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英烈】英勇无畏的斗士:王蕴中烈士
编者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烈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精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化身,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和历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深化“四史”教育,铭记英雄事迹,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四川省地方志办开展“巴蜀英烈”征文,在方志四川“巴蜀英烈”专栏陆续发布 ,以教育和激励巴蜀儿女缅怀英烈、不忘历史、鼓舞斗志、奋发图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英勇无畏的斗士:王蕴中烈士
郭 静 段 雯
王蕴中,又名王心诚、王静仙,四川省三台县东区杨家井人。王蕴中家里世代务农,父亲王宜之、母亲吴夫人都非常贤能。
1915年,王蕴中与谭卫根一起就读于三台县立高等小学,彼此建立了深厚友谊。1918年,王蕴中和谭卫根又一起进入潼属联立中学学习,他们相互鼓励,立志上进。1921年冬,中学毕业后,谭卫根和王蕴中商定,第二年春天一起去北京求学。王蕴中担心遭到家庭反对,谭卫根便与他一起回家去说服他的父母。他们在王蕴中叔父王锡田支持下与王蕴中的祖父激烈争论后,王蕴中的祖父初步同意让王蕴中跟随谭卫根同去北京。
1922年4月,谭卫根与同乡好友贺诚(原名贺宗霖,又名贺润滋)前往北京,与同乡兼学兄王棣之同住。同年7月,左道之(又名左军,1926年由中共送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并派往第三国际工作)也赶赴北京,与谭卫根、贺诚一起复习功课,积极迎考。王蕴中因其祖父的反对,未能同行。
1922年秋,谭卫根考入北京大学乙部预科,贺诚考入国立医专,左道之考入国立农专。他们进入学校学习后,彼此联系密切,互帮互助并积极鼓励在乡的好友来北京学习。
1923年,毅然挣脱家庭束缚的王蕴中偕同乡好友谭襄城、杨蕴璞(曾入学黄埔军校并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及广州起义暴动)、蒋瑞琪、杨征辅等先后来到北京。他们没能通过当年的升学考试,心情很沮丧。看到这一情况,谭卫根等人热情地照料、鼓励他们,并为他们补习功课。
1924年秋,王蕴中、谭襄城考入国立北京工专。这时,在北京上学的三台籍学生已达13人,分别是王蕴中、谭卫根、王棣之、贺诚、谭襄城、左道之、左治生、杨征辅、杨蕴璞、蒋瑞琪、谢藻祥、许可经、李味伯,他们团结甚密,精神奋发,勤学不怠,尤倾心国事。他们曾共同组织成立“梓光社”,出版除旧播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梓光》。《梓光》第1期为16开本,约一百余页,刊载各类论文十余篇,其中如《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一文,获得各方面好评,在当时具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其余不少论文,均有针对性的对县事提出建议或述评。
1924年秋,经贺诚、左道之介绍,王蕴中与谭卫根、谭襄城、左治生、蒋瑞琪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组织的严密教育。
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谭卫根连中数弹,由于流血过多,昏厥于北京协和医院。王蕴中幸免于难,在医院里精心护理谭卫根长达数月,这份情谊比亲兄弟还要深厚。
1926年3月18日,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北京2万多群众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大会”
1926年夏,贺诚和左道之分别从国立医专和国立农专毕业后,积极参加党组织的革命工作。在党组织安排下,左道之被送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贺诚被调到广东参加北伐,谭襄城和蒋瑞琪回乡,王蕴中则与谭卫根、左治生等人留在北京,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他们的任务也日益繁重。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北京的革命组织开始内外分化,斗争非常激烈,同时,北方军阀的野蛮统治更加严酷,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而王蕴中和谭卫根在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的意志更加坚定,每日加倍努力工作。因此,党中央将王蕴中由工大支部调至北京市党部(机关位于北京市东城羊市胡同20号),任市委交通员,谭卫根由北大支部调市党部任宣传部长。他们每天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集中全力苦干,到了深夜才一起回到西北城某胡同出租屋里住宿(由于当时王蕴中和谭卫根的行迹已完全转入秘密状态,因此早已不能在学校以及其他公开地址住宿,他们只好化名变装,在距党机关较为偏远,离工大比较近的西北城小胡同租房秘密居住,以致这期间王蕴中的叔父王锡田送到学校的钱他们也收不到)。随后,谭卫根又从市党部调入北方局工作(当时的北方局隐蔽在一所某京官的公馆内,由蔡和森领导。蔡和森对外自称为该京官的“三姑少爷”,王蕴中和谭卫根则是蔡和森的随从),行踪更加秘密,与外界的联系更少。
1927年秋,北京市党部组织被破坏,在机关工作的同志都被逮捕。由于市党部书记李渤海叛变,北京各级党组织多连带被破坏,北方局也因此受牵连影响,被迫分散,转移住所。蔡和森起初将住所转移到某印刷厂并叮嘱谭卫根每天前往接头,过了几天,蔡和森又不知转移到何处去了,印刷厂随即被查封,谭卫根便与组织失去联系。此时,王蕴中与市党部其他被捕的同志一起被关押在监狱,受尽了各种酷刑。友人戴明德(四川蓬溪人,当时是北京农大学生,因受嫌疑也被捕在狱)恰好与王蕴中关押在同一座监狱,彼此相望,尽管不能交谈,但时不时能够以目相视,彼此关怀相怜。据戴明德回忆:当时看着王蕴中在监狱中的惨状就知道他遭受了极端残忍的酷刑。每当用目光询问他的伤势时,只见王蕴中频频用手指向心窝,示意他不久就会被枪决。但他的态度却是非常坚决的,显示了他甘愿为党牺牲的高贵品质!后来戴明德再也没有看到王蕴中。
1927年11月18日,王蕴中等18名同志全部英勇就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批准蕴中等18名同志为烈士。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 静(三台县委党史研究室)
段 雯(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