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美食>详细内容

【饮食文化】刘锡禄与富顺豆花|| 樊小华

作者:樊小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16 15:27:08 浏览次数:632 【字体:

刘锡禄与富顺豆花

樊小华

富顺豆花,拈起嫩冬(儿)嫩冬 (儿),闪弯 (儿)闪弯 (儿);摆在桌上,白生 (儿)白生 (儿);吃在嘴里,香喷 (儿)香喷 (儿),辣呼 (儿)辣呼 (儿)。许多富顺人,特别是许多外出多年回到老家的富顺人,都喜欢在早饭时弄一碗豆花,一个蘸水,再加一碗干饭,吃得有滋有味,吃出了一番风情,吃出了一道风景。那场景,并不比重庆人吃火锅逊色。

说到富顺豆花,就不得不说富顺豆花的来历,也不得不说富顺豆花的传承者和发扬人——刘锡禄。

刘锡禄(1915—1997)

世界上原本是没有豆腐的。汉高祖刘邦的孙儿刘安,是一个爱读书又聪明的人。他被封为淮南王后,养尊处优,没有事干,就召集一批人在一起写书做学问。这批人有好几千,刘安要供养他们,除了粮食以外,还要吃蔬菜。于是,经过反复实验,刘安和他的食客们就把大豆经过浸泡磨细、滤渣、煮浆,加上适量胆水,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结后放入木框中,压去过剩的水分,制作出了豆腐。又经过煎、炒、煮、焖,就做成了各种可口的下饭菜,解决了数千人的吃菜问题。这项技术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

传说刘安发明了豆腐

富顺富义盐井挖出来以后,盐水资源非常丰富,盐产量很快跃居巴蜀地区的前列。于是乎,到这里来挖井的、买盐的、运盐的、打工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为这些人服务的人也一下子多了起来。人多了,就要坐车、住店、吃饭、吃菜,可以说啊,当时的富顺人也是在动着脑筋想方设法为那些盐老板、盐工人和盐商人服好务,多赚钱。刘安的豆腐制作技术传过来后,当时富义盐井由于有盐,所以就有胆水。富义盐井周边的人就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很快掌握了做豆腐的方法,也做出大量豆腐供应盐工、盐商和盐老板。可是,当时这里的人口聚集得太多了,那些盐工、盐商也都是大忙人,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紧得不得了。偶然间,有人在吃饭的时候,没有耐心等厨师把豆浆变成豆腐再炒成菜端上桌来,看见那还没有成形的豆腐正热气腾腾地在锅头里慢悠悠煮着的时候,迫不及待地要求店主把此“嫩豆腐”卖给他。没有充分凝固的豆腐,是不能放到锅里炒的,店老板就吩咐厨子准备海椒盐水让顾客们蘸着下饭。结果,客人不仅没有感到味道不好,相反,他们还觉得这样吃起来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为了区别于刘安发明的“豆腐”,当地人把这种还在锅里没有成形的豆腐取名为“豆花(儿)”,表明这个东西是富顺人发明的。

我们今天说的富顺豆花,实际上是由豆花、米饭和蘸水三样东西组成的。它的口味好坏,不单单包含豆花的制作,还包括米饭的制作,蘸水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且缺一不可。富顺豆花米饭的特点是散酥、滋润、浓香;豆花的特点是绵而不老、嫩而不溏、洁白如雪、清香回甜;豆花蘸水的特点则是香、辣、鲜、醇,色泽油亮透明,外形美观大方。让富顺豆花达到完美水平的人,就是我们经常所提到的刘锡禄老先生。

这刘锡禄老先生,是本县狮子滩竹林湾人,1915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以农耕为生的普通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长期在福源灏陈净明家里当厨师。

刘锡禄弟兄5人,他排行老四,其他3个哥哥都分心他顾,弄得家如水洗一般,连父亲帮工的工钱也要常常被扣抵债务,全家人生活没有着落时,只有靠找灰灰菜、挖姜芋头糊口度日。12岁那年,刘锡禄开始帮人割草放牛,19岁给人种田,20岁跑到泸州挑水卖。

从泸州回来,刘锡禄看到家徒四壁的凄凉景象,心里十分难过。在苦闷中,刘锡禄典当了家里的最后两床蚊帐,与母亲搬进城里同父亲住到一起。他赶乡场,卖小菜,凭劳力赚钱供养父母及兄嫂。那时,刘锡禄是坐船往返于县城和牛佛之间做小生意。船上的生意人多,又闲坐无聊,久而久之便打牌搞赌博。刘锡禄虽然出身贫寒,惜钱如命,但也终于挡不住同伴的相劝和赢钱心理的诱惑,把做生意的钱输了个精光。不做生意,一家人就得饿饭。无奈之下,刘锡禄求亲靠友借了一笔钱,利用陈净明在东门口的房子同三嫂欧阳吉做起了豆花饭买卖。

开始卖豆花饭的时候,刘锡禄的豆花蘸水是豆油调海椒面,干辣无味。豆花卖不出去,他只好采取给顾客多添饭、少收钱的办法,吸引轿夫、黄包车夫、搬运工人这些饭量大的群体到店里消费。时间长了,就有人建议改进豆花蘸水,春糍粑海椒,加芝麻、花生、南瓜米。刘锡禄是一个很谦虚的人,凡是客人建议用的,他都去试验,客人吃了,说好的就继续用,说要不得的,他就淘汰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接纳顾客的意见,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优胜劣汰,最后得出结论:糍粑海椒加芝麻加香料加上等豆瓣加上等豆油合成的蘸水最好吃。从此,富顺豆花蘸水便基本成形,这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事。以后,随着调味品的不断改进,随着人们口感要求的不断提高,刘锡禄又在富顺豆花蘸水里加入了味精、香料,以后又把20几味中草药放入豆花蘸水用的豆油里煎煮,再调入特辣海椒,使豆花蘸水独具风味,使豆花口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刘锡禄也因此获得“现代富顺豆花鼻祖”的美名。

豆花蘸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刘锡禄在县城小南门开的豆花店生意特别红火。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别人的店里生意冷清,可他的店堂客人天天排长队。有人为了使他把豆花舀得旺实一点,有意无意和他打招呼套近乎。一开始这一招还有点灵,后来大家都用这个办法给他打招呼套近乎刘锡禄就招架不住了,只好埋头舀豆花不看人。

1984年,时任富顺县委书记的张锋十分赏识刘锡禄的豆花蘸水,并想将豆花蘸水开发为商品。有一天,张锋书记与县委办的一名领导亲自步行到刘锡禄家,请刘老出山。于是,刘锡禄被高薪聘请到县内一家食品厂任生产香辣酱的技师,结果产品走红。以后不少富顺人也相继开发了不同名称的香辣酱,富顺系列香辣酱由此畅销全国,走出国门,成了富顺美食的闪亮品牌。

富顺香辣酱

1997年,刘锡禄带着他的成就和遗憾走完了82年的人生旅程,刘锡禄的名字随富顺豆花和刘锡禄豆花蘸水誉满神州,刘锡禄的名字也永远刻在了富顺人民的脑海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樊小华

供稿: 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