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翻山铰子文化园:在云端邂逅巴音乡情

作者:边钰 来源:20210416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4-16 09:43:42 浏览次数: 【字体:

国家级非遗翻山铰子。

在皇家山采茶节上,吴华德向观众展示翻山铰子套路。

翻山铰子传习所。

皇家山采茶节上,村民和游客采茶忙。

吴华德展示高台翻山铰子。本文图片由平昌县委宣传部提供

广场舞版翻山铰子。

4月12日,记者乘车从巴中市平昌县城向西南方向的皇家山顶出发,约40分钟后,车子沿螺旋状山路攀爬,两边青山叠嶂,云雾缭绕,行至海拔700余米处,见一耸立的牌坊,上书“皇家山”。“锵锵……”清脆的小钹声随之飘来,声音响处是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翻山铰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以下简称“传习基地”),54岁的吴华德正和村民在此练习翻山铰子。

围绕传统舞蹈翻山铰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中市平昌县投入资金2000万元,在翻山铰子发源地西兴镇皇家山建成翻山铰子文化园,并与皇家山一起,在2018年2月成功申报为国家 AAAA 级景区。自然美景邂逅巴音乡情,地方文化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活力。2019年,传习基地成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越来越多的游客也开始到这藏在深山云端的基地邂逅久远的乡愁。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1

困在山乡里的翻山铰子

“不龙哄×洞哄娄……娄×娄×○×○……”翻山铰子传习所的玻璃橱窗里,一张悬挂的泛黄图纸让不少游客驻足。皱巴巴的纸上,圆圈、叉形符号混合着文字散落,像是一张古老的密码图。望着好奇的人群,吴华德故意卖起了关子,“这像不像寻宝图?”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他才不慌不忙笑着解密,“这是翻山铰子锣谱,圆圈里面1个叉形代表唱到这里要打马锣,光圆圈代表打锣,叉形代表唱到这里该击铰子。”吴华德口中的“铰子”是一种特制的铜质小钹,因形似饺子两片合拢的形状而得名。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铰子的舞蹈,流行于巴中、达州等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吴华德是17岁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翻山铰子的,“我们当地有句话叫‘离了铰子不娶亲’,从此就可以看出它在我们这儿受欢迎的程度。”个头不高的吴华德身手灵活,说到兴起,索性扭动身体展示起来,“左脚向前上步,在胸前打钹一次,这是基本套路之一。”

平昌山里人娶亲、节庆之时,都会邀请铰子艺人相助。高山连绵,艺人们沿着山路一路吹打、跳舞。他们挥动铰绳,将小钹或甩过头顶,或绕过腰、腿,翻来覆去地打击,也因此得名“翻山铰子”。火爆的人气使得平昌翻山铰子逐步发展、兴旺,并分为郭、岳、谭、吴四大派。郭派头戴面具,动作滑稽,诙谐风趣;谭派动作粗犷豪放,套路变化清晰,舒展大方;岳派动作优美,婀娜多姿,动静结合,不拘于传统表演模式。而以吴华德为代表的吴派,动作优美、抒情、豪放,长短绳铰子套路变化自然。“那时候来找我学习翻山铰子,拜我为师,还要给我拿酒、拿肉、拿面!当然,也不是来的人都可学,灵活的人才可入门学习。”这种火热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随后,“学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我上门请别人来学,人家都不愿意。”孕育了翻山铰子的高山,最终也困住了翻山铰子。因为多山缺产业,上世纪90年代后,不少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包括吴华德的徒弟。

2

翻山铰子混搭茶产业

西兴镇文化广播站站长杨得铭是从小看着翻山铰子长大的。“翻山铰子最具观赏性的当属于高台表演。”杨得铭介绍,高台表演时,铰子艺人站在由7张桌子搭成的3层高的台面上,随着甩钹的律动,跃动、下翻、上跳。音乐节奏变化,铰子艺人面目表情也随之转换,逗趣加上接地气的动作,让围观者看得津津有味,而吴华德就是现在为数不多会跳高台翻山铰子的艺人。2003年,杨得铭来到西兴镇工作时,翻山铰子人才已流失严重,技艺保存不容乐观。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记载,四川汉族民间舞有39种85个节目,“翻山铰子”位列其中。“这样的好东西可不能就这样消失。”于是,他开始积极着手翻山铰子的非遗申报。

走乡入户,上门找会翻山铰子的艺人,听他们讲述其来龙去脉、套路形式、乐器工具。有的艺人外出打工,联系不上,让收集工作陷入停滞;有的艺人居住在山顶上,交通不便,只有步行前往。“自己那时电脑技术还掌握得不好,全靠手写记录。”不过,靠着细致的挖掘和收集整理,2008年6月翻山铰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它做“活”,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平昌县政府认识到,束之高阁并不是保护,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非遗农耕文化,只有回归生活,回归大众,让其处于变化、发展、升华的动态之中,才是传承非遗的终极目的。而要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需合情合理地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应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让古老的文化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振兴所用。此时,皇家山引起了大伙的注意。皇家山海拔800米左右,面积12.6平方公里。山峦起伏,松林密布,九湾十八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雕琢出旱莲花、犀牛望月、狮子戏宝、活鹿神石、凤凰展翅等奇特景观。更重要的是,皇家山自明清以来就盛行种茶,这里的茶树依山就势绵延起伏,似跳跃的琴键。2015年3月29日,平昌县首届采茶旅游节在皇家山茶叶产业基地开幕,“那次旅游节,来了上万的游客,让我印象很深刻。”杨得铭说,“把翻山铰子和这里的茶旅融在一起,借节庆活动人气,宣传翻山铰子,让它被更多人熟知,成了共识。”于是,平昌县投入资金在翻山铰子发源地之一西兴镇皇家山建成翻山铰子文化园。

3

让翻山铰子回归生活

知道要建设翻山铰子文化园时,吴华德还有点懵,“建这个干啥?”在他的认识里,翻山铰子只在乡里婚嫁或节庆时能用到。可杨得铭告诉他,设置翻山铰子大舞台,采茶节时,可以在这里表演,借助采茶节人气,推荐这一非遗项目。同时,可以在翻山铰子传习所,常态化教授游客学习一些翻山铰子的基本套路。这样,翻山铰子的知名度就不仅限制在巴中了。吴华德一听,乐了。

2018年4月4日,皇家山第四届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吴华德穿着薄短袖表演服,在这个专属舞台上表演起翻山铰子。直径约15厘米的铰子在中间突出,演奏时,吴华德双手各持一面互击,轻击、重击、磨击、扑击,手法的变幻,使得铰子发出不同的响声。他时而俯身下击铰子,时而腾跃上击铰子,配上丰富的面目表情,引得掌声不断。“好多年都没有看到过翻山铰子了,太有味道了。”表演结束后,不少人告诉吴华德。

除了采茶旅游节,李子园、梨园等也搭着这股旅游潮在皇家山兴起。每逢周末,人们在这里回归乡野,享受自然,吴华德的翻山铰子大舞台也在每个周末常态性地活跃起来。“2020年,我们这个园区的客流量就有60多万人次!”杨得铭说。

一批年轻人也慢慢回乡。90后夫妇彭永清和肖娟就是其中之一。彭永清回忆,2017年前,他在福建打工,看到家乡茶产业发展得很好,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便萌生了回乡创业开民宿的想法。“这些年,我们在福建跑货车,非常辛苦,现在老家有这么好的发展机会,为什么不回来试一试呢?”在四处“取经”之后,他们将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取名“茶香人家”,同时还在茶园打造出传统的制茶体验间。除了学习制茶术,小两口也在翻山铰子传习所学了几招翻山铰子的基本套路,有游客来时,他们也索性当起推荐官,向游客推荐这个非遗项目,“能体验的多了,人家才会留下来。实际上,因为这个只在川北方向才有,外地来的人还是挺感兴趣的。”

除了节庆表演,在传习所外面广场上,吴华德还和平昌县文化馆一起,改良了翻山铰子,他们去掉一些复杂和困难的套路,把它改造成利于健身锻炼的舞台版、健身版、广场舞版的翻山铰子,带动村民一起学习。45岁的易利华是皇家山村民,丈夫在外打工,她留守家中,吴华德在翻山铰子传习所教大家改良版的翻山铰子时,她和邻近的村民当做健身运动去学了,“因为它是一个全身运动,肩膀、腿部都会动。那时候,因为经常干活,肩膀酸痛,跟着大伙一块练练,会舒坦点。”后来,邀请吴华德去跳翻山铰子的人越来越多,人手不够,“我就干脆加入进来,现在我不仅会舞台版的翻山铰子,还会原生态的翻山铰子。”欧小利、李学碧……从观看者到表演者,如今吴华德的翻山铰子艺术团,已有近40位村民加入,他们正一起把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据平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勇介绍,早在2018年,平昌县委县政府就实施了《平昌县乡村振兴工作方案(2018-2020)》,明确提出实施优秀文化传承振兴计划,推进翻山铰子、舞龙舞狮等在内的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建设。如今,除了建成“翻山铰子”传习基地,还组建了金宝狮舞队、得胜花轿队、船工号子队等民俗文化队伍。通过举办民间民俗文化技艺大赛,他们大力培养新时代传承人。2019年平昌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来源: 20210416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