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巴蜀英烈>详细内容
2023-04-25 09:16:44

【巴蜀英烈】党的忠诚卫士——抗战初期四川杰出的党的领导人邹风平(一)

作者:郭静 段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16 16:05:46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忠诚卫士

——抗战初期四川杰出的党的领导人邹风平

(一)

郭 静 段 雯

 邹风平(1905—1943),又名扬翮,字扶鹏,后字风平,四川省三台县中太镇人。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建党的外围组织“涪波社”,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中共三台中心县委委员,负责三台北区党的工作。1931年2月,任中共成都东区书记,4月任中共成都县委宣传部部长,12月任成都外东区区委书记。1932年2月,调任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秘书,川南、川北巡视员。1933年7月当选省委委员,8月任省委常委兼秘书长。1934年1月组建泸县中心县委,任书记。1935年6月转移云南镇雄。1937年7月到达延安,10月被党中央派回四川重建党组织。1938年1月,成立中共四川省工委,任书记。1940年回延安,1943年11月去世。1945年8月,补选为中共七大代表。

先烈语录

只要对党有利,个人荣誉得失当置之度外;只要问心无愧,何惧个人委屈。

——邹风平

接受新思想熏陶

信仰马克思主义

 1905年6月19日,邹风平出生于三台县长乐乡凤池庙柳树湾(今中太镇邹家寨村)一农民家庭。邹氏家族是当地大姓之一,历来重视文风,凡宗人添丁进口,均依班次字派取名。按邹氏字派,取名邹扬翮,字扶鹏,后字风平。

 邹风平家世代务农,他六、七岁时,就帮家里放牛、割猪草、拾肥。八岁读私塾,先后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诗源》《古文观止》等诸子百家著作。他学习勤奋,悟性敏锐,十几岁时就腹藏经纶,文冠乡里。但他不满足束缚人们思想的旧学,渴望到新式学堂学习。由于母亲过早病故,父亲又受高利贷剥削,家里负债累累,生活十分艰辛,根本拿不出学费。

 1924年,邹风平在祠堂亲族资助下,进入葫芦溪涪江小学(今芦溪镇初中学校前身)读高年级。他读了两年高小(旧学制为三年)就去参加考试,在120名考生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四川江油龙绵师校录取。尽管公费生只出衣服、书籍费用即可就读,但对邹风平来说,仍困难重重。1926年春,在亲友多方资助下,邹风平几经周折才进入学校学习。

 龙绵师校位于江油县城(今江油市武都镇),系1917年田颂尧发起,由川北几个县共同创办的一所公费学校。大革命时期,刘伯华任龙绵师校校长,他思想开明,信仰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先后担任教务长的张秀熟、章璞、姚次恭都曾是成都马克思读书会成员,后来又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校的教师思想普遍比较进步,革命风气亦十分浓厚,这所学校实际成为绵阳地区孕育、培养革命青年成长的摇篮。

 邹风平考进龙绵师校时,正值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高潮时期。在龙绵师校内,进步教师经常向学生讲解革命道理,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在姚次恭、刘晦若引导下,邹风平读到了《新青年》《向导》《语丝》《独秀文存》《新社会观》《陈独秀演讲集》《新社会观》及北伐军政治部出版的《经济学大纲》《政治学概论》《白话书信》等宣传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小册子,使他“思想彻底转变了”,把孔子的道德思想观念从“脑筋中挤出去,懂得了中国社会的病根在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贪官污吏勾结的危害”。通过新思潮的熏陶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邹风平毅然选择信仰共产主义。

组建“涪波社” 储备党团人才

 邹风平在校期间,因敢于激言批判旧社会的腐败现象,同学们给他取了个绰号“邹疯子”。在参加学校组织的进步活动中,他结识了赵利群(赵楷、赵子模,绵竹人,建国后任绵阳专署第一任专员)、谭德政(绵阳杨家乡人,1933年10月牺牲)等同学并结为好友,他们相互鼓励,一起参加进步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1927年2月,在姚次恭介绍下,邹风平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正式走上革命道路。不久重庆发生“三·三一惨案”,四川军阀枪杀了中共重庆地方执委书记、四川早期党组织创建者和卓越领导人杨闇公。面对白色恐怖,邹风平决定把愿意坚持斗争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半公开的组织“三民主义研究会”。“三民主义研究会”成立后,为了更好地保护革命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又决定将研究会中的骨干分子转入地下,并组建一个秘密进步组织——“涪波社”,寓意要像涪江的波涛一样,不断前进,勇敢战斗。

杨闇公

 1927年5月,邹风平按照共青团的组织原则,在龙绵师校正式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涪波社”。涪波社以信仰共产主义、研究马列学说、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为宗旨,要求社员必须“遵守纪律,保守秘密”。凡参加“涪波社”的人,需两个社员介绍,填写申请表必须表明信仰。涪波社成立后不久,就发展了30多个社员,如谭德政、冯希贤、陶华林、阮超杰、陈毓华等,他们在邹风平带领下,学习《中国青年》《共产主义ABC》《政治经济学讲义》等书刊,开展进步活动,抨击封建教育制度,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

 1927年9月,邹风平由共青团转为共产党,编入中共中坝省二中支部。自此,他由一个单纯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成长为有觉悟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党的直接领导下,邹风平义无反顾投入到艰苦的革命斗争中。

 1927年寒假期间,邹风平和涪波社社员阮超理、蒋昌俊、陶华林、邹雨亭等回到三台,将涪波社发展到三台城区和北路农村地区,发展社员五六十人。涪波社的建立,为绵阳市境内早期党、团组织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储备了人才。

 1928年成都“二·一六”惨案发生后,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邹风平的关系转到中共江彰特别支部。8月,邹风平与被聘到潼川联合县立高级中学任教的党员谭襄城(1924年秋在北京入党,1927年回三台)取得联系,俩人积极筹建共青团组织。同月,把县立初级中学的涪波社社员张运开(三台新德人)等学生发展为共青团员,建立了团支部,张运开任书记。自此,三台县的第一个团组织诞生。在党、团组织领导下,三台学界随之迅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静〔三台县委党史研究室(三台县地方志办公室)〕  段雯〔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