也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它身上凝结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金石气息和历史文化积淀。
清代中晚期,金石文化日益兴盛,拓片的市场价格也逐步走高。当时的一张名碑拓片和一张名家字画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价格要超过一张宋画。
2016年,广东崇正春季拍卖会上《莱子侯刻石初拓本》拍下了2070万(图源:《收藏家》杂志)
一些古器的拓片经过名人收藏、题诗、考记,其价值和意义甚至超过了原拓本身。虽说是一纸拓片,但就在这张纸上,它不仅仅透露出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文化情趣,也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杨娟表示,“拓片”原本是对古物的再现,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蒙上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尽管今天摄影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但拓片仍有它不可取代的魅力。“因为只有拓片才能把原物本身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最原始、最本质,也最朴素地反映实物的原貌。”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都墨亮如新,所以这项传统的传拓技术一直沿用至今,足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
《题延光四年砖拓片》由常任侠手拓郭沫若所藏东汉延光四年砖,国学大家郭沫若、汪辟疆先后题跋。该藏品亮相中国嘉德2015春季拍卖会,最终成交价71.3万元(图源:新浪收藏)
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
承载文明 注入活力
杨娟专注于清水拓技艺的制作、创新及传承二十余年,多次受邀为各地博物馆进行文物拓印保护性传承,制作清水拓片上万件,在全国首届金石拓印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并有多件作品在国内参展并获奖。
说起对传拓的初印象,杨娟依旧无法从震撼中缓过神来,“当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参观一次拓片展览,当时就被这种精美的艺术所深深吸引,对拓印的技艺所震撼。”杨娟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热衷的人,有了这次观展的体验,她深知自己这辈子都被传拓“捆绑”了。为了更好的学习清水拓技艺,杨娟开启了对知识的追寻,“清水拓是千年传拓历史中,拓工们经验的累积和智慧的结晶,到目前为止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先后数次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传古拓金’金石拓创新应用人才培养项目,且作为西南片区唯一参加学习的学员,去了5个省6个城市,学习各家所长,也拜在山东曲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技艺传承人徐夫华门下学艺,就是为了学成之后,能让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传承优秀的传拓文化,培养合格的传拓技术人才,是杨娟传习技艺所奉为宗旨的践行目标。如何使传拓技艺在拓事活动中对文物的侵扰降到最低的程度,并使拓片文献资料收藏得更加久远,是传拓技艺传习所致力的方向。
2020年,杨娟在河南研学时进行野外拓碑(杨娟 供图)
为使清水拓传统技艺后继有人,杨娟也在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学员们的技艺水平从零基础,到已有数年拓龄的传拓爱好者大概有十余人,专业从事拓印的徒弟有三人。只有让学员们真正领会到‘字口清晰、墨色均匀、墨不透纸’的传拓理念的深刻内涵,才能拓出高质量的传拓作品。”想要守住这门技艺,杨娟挑选徒弟也格外严格,“必须要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定恒心,对清水拓这门技艺的由衷热爱,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枯燥,才能在技艺永无止境的这条非遗传承的道路,走得稳健。”
带领小朋友体验清水拓技艺活动(杨娟 供图)
学员展示拓印作品(杨娟 供图)
时至今日,先辈们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传拓文化技艺,已经不再是原来单纯的记述文化的工具了,他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已然成为文化本身,同时为传统文化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就:2023年,清水拓技艺入选成都市成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刘青青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