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蒋德均 董圆圆 ‖ 赖维君:“塑”面人的初心
赖维君
“塑”面人的初心
蒋德均 董圆圆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时日,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都会捏制面塑以示庆祝。
面塑,俗称面花、面羊、礼馍、羊羔馍、花馍、捏面人等,它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捏面艺人用手加上简单工具,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压、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中国的面塑艺术最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宜宾面塑则起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李烈光老先生的“面塑茶馆”(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
“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说的正是旧社会的面塑艺人挑担提盒、走乡串镇,献艺于街头的现实状况。多年前,散落宜宾街头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大多因此受限,陷入濒临失传境地,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宜宾面塑也不例外。那一年,宜宾面塑艺人李烈光已76岁了,老一辈非遗人还有多少时间?年轻的传承者何时能出现?这些都是当时宜宾面塑技艺面临的严峻问题。苦苦寻觅中,一位从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考入宜宾市翠屏区文化馆的毛头小子,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闯入这片天地。
李烈光老先生给孩子们讲授面塑的基本技法(图片来源:四川日报网)
“李老师收徒弟甚是严格,对徒弟的要求也很高,特别看重人品。”赖维君回想起拜李烈光为师的时候不禁感叹,“那时在翠屏山庄参加会议,遇到了李老师,和他攀谈了两个多小时。无论工作业绩,还是谈吐修养,我都对李老师十分钦佩。”“刚好文化馆也想派我去跟着李老师学面塑,这是翠屏区很好的一个非遗项目。况且这样一个有百年历史的非遗技艺,绝不能看着它白白失传。”机缘巧合之下,一腔热血的有志青年赖维君便成了李烈光的一名学生。
然而,学习面塑的过程远远没有最后精妙的成品那样有趣,只是想稍微做出一点像样的东西至少也得三五年。从拜师那时起,赖维君便开始了日复一日中单调重复的练习生活。最初,他每天上午在单位上班,下午去老师家中习艺,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三年;后来,单位的事务繁忙,他就下班后晚上再到老师家里学习。
凌晨的钟声,是归家的节奏。
几年来,所有人,包括他的朋友、同事,甚至他的师傅李光烈老先生几乎都在观望。有人在等他放弃,有人在考验犹疑,也有人在他身后默默鼓励与期待的小欣喜……赖维君自己全然不顾这些,他只是一天又一天地重复着。晚上,一个人在家中房间里关闭手机捏面塑,是他一天中最自在也最慎重的时刻,常常一不小心就到了凌晨两三点。一起工作的同事每次看到他浓重的黑眼圈,都忍不住发问:“每天捏搓揉刻那些玩意儿,不烦吗?”而每到这种时候,赖维君总会露出许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面塑时的那种微笑,“不会啊,大概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无论多久,都还有最初的那份激情和欣喜。”
李光烈老先生(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
如今,经赖维君双手捏、拨、剪等各式手法,仅需短短几分钟一个憨态可掬的熊猫就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在赖维君的工作室里,动物、人物、植物面塑,种类繁多,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当年的毛头小子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宜宾面塑”艺术第四代传承人,但“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头衔并没有让赖维君觉得满足亦或轻松,相反,他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副“重担”——作为非遗传承人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过去十八年的人生里,“非遗”这两个字对于我来说,其实遥远而又缥缈,“非遗传承”的意义更是未曾真切体会过。但在大一下期“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的活动后,好像蒙在眼前的面纱被风吹开,某些东西在脑海里倏而变得生动、清晰起来。碰巧的是,那次请到学院的非遗传承人中恰好有赖维君老师,亲眼见到传说中的宜宾面塑传承人,这种感觉非常奇妙,有隐隐的新奇与讶异。看起来,是和普通人差不多的样子和笑脸,还有那一口亲切的宜宾普通话。似乎什么都一样,但某些东西又好像从未见过。
短短两节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间赖维君老师所展示的各式各样的创作作品:衣袂蹁跹的仕女、青绿色的蚱蜢和青瓜、红艳艳的西红柿、威风凛凛的三国人物……还有《茶馆》里的众生百态。谈及作品《茶馆》的创作过程,赖维君老师颇为感慨。他说:“制作一个面塑的时间并不是最久的,反而是观察思考要花费数倍于制作的时间。比如当初要做一套茶馆的人物,我就在茶馆里面待了一个星期,每天早上往茶馆一座就是大半天,观察茶馆里形形**来往的人物特点:长满络腮胡声音粗犷的汉子;须发花白戴着老花眼镜的爷爷;翘着二郎腿拿着烟斗坐在椅子上吞云吐雾的;滔滔不绝讲着邻里邻外琐碎八卦的;还有拿着水壶和茶叶应着吆喝声四处奔走的茶馆老板,甚至包括茶馆里的桌子椅子,茶杯水壶的样子等等。每一个人物的细节特点都是构成整个作品的成分,有时来不及观察,我就偷偷的拍照记录下来,回家细细揣摩……”
“做一个作品的那段时间,我可以连着一个月不出门,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面塑。而作品制作好后放在通风的地方自然阴干,又需要一两个星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整个过程下来,最后才能有形神兼备的成品。总之,做面塑,最要不得急。心浮气躁,求名求利,最后只能得到没有灵魂的伪劣品。”他讲起面塑的时候,眼底眉梢都有点儿奇异的光彩,似乎是很多年前的少年意气经过岁月的沉淀,融入身心,眸子里保有一种奇妙的期待:是一种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透过他瞳孔里那片灼热,仕女的轻纱、蝴蝶的翅膀、青瓜藤上的蜢蚱……似乎都在我眼前,一一鲜活起来。
我想,这份灼热与燃烧的光,就是初心和热爱吧。
为了更好地传承面塑这项濒临消失的民间技艺,赖维君在中小学校开设了面塑课、公益讲座等。每个月第四周的星期天下午,他都会到公益课堂教授面塑技艺,还在宜宾文化宫设了工作室。而宜宾面塑的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国内;2017年,赖维君曾带着作品去澳大利亚悉尼,向世界展示宜宾面塑技艺,迎来的是到访地居民的一片惊叹与好奇。能把宜宾地方文化传播到大洋彼岸,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面塑这种民间技艺,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2013年10月8日,宜宾市翠屏区旧州小学的“面塑教室”内,孩子们动手捏制作品(图片来源:四川日报网)
这个快节奏的当下,在浮躁与坚守的抗衡中,那些慢下来被精雕细琢的东西便愈发显得珍贵。时代呼唤和需要更多的“赖维君式”的非遗传承者,因为他们不仅仅在“塑”面,更是在“塑”造非遗技艺传承的脊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宜宾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部教授)
董圆圆(宜宾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部学生)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