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英烈】革命烈士彭代悌
编者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烈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精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化身,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和历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深化“四史”教育,铭记英雄事迹,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四川省地方志办开展“巴蜀英烈”征文,在方志四川“巴蜀英烈”专栏陆续发布 ,以教育和激励巴蜀儿女缅怀英烈、不忘历史、鼓舞斗志、奋发图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革命烈士彭代悌
彭代悌(1923—1949),四川省渠县琅玡乡(今琅玡镇)人。革命烈士。
彭代悌曾就读于广安县载英中学,其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对鲁迅的杂文,巴金、茅盾的小说情有独钟。毕业后,在涪陵田管处任职的舅爷手下当收发。1945年到重庆,在森林路一个职业工会任秘书。1946年到成都,任国民党第八补训处文书,不久被辞退失业。后来,考入四川省会警察局户政人员训练班,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十三区公所任户政干事,不足一年便被资遣。1947年上半年,他通过成都宁夏街监狱看守长、同乡邓良坤的关系,在该监狱当了一名看守。
当时,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已成定局,彭代悌在这种形势下,深深感到黑暗快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思想更趋进步,逐渐同情、关心所管辖的政治犯。在政治犯、中共党员杜可的影响下,开始倾向革命,掩护川西解放组开展了一些工作。随后,中共监工组常在彭代悌值班的警室开会,研究党的工作。1949年,彭代悌在杜可介绍下参加了川西解放组。党给他的任务是,利用看守职务之便,负责监狱内外党组织之间的联络工作,开辟地下交通,传递川西解放组的宣传品。
加入川西解放组后,彭代悌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他首先介绍了患难之友盐亭县折弓乡人红军后代杨毅参加了川西解放组。随后,又发展一些人参加川西解放组,并同他们一道张贴革命传单,把斗争扩大到了华西坝的大中学校内。大量的标语、传单通过彭代悌散发、张贴到市内各处甚至市郊新都县城及乡镇,革命的思想得到不断的传播。
1949年6月中旬,监工组成员、原金堂县县长刘仲宣出狱。为迎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川西解放组决定加强军事策反工作,由刘仲宣设法,拟借用熊克武为首“川康渝自卫委员会”名义,成立一支实际由川西解放组控制领导的军队,作为地下游击武装的基本力量。彭代悌积极参加了这项工作。在此之前,军统以抢劫犯肖释为卧底,打入监工组领导的川西解放组。同时,省警察局新都宝光寺分驻所里的床铺下出现了一叠“毛泽东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之类的标语。分驻所所长李潘即将此情况报告了新都一分局局长杨某。杨某亲自追查该屋所住警士,得知彭代悌曾来此向警士们做过革命宣传。彭代悌的活动被新都一分局警察所注意,特务抓住在新都宝光寺发现革命传单和彭代悌这条线索,继续布置一系列打入、盯梢、监视川西解放组的特务活动。6月下旬,军警特务同时逮捕了彭代悌、刘仲宣、杨毅等川西解放组成员,拘禁于玉带桥成都警备司令部稽查处。12月7日,成都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将关押在成都将军衙门内的36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学生,杀害于通惠门外十二桥(32位)及抚琴台(4位)。川西解放组成员彭代悌便在这次惨案中于抚琴台英勇牺牲,年仅26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新都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