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兴文县苗族芦笙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08 18:00:31 浏览次数: 【字体:

兴文县苗族芦笙舞

兴文县苗族芦笙舞,是川南山区兴文县苗族最有代表性、最大众化的芦笙舞形式,兼具体育性质,包括挤芦笙、山羊打架、龙钻洞三种具体舞蹈,参加者至少3人,一人吹笙(亦常有牛角号与皮鼓伴奏)确定步调,二人随之起舞。若场地较宽,人数较多,吹笙者可不止一人,随舞者可如前增加组合,舞步不变。

苗族挤芦笙舞历史悠久。清《皇清职贡图》卷六载,九姓长官司苗人“常吹竹筒笙为乐”;民国《古宋县志》卷八载,苗族斋醮“悬鼓室中,鼓响吹罗笙(今称芦笙)应之,诸苗周环跳舞”。

挤芦笙舞又称狂跳舞,在兴文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苗族人皆会。一人吹笙前导,舞者手挽手相互夹紧,围成半圆形,随节奏起舞,一般九步,从右往左绕圈进行,步伐是:首先向左四步挤第一下,口喊“水捉”,随后左推右拉,前躬抬后脚,后扬抬前脚,继续往左四步即两头向中间用力挤第二下,口喊“水捉”,如此循环往复。

山羊打架舞系模仿动物动作,为兴文苗族所独具。一人吹笙前导,二人叉手于腰,往左两步,第三、四步同时转身,方向相反,身体相对,前脚相抵,肩头相撞,此后二人位置不断轮换,如此循环往复。

龙钻洞舞亦系模仿动物动作,亦为兴文苗族所独具。一人吹笙,二人随节起舞,见吹者将至,搭手成洞,吹者穿洞而过,或往左或往右转回,二人放手转身一圈肩头相碰,口喊“水捉”,如此循环往复。

挤芦笙舞是兴文苗族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四川苗族乃至全国苗族中都独具特色,别具一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民族民俗宗教、音乐舞蹈体育研究和观赏价值、促进苗汉文化交流和增强民族团结的价值。民族民俗宗教价值方面,体现了苗族能歌善舞、豪迈奔放、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音乐舞蹈体育价值方面,体现了浓郁的川南山区苗族特色,体现了舞蹈与音乐、体育的完美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健身性和观赏性,是兴文县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2012年,挤芦笙舞被央视三套“新年七天乐”栏目组录制播出。国家、省、市媒体和大型网站多次对挤芦笙进行报道。挤芦笙对参加者族别不限,促进了苗汉文化交流和增强了民族团结。

2016年,苗族芦笙舞成功申报为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中共兴文县委党史研究室(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