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艺术】崇州有个唐泥人‖竹一舟

作者:龚克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2 20:24:36 浏览次数: 【字体:

崇州有个唐泥人

竹一舟

崇州市那个唐泥人上电视了,在《龙门阵摆四川》节目亮像。

唐泥人,用老百姓语言说,就是一个玩泥巴的,但是他却以工匠人的身份上了四川电视台的专访节目。怀着对工匠人的崇敬,我经多方打听,专门去拜访了唐泥人。

在崇州市文井江边,人们经常可看见一个在河边徘徊的很普通的汉子,提着竹蓝,不是挖泥土,就是捡石头。问他,他说:在寻找泥土,回家做泥塑;如果发现奇石,回家清洗后,就是艺术品。他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唐华——唐泥人,一个没有受过专业雕塑培训,也没有经过正规大学美术学习的普通农民,但是他的泥塑作品只要展出,就深受大家喜爱,也有机会荣登大雅之堂——在学校传播非遗文化。何以让唐华成为唐泥人?故事还是从唐华小时说起。

从儿时开始的梦

唐华个子不高,经常穿一件对襟,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说话有地方语音。唐华说:他老家是平武县的,父亲沈信芝,是四川省泥塑非遗传人。因为唐华出生时(1969年)为龙凤胎,当时农村习俗龙凤胎不好养,加上子女较多,前面已有5个姊妹,唐华就被父母送蓬溪县农村唐姓人家。唐家本来有个比唐华大的儿子,所以对唐华的成长关心不够,也就听之任之。寄人篱下,加上缺乏父母的爱,唐华幼小心里就有叛逆个性。上学后,终于可以自由飞翔,那就是自己的天地,唐华开始随心所欲了。

考试“零分”的名人。1983年前,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少,但是对儿童来说,流行看连环画。为了看连环画,唐华宁可忍饿挨渴,也要把口袋里的几分钱用来租连环画看(租价1-3分/本·次),当时比较流行的是《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铁道游击队》《聊斋志异》《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大量中外的连环画绘本。唐华也试着进行临摹,慢慢地就有了一定绘画基础。有一次考试,他一道题都没有做,就画了一幅画作为交卷,老师说考试得零分,但是画的画很好,结果那副“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未公开的处女作,让唐华成为全校名人。大家都知道,那个上课不听讲、打瞌睡的学生唐华有个特长——绘画。

中央美院的梦想。听说本县一位同学考入了清华大学,唐华也萌发考试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想法。然而,初中3年,自由自在而懒散的学习与生活,功课几乎没有怎么认真学习,想考大学几乎是天方夜谭,太难了。于是唐华就央求唐父,补习一年初中然后读高中、考大学。在复读初中的一年时间里,因为有了学习目标,唐华对功课复习特别用功,结果一年复读,他把初中1-3年级的课程重新学习了一遍,语文、历史几乎过目不忘,并以班级第二名的成绩升入县高中。这时他发现只要努力、用心,读书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但进入高中后,他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病,然后记忆力衰退,读书又成为困难之事,高中没有念完,唐华就退学回家了。

回家,泥塑之路

16岁,在唐华的要求下,他又回到沈家,同时也继续他的绘画爱好。因为沈父是泥塑传人,常年外出,唐华跟随父亲外出参加相关泥塑造的工作。空闲日子,没事就上街溜达,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心,素描、彩绘就是在街上观摩后,回家就慢慢琢磨而打下的基础。

学艺。在成都的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院墙外的街边偷看了大学生素描半天时间,唐华就回家自己开始琢磨、画素描了,经过多次偷看、练习,终于悟出了素描要领。但是如何把连环画的白描,慢慢转换成彩绘画本呢?后来他又到送仙桥附近偷看学生给国画上色,然后回家自己慢慢练习,慢慢地唐华也就有了素描、彩绘的基础。随父一起走南闯北的时间里,唐华跑过的地方多数是在成都、重庆等地,重点为寺庙木雕、泥塑工作,如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鹤鸣山、老君山等地参与佛像修复工作。因为身体莫明奇妙生病而退学,沈父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经人介绍送他到重庆南岸老君洞道观带发修行,学习道学一年。期间偶遇美院国画系教授肖运伟老师,得老师赏识,收为徒,并传教国画心法——“眼睛就是你的师傅,眼到、心到、手到”。因为从小练成的绘画功底,听了老师的传道解惑后,唐华对身边人和事的关注就更专业了。其后有缘师从福建林海龙、潘大师等学习了根雕技法。

悟道。对于国画大师的指点,唐华理解的就是眼睛看见了,就可以画下来;心里想到了,也可以画出来。他在老君洞道观对道家哲学的理解:道家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唐泥人——理解就是得失随缘,有舍就有得。在绘画上就是虚实相补——留白;在泥塑上讲究大小尺寸、高矮胖瘦的搭配。同时心里也豁然开朗,原来自己读书不行,是因为命运已为他打开了泥塑人生的大门。

结缘崇州。1990年,唐华随父来到崇庆县(现崇州市),在崇阳镇永圣寺修复济公活佛,唐泥人按电视剧百姓接受的半边脸儿笑、半边脸儿哭的造型进行泥塑,深得当地群众喜欢。同时在泥塑济公和尚过程中,经常看见一位姑娘到寺庙问这问那,唐华都耐心讲解或介绍,后来这位崇阳镇姑娘就成为了他的妻子,唐华因为结婚生子正式落户崇州。

泥塑工作室。在崇州市生活的时间里,唐华于2013年左右经朋友介绍,认识廖家镇陈冬林先生,并为龙马木雕博物馆创作作品,也联合承揽市场古建筑项目。在博物馆工作期间,又经建筑设计师、中央美院毕业的李德成老师悉心教导,唐华在在花鸟、人物、佛像等方面领悟更好了。同时,由于受电影《少林寺》影响,唐华的画画中和尚较多。因为一直梦想一个独立的工作室,2019年经崇州市宣传部介绍,唐华来到白头镇大雨村,在四川省乡村音乐会客厅、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幸福里开设了“唐泥人艺术馆”。

匠心于泥塑

1992年,仁寿县黑龙滩的寺庙开展修复工作,主人带来了12幅照片,请唐华父子照图施工。因为唐华一直不满足于父亲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父亲就独自承担了11幅塑像任务,同时分配给唐华一尊佛像的任务。父亲没有素描基础,照图施工然后加了自己的感觉,结果产品交付时,主人说了一句话,打开了唐华致力泥塑的新世界。主人说:沈师傅,你的这12尊佛像,只有这一尊(唐华泥塑)我满意。唐华终于在艺术上超越了父亲,心里当时的高兴劲就甭提了,眼角也充满了笑。于是父亲同意唐华开始自己独立承揽相关泥塑业务。

无心奇石

唐华在做泥塑的同时,也有部分奇石朋友,请他加工木质底座,但是石头与木质底座之间,一直不能完美的结合。唐华就思考,如果用泥塑底座试一试,结果烧制出来成为了黑陶,有金丝楠木的古朴风韵,效果很好,客人很满意。

同样,因为经常到河里找寻泥塑土,唐华也尝试发现一下是否与石头有缘。结果第一次在黑石河那边,他无意捡到一个石头,爱不释手。他说读书考试从来没有得过100分,今天在石头里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分,心里满满欣慰。石头幽黑色,上面白色花纹,象一个1和0,然后旁边是一个很小的0,就构成了100分。同样这个100分,特别能反映部分奸商的心态。从此,唐华也就加入到河边石头里探宝的奇石队伍,现在市崇州根石协会理事。

泥塑人生

寻找泥土。要做泥塑,就要有泥土,但泥塑对泥土的要求高。唐华开始做泥塑时,先通过网络采购方式购买泥土,一斤几元的成本,明显偏贵,于是他就萌发自己找泥土的想法。他四处打听了解崇州元通镇陶器、砖瓦烧制基地,道明、公仪也有砖瓦烧制历史,后来他也到文井江河边找寻泥土,最后发现河里的泥土品质最好。他说:“河里的沉泥,细腻,无杂质(其中怀远大桥下方300米左右有一个河槽,泥土相当好)。对于田里选用的泥土,首先要翻开30公分左右的有机层(植物生长带),然后选用下面30—100公分的黄土。”泥土选好后,运回凉晒、捣碎,然后等做泥塑时才加水和泥使用。

匠心泥塑。泥土和水后,就开始泥塑工艺的匠心独运了。唐华说:人物像,难度大的是头部,要有面部表情,喜怒哀乐都应该不一样,如果是呆板的表情,千人一样,就没有艺术价值了。同时也要体现人物的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人物的头和手这方面就只能单独做,一般把头与手做成活动的,这样有栩栩如生的感觉。如泥塑王宝器作品,有分分头,露4牙,眼角有笑意。

因为泥塑是小型工艺品,很多工具无法购买,自己也动手做了很多小工具,如小木棍、盆景园林那边不用的铁丝、铝丝等,都成为唐泥人得心应手的工具。泥塑做好后一般凉干(一个月左右),然后上炉烧制。

创新烘焙。泥塑人物、动物做好后,如不经烧制,时间久了,因为干燥就会破裂。唐华就四处求人帮忙进行泥塑作品的烧制,结果事与愿违,用电、天然气烧制的效果完全不理想。后来他就自己做烧烤炉,试用锯末烧制,结果温度不够,作品入水就破裂,不行;改为木炭烧制,但温度太高,不好控制,不行。后来就联想自己学习烹饪技术,分析那个火炉很耐高温。于是他在四川省龙马艺雕博物馆专门建了一个泥塑火炉,结果成功了。但在烧制过程中,唐华发现部分作品依然不能通过高温的烤制,就试着在部分泥塑作品里加入一点沙子,这样,泥塑作品就能承受1000度的高温,试验一下,果然成功了。经多方拜师、学习,目前唐泥人的作品包括:白陶、红陶、彩陶,黑陶,还有就是他的无心之作——水墨陶。

玉汝天成——水墨陶的诞生。有一次艺术活动,他看见别人黑色的土陶很漂亮,就想自己烧制,但朋友们对他能烧制出黑陶表示极大怀疑。于是他就专门去西昌请教,经过几个月学习,加上自己慢慢摸索,他的黑陶作品终于成功了。后来朋友发来一组民国风俗照片,想请他做成泥塑。他把人物做好了后,运用黑陶烧制方法,同时也采用锯末进行封闭,结果烧制出来的人物,成为浓淡相宜的两种以上色彩,这个在陶器历史上新出现的工艺品以前无人命名,他说:“作品色彩像水墨山水画,就叫水墨陶吧。”

泥塑生活。在泥塑过程中,唐泥人时常关注社会生活,先后烧制了古蜀州八景砚台、12个非遗集市、怀远三绝冻糕、豆腐链子、叶儿耙,以及崇州历史人物陆游、杨遇春、张路萍等。

救救孩子。现在的孩子,因教育机构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鼓动和宣传,家长们拼命送孩子参加五花八门的校外辅导班,每天放学和周末,孩子、大人忙于穿梭各类辅导班。家长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为学习尖子,忘记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和感恩教育,这是我们现在教育、家长和社会对孩子培养的误区和值得反思的地方,结果家长累,孩子累,社会不适应。面对现在孩子读书的压力,唐泥人创作了孩童酒醉逃避的作品。

他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就是考试曾经得零分的人,但是现在我也在小学、中学和大学课堂,以非遗传人的工匠身份进行授课。术业有专攻,因人而异,方能百花齐放。他说:培养个性化人才,发挥个人专长,这样才能对社会有用,又不浪费资源,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现在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让更多人具有动手能力,培养更多技术工匠,提高成品的精度、美度。目前,唐华已签约崇州市东关小学的泥塑公益培训课。

唐泥人的梦想

唐华特别尊重他的父亲。父亲是泥塑非遗传人,也是道家传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川省3位泥塑艺术家之一,受到省领导拜访和看望,同时也与江油市光武山海灯法师相交甚好。其父治学严谨,手艺精湛,曾参加平武县报恩寺修缮,一干就是10余年时间。10年的精心修复,那个雕梁画栋的建筑群作为艺术,现在一直是清华大学古建筑定点教学基地。大雄宝殿的两樽蟠龙出海,栩栩如生,如龙下九天。2000年左右,父子同时参与修复新津县老君山三清塑像,用时一年时间。修复开观时,台湾地区道教师傅惊讶四川的庙宇佛像保存太完美了,得知是民间艺术家修旧如旧时,再三邀请沈家父子去台湾帮忙。当时沈老75岁高龄,拒绝了邀请,后沈老于90岁高龄仙逝。

唐华说:如果父亲是第一代泥塑非遗传入,那么他和他儿子,就是第二带、第三代非遗传入了。北方有个泥人张,网络上已经有了泥人唐,今天四川崇州的唐华就叫——唐泥人。

“我是唐泥人,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四川,PK全国高人。”唐华自信满满地说出了他的梦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龚克华(笔名:竹一舟,四川崇州人,毕业于西南大学。崇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土地拍卖师、会计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