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巴蜀英烈>详细内容

【巴蜀英烈】王干青:巴山蜀水间的革命忠魂||彭忠富

作者:彭忠富 来源:绵竹史志 发布时间:2025-02-26 16:07:32 浏览次数:381 【字体:

王干青:巴山蜀水间的革命忠魂

彭忠富

成都十二桥烈士王干青,这位从绵竹县五福乡走出的革命先驱,早年追随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四 一二事变后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他跨越旧时代的黑暗,为追求光明与正义不懈奋斗,最终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投身革命 壮志凌云

光绪十六年(1890年)1月7日,王干青诞生于绵竹县五福乡高华院(今属富新镇茅坝村)的一个亦农亦商家庭。其成长求学之路,始于叔祖父王德门家的私塾,后又踏入绵竹县塾。自幼,王干青便显露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天资与强烈求知欲,在传统文化的滋养浸润下,一颗救国救民的种子悄然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1909年,王干青(王翼)取得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公费生资格证明。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王干青考入绵竹县立师范学堂,同年冬肄业离校。此后,他奔赴成都求学,相继在四川省游学预备学堂、四川省通省师范学堂(1912年更名为四川省高等师范学堂)刻苦研读。直至1914年7月,他从四川省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开启了自己的职业旅程,先后于成都钟体道旅部担任文书,又出任古蔺县、叙永县知事,还曾代理绵竹县团练局局长一职。

1919年,当选省参议会议员的他,兼任四川督军熊克武总部秘书,受熊克武委派,辗转重庆、贵阳、昆明、常德等地工作,期间在广州多次获孙中山召见,就熊克武部参与北伐相关事宜进行磋商谈判。后因熊克武被国民党右派囚禁于广州,其部队被解散,王干青被迫流寓江浙一带。

1926年夏,王干青(第二排左六)与筹组国民党(左派)县党部的革命同仁合影。

1926年初,王干青领命回到绵竹,着手组建国民党(左派)绵竹县党部并出任书记长一职。在此期间,他与中共绵竹地下党支部紧密协作,携手开展抗捐抗税斗争,却因此遭致国民党驻军的仇视。1927年5月,国民党驻军悍然捣毁绵竹县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及区分部,王干青不幸被捕,幸经多方全力营救,终得出狱。同年6月,在成都西马棚街五号,经由张秀熟(时任川西特委书记兼成都市委书记)等同志引荐介绍,王干青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怀抱着更为笃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将自己全身心地奉献给党的壮丽事业。

领导起义 武装斗争

入党后的王干青,以非凡的热忱与坚毅,全身心地投入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之中。

1928年7月,王干青参与领导了绵竹农民暴动,出任绵竹县暴动行动委员会军事副总指挥一职。其间,王干青不辞辛劳,扎根农村,挨家挨户地动员群众,精心组织农民武装力量,向反动势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尽管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暴动无奈受挫,但它宛如一颗火种,在四川大地熊熊燃起,点燃了广大农民心底潜藏的革命热情,为后续斗争埋下了希望的伏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各地武装起义示意图

1930年10月25日,王干青参与领导了意义深远的广汉兵变。此次兵变是在中共四川省委的直接引领下发起,旨在推翻国民党在广汉的反动统治,进而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政权。兵变成功后,起义部队迅速组建起广汉苏维埃政府。然而,后因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起义部队在向绵竹山区转移途中惨遭打散,这场兵变最终遗憾落幕。广汉兵变失败后,王干青旋即陷入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追捕之中。

广汉中学的钟楼传递广汉起义信号

1930年11月,为暂避风头,王干青携全家迁至双流县红石乡栖身。在此期间,他化名潜夫,依托友人周列三开办的私塾(后经扩建更名为建平小学),以教书为业,默默蛰伏,等待着下一次为革命冲锋的时机。

统战先锋 促成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干青担任川康绥靖公署顾问一职,他巧妙借助这一特殊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当中。

1937年8月,王干青以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私人代表的身份派驻延安。9月15日,中共中央和四川刘湘军部之间的电台终于成功架设。延安代号KR与成都代号KF的电台开启了互通电报的新篇章。自此,中共中央与川军的联系愈发紧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由此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

毛泽东与王干青之间的往来电文

在延安的四个多月里,王干青有幸多次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王干青向中共中央、毛主席转达刘湘以及所部川军矢志参加抗战的坚定决心。临行回四川前夕,毛主席赠予他一张亲笔题字的全身影照。返川之后,他难掩内心澎湃,赋诗一首呈予毛主席。9月底,王干青自延安回到四川后,依旧心系革命事业,积极引荐了一批有志青年,诸如杨鸣皋、易诚、王泽丰等人奔赴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深造学习。与此同时,受党组织的重托,王干青还为延安招聘了一批机械工人、印刷工人,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投身慈善 造福百姓

1940年初,承蒙尹仲锡力荐,省赈济会聘请王干青出任省立第一儿童教养院院长,学生周继丰担任副院长一职,教养院原址坐落在绵竹县城南的精忠观与南轩祠。彼时,表面上这里是收留孤苦儿童的温馨港湾,实则为王干青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的隐蔽据点。这所教养院专门庇护那些因战争而痛失双亲的孤儿以及流浪街头的孩童。王干青聘请了一众德才兼备的教师与工作人员,依据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开设各类丰富课程。与此同时,他格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技能与社会实践本领。

1941年3月,绵竹县国民党书记长廖铁翘、县长高岳以及秘书长叶晓波惨遭红灯教徒杀害。绵竹特务机关竟无端指认王干青为主谋与领导者,在这莫须有的罪名重压之下,王干青被迫无奈离开绵竹,省立第一儿童教养院也随之停办。

王干青担任培根火柴厂主任期间给慈惠堂理事长上报的文件

此后,王干青接任成都慈惠堂成都培根火柴厂主任一职。一方面,他心系工人冷暖,着力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提升薪资待遇;另一方面,他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教育与技术培训活动。在他的引领下,培根火柴厂成为成都地区的知名企业。

身处复杂多变的局势之中,王干青采取“外灰而内红”的精妙策略周旋于各方之间,悄然推进革命事业。平日里,他长袖善舞,表面上常与各界知名人士、社会贤达往来应酬,谈笑风生,以一介火柴商的身份频繁出入商场、安乐寺等地,不露丝毫破绽;实则暗度陈仓,将革命的火种、进步的理论巧妙融汇于日常琐事之中,进行革命宣传。

王干青精心组织工人在培根火柴厂内举办纪念“五一”的盛大庆祝活动;热情支持川大的进步学生进厂开办工人夜校;牵头组建歌咏队,教唱激昂奋进的进步歌曲。彼时,成都地下党人袁思治、周继丰等也纷纷汇聚于此,依托工厂这片阵地蓬勃开展工人运动,为革命事业汇聚起磅礴力量。

1947年5月1日,成都慈惠堂培根火柴厂全体职工合影。

英勇就义 浩气长存

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他们在成都等地疯狂镇压革命力量,企图作最后的挣扎。王干青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1949年11月9日,在成都解放前夕,王干青不幸被捕。在狱中,他遭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和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他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和高尚气节,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

1949年12月7日,王干青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成都十二桥,时年59岁。

成都十二桥烈士陵园,前排左一为王干青纪念碑位。

王干青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来源:绵竹史志

作者:彭忠富

来源: 绵竹史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