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美食>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美食】收藏老菜谱30年 二毛把美食当作一门学问

作者:薛维睿 发布时间:2019-05-24 09:38:31 浏览次数:717 【字体:

2019年5月15日,“中国美食(菜谱)文献展” 在成都博物馆开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博物馆举行的美食菜谱类文献展览。文献展品全部来自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二毛。

川菜文化大师胡廉泉观展后说,“二毛研究美食,是把美食当作一门学问。”作为著名诗人、美食家和《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这个展览让大家更了解到二毛美食研究者的身份。

二毛收藏的部分菜谱

“我在重庆、成都、北京开了30年餐厅,研发创意了30年的菜肴,阅读了无数美食的书籍,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文章,但直到面对这些传统老菜谱,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二毛来说,研究传统菜谱是挖掘、传承、转化和利用的过程,正是老菜谱和老师傅让如今创新传承菜肴成为可能。数十年在这些老菜谱中细细追溯,二毛从中看到了中国美食发展的脉络,感受到是饮食文化波澜壮阔的发展,以及一代代的传承和延续。

二毛,原名牟真理,著名诗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


中国历史上首次菜谱文献展


为了这次美食文献展,二毛重新梳理了自己近30年的收藏,从中择选出从明清到上世纪80年代的1500本菜谱文献,以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等为主要线索,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美食文化(菜谱)的历史、变迁与美食文化的发展。

以美食的历史发展为序,文献展划分为明清、民国及建国后三个类别。藏品中时间最早的来自于明朝永乐年间。“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明末清初达到第一个高峰,在清末民初达到顶峰,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50年代初,直到60年代饮食文化受到打压。”

展览特设四川文献展区

在二毛收集到的60年代以后的文献里,有数量不少的油印菜谱,这些非正规出版的文献菜谱让他深为感动,“在被压制的年代仍然暗流涌动,这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倔犟和不死。所谓中国美食不灭,正是得益于几千年来中国饮食文化极富生命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不久后的80年代,饮食文化得以重新发展。“和诗歌、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在这个年代的总爆发一样,传统饮食文化也以崭新的色、香、味、形、器、意呈现。”对于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烹饪大师,以及他们对食谱和食史的撰写和口述,二毛认为是“真实而有见地”的。

菜谱收集止于80年代(90年代特别优秀的收了极少部分),二毛认为,90年代中后期开始,菜谱传抄日益严重,普遍缺乏原创性,以致这以后绝大部分的菜谱没有收藏价值。

民国、明清文献一角


从“吃货”到行家


二毛对美食的兴趣始于童年。二毛的母亲是民间做菜高手,以至于他从小特别“好吃”。母亲告诉他,喜欢吃就要学着做,只有你才是最知道自己口味的。

于是从8岁开始,他便跟着母亲学做菜。学的第一道菜是回锅肉,其中的独门秘方是醪糟汁,“这是很少有人知道的,醪糟汁和豆瓣酱、甜面酱及泡姜泡椒在高温中的相拥搭配,会让回锅肉的味道更加鲜艳美妙”。这道“毛式回锅肉”至今仍是他的拿手菜好菜。

美食一度只是爱好,朋友们在家聚会的时候,二毛总是掌厨的那一个。做得多了,朋友怂恿他,这么好的手艺不如开个餐馆。1986年,还在教书的二毛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厅,也开启了他专注于美食的人生。

80年代末期,二毛开始收藏老菜谱。这种收藏在最开始是无意识的,只是在逛旧书市场的时候会格外关注菜谱。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着,每到一个城市,二毛会去两个地方,一个是菜市场,另一个就是旧书市场。

后来到了成都,他常常跑到杜甫草堂,尤其是每周六的早上,会有收卖旧书的商家聚集。去了北京,他又成了潘家园的常客。那个时候他纯粹是感兴趣,希望能够在旧书里找到些特别的菜,经过复原用到自己开的餐厅。

每次淘到老菜谱,二毛当场会迫不及待翻看一遍,买回去以后再细细钻研,做好笔记摘录和整理。他因此一直认为,收藏首先是阅读,进而才是研究和转化。三十年对老菜谱的寻觅,除了收集本身的乐趣以外,他获得更多的是超越收藏的意义。

清代、民国时期和上世纪70年代日语版的《随园食单》

 收藏文献需要缘分,许多菜谱可遇而不可求。有一套他收藏了十多年的文献,缺了一本始终没有收齐。有一次在北京潘家园,一家常常光顾的旧书店店主问,“我这有本菜谱你要不要?”二毛一看,正是他一直缺的那本。

“有时候走到一个地方,恰恰有一种文献是自己需要的,而它在那里好像专门是等着你。”这种体验对他尤其深刻,像是合适时候才会出现的缘分。

中国美食(菜谱)文献展 2019.5.15-2019.6.15


超越收藏的意义


数十年积累下来,他收集到不少珍贵文献。比如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异录》,从多方面反映了唐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二毛收藏到了《清异录》明代永乐年间的版本。卖给他的人并不知道这本《清异录》的珍贵,他也是收藏很久之后才知道,它的价值要远远高出卖价的一百倍以上。

袁枚《随园食单》也是二毛的珍贵收藏。这本清代最为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详尽介绍了数百种江南菜点及部分北方菜点。二毛收藏到的清代、民国时期和上世纪70年代日语版的《随园食单》,都是极为少见的版本。

 他还收集了50多本来自海外的中国菜谱。比如1923年在纽约出版的《中国美菜》,是已知这个世上最早的英文中国菜谱。还有1945年在美国出版的《中国食谱》,由中国留日医学女博士杨步伟所著,文化大师胡适作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在欧美影响最大的中国菜谱。

来自1959年成都东城区饮食服务公司内部出版的《成都满汉全席》,也是二毛格外珍视的文献。它来自1959年一代川菜烹饪宗师蓝光鉴指导,其嫡传弟子张松云、孔道生二位大师操作。“这份菜单在市面上已不多见,几乎可以断定成都满汉全席已经失传。”

《中国美菜》 ,1923年在纽约出版

 很多文献并非孤本或者珍本,看上去也不太起眼,仔细研究却大有价值。比如他曾经收藏到一本食堂菜谱,来自1958年的贵州省独山县。看到这本菜谱的时候,二毛觉得非常奇怪,在50年代贫瘠的贵州县城,竟有一本专门出版的菜谱;而且在那样物质匮乏的时期,里面不乏海参、扣鸡、回锅肉等菜式。

 在编者按里细看才发现,这是一种望梅止渴式的特殊做法,因为当时猪肉生产不足,肉类其实是用红薯、洋芋等高产作物替代。“这本菜谱的意义,可能不在其中的菜,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饮食文化的呈现。”

 这些沉淀在历史菜谱里的种种痕迹,被二毛看做是美食文化发展的根源,也是他持续在文献中探寻的动力。正如诗人美食家石光华所讲,食饮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对于严重缺乏文化和资料的美食领域,收集文献有着超越收藏本身的价值。

 石光华说,饮食文化的发展在于创造,如果没有产生重要的作品,时间就不是历史。这与二毛对文献收藏的意义不谋而合,没有创新的菜谱没有价值,而追溯传统正是为了寻找“新”的根基。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