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张祖德:中国航空航天医学开拓者之一‖陈明本

作者:陈明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13 14:25:51 浏览次数: 【字体:

张祖德

中国航空航天医学开拓者之一

陈明本

摘要留德博士、同济大学教授、民盟盟员张祖德,既是航空医学专家,又是西南医科大学前身川南医士学校创始人之一,还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忠诚朋友,为西南地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关键词 航空医学 民盟盟员 张祖德

张祖德(1911—1996),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人,民盟盟员,曾任四川省泸州市民盟副主委,西南西科大学前身川南医士学校创始人之一。教育家,航空医学专家,中国航空航天医学开拓者之一,有《飞行生理学》《飞行心理学》《航空医学史》《航空眼科学》等译著面世,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

1962年9月,张祖德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忠诚朋友,为川南宜宾、泸州地区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张祖德出生于书香门第,原籍安徽省旌德县。祖父有功名,祖母张祝氏系明代书法名家祝枝山的后人,外祖父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为人正直的老中医。几位老人对张祖德的一生影响至深。

1927年,张祖德从江西省玉山县十七都马王庙小学毕业,同年考入江西省立第六中学(今上饶一中前身)读初中,与著名胸心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家驷同窗。后考入江苏省苏州中学读高中,转入苏州农校学习。两年后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就读一年后考入浙江医专(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前身)。从此,坚定不移走上了学医报国的道路。

张祖德

1934年,张祖德入上海同济大学补习德文,1936年考取江西省公费留德名额,进入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德文名: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ät Würzburg)学习,师从该校生理学研究所所长浮利斯教授(Dr. Edgar Wöhlisch),专攻高山生理学。第二年,经浮利斯教授介绍,转入柏林大学,师从柏林大学教授、德国航空医学研究院院长、高空缺氧生理学家司脱哥教授(Dr.Hubertus Strughold,曾参与阿波罗登月计划,被美国《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称为太空医学之父),专攻高空生理学,并在该校医学院补读了学位考试要求的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五门课程。在此期间,获得德国最重要的国际科研人才资助项目——洪堡基金。1938年5月,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6月,应导师司脱哥教授聘请,张祖德在德国航空医学研究院做客座研究员,专门研究高空生理的耐高度问题。8月,经导师推荐,前往瑞士苏黎世参加第十六届国际生理学会议,并在会上就其论文——《年龄与耐高度问题》与当时世界顶尖的生理学家、科学家进行了学术交流。

1938年,张祖德(右)、导师Dr.Hubertus Strughold(中)及同事在柏林大学航空医学研究院合影

1939年冬,为响应祖国对海外留学生回国抗日救国的号召,张祖德怀着满腔爱国热情,谢绝了德国航空医学研究院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导师的再三挽留,于12月离开德国,经法国马赛,取道越南,从昆明回国。

回国后,为使自己所学更直接为抗战服务,经留德同学会介绍,张祖德进入设在成都的中央航空委员会工作,任航空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空军军医主任教官,主持教学、科研工作,开展空军军医培训,负责出版了航空医学专刊。在此期间,他邀请了一批同行教授开设专题讲座,其中有当时的中央大学教授、新中国航空生理学开创者蔡翘,国际著名生理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方怀时。张祖德的耐高度测定、暗调节、飞行急救三项研究成果,获当时航空委员会奖励。在此工作4年期间,共培训了4期100余名空军军医,有效地支援了中国空军的抗日活动。1943年冬,因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影响,对科研工作极不重视,张祖德以健康问题为由,离职休养。

1944年春,应内迁宜宾李庄的同济大学方面邀请,张祖德前往同济大学(宜宾)从事生理学教学科研工作,后与该校内科学教授李化民合作,在宜宾城内开设同仁诊所,行医谋生至1951年夏,将诊所捐献给人民政府。

张祖德在宜宾期间,与后来新中国川南医士学校首任校长、同为留德博士的同济大学教授房师亮志趣相投,成为挚友,并深受房师亮共产主义先进思想及育才强国理念影响,彼此相互鼓励,等待解放。

房师亮1921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次年赴德国 留学,经朱德 、孙炳文 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4年(1925年),房师亮赴莫斯科接受军事训练,次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房师亮于民国18年(1929年)与其妻鲍训经一道再度留学德国 。民国26年(1937年),毕业于维尔茨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房师亮回国,后历任国民党广州军医分校解剖副教官、南京 军政部学兵队教官。民国29年(1940年)秋,因不满国民党的腐败,房师亮坚决辞去军职,转入医学界,后历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教授等职。新中国建立后,房师亮历任川南医士学校校长、川南行署卫生局副局长、四川省 卫生厅副厅长,曾当选川南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1年4月,在西南军区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主持的川南地区首届卫生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在泸州筹建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的决定。同年7月,应川南行署卫生厅厅长孙毅华邀请,张祖德随同房师亮等前往泸州参加西南医科大学前身——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筹建工作,任筹备小组副组长,并随同孙毅华、房师亮前往重庆面见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刘伯承、邓小平,汇报筹建工作,听取指示。8月,川南行署卫生厅正式任命房师亮为校长,张祖德为首任教务主任。

张祖德全家福(摄于宜宾)

按照当时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训练中级医务人员,以应川南区的需要”的办学宗旨,教务主任张祖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落实教育教学工作,努力促进教学正规化,得到上级相关部门重视和支持。1954年,时任卫生部医学教育司司长魏一齐率工作组来校检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好评。张祖德按照四川省第一届医药教育会议决定,结合学校办学经验,拟定出医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17种教学大纲,供全省使用。张祖德坚持从严治学、从严治教,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深受师生喜爱。1959年,川南医士学校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

1963年,朱德到泸州医学专科学校视察并题词

196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来校视察并题词:“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学好现代医学科学,为广大人民服务”。1964—1966年,为贯彻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的指示,张祖德先后率泸州医专派出的教师、医生、学生共千余人,克服重重困难,赴宜宾、雅安、西昌、泸县、隆昌等地开展巡回医疗,为农村的卫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祖德一直在学校教学一线工作,后又担任学校科研科科长、基础部主任、高教研究室主任等职务,在学校的医学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学校升格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2015年12月,学校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张祖德(一排左4)与部分骨干教师合影〔一排右3:学校第五任校长(代理)李业〕;二排左4:学校第六任校长罗惠琪)

张祖德先后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三十年教龄教师荣誉证书、四川省人民政府从事科技工作五十年以上荣誉证书等。

1986年,经四川省高教局批准,张祖德退休。退休后,他仍继续关心学校事业发展,积极促进对外学术交流,推荐培养医教人才,并一直从事医学科研工作。

1988年,德国维尔兹堡大学邀请张祖德参加该校生理学研究所建所100周年纪念庆典并发言。他说:“在我耄耋之年,能有机会应邀去原联邦德国参加学术会议并做报告,进行协作科研,取得成果,这些光荣首先应归功于祖国,也应该感谢30年代德国导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导。”

1989年,张祖德(右一)应邀出席原联邦德国航空航天医学协会第27届科学年会并作讲演

1996年5月2日,张祖德病逝,享年85岁。“中国外科之父”、现代普外科主要开拓者裘法祖等人发来唁电表示哀悼,德国航空航天医学协会在该年度会刊中发布唁电表示悼念。张祖德安葬于泸州南寿山公墓园。

张祖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航空医学科学家,也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忠诚朋友。他在担任民盟泸州市委副主委、政协四川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泸州市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期间,与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真诚合作,积极参政议政,在医学教育与科研领域敢于直言不讳发表意见,为西南地区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资料来源:《宜宾民盟史》,陈明本等主编,2015 年西安出版社出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明本(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宜宾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供图:张如宾(张祖德之子)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