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改革先锋:何载 秦振华 禹国刚

作者:刘巍巍 孙飞 等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01-06 12:43:00 浏览次数: 【字体:

何载:临危受命担重任 拨乱反正平冤案

何载,原名容恭,1919年生于甘肃成县,祖籍陕西宝鸡。1936年底参加革命工作,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兼干部审查局局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何载,意思是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力拉车、负重前行(图片来源:陇南发布)


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兼干部审查局局长何载,是一位即将跨入百岁的世纪老人。作为当年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的执行者,他为广大干部投身改革开放热潮创造了条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人民企盼着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然而,“积案如山,步履维艰”。在这个历史关头,何载被调到中央组织部,具体负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尽管自身也曾蒙冤20年,但何载没有任何抱怨责难,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为党工作。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国从事此项工作的干部一起,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精神,顶着巨大压力,克服各种干扰,在全国范围内复查平反了大量“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

  何载坚持把实事求是贯彻到工作全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干部,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的原则为准绳,做到是非清楚、功过分明,使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案件得到合情合理的处理,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非常复杂,影响面大。何载思想解放,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出许多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建议。他还组织制定了检查验收标准,使一些漏掉的和平反不彻底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高度负责的他认真接待每一个申诉,亲自调看档案材料,多次向省里了解情况,反复修改审查报告,悉心办好每一个案件,积极主动地解决好每一个应该解决的问题,满腔热情地为受冤屈的同志奔走到底。他雷厉风行,不辞辛苦,不怕麻烦,经常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带病坚持工作。

  退出领导岗位后,何载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仍然关心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特别是对扶贫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1992年起,他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不顾年老体衰,8年时间先后深入18个贫困山区、500多个贫困县,走访了2000多个山村、几千户贫困人家,扶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新华社记者)



秦振华:“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

2018年8月17日,秦振华(右)在江苏张家港市少年宫和孩子们在一起(新华社发)

GDP总量由1978年的3.2亿元增至2017年的2606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8.7%,综合实力连续13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三甲;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荣获20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来自江苏省张家港市。

  张家港曾因发展滞后被称为“穷沙洲”,短短40年间,它一跃成为全国“明星城市”,奥秘何在?

  采访中,一位老人的名字——秦振华高频出现在当地干部群众口中。张家港人不约而同告诉记者,由秦振华塑造与实践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这座苏南港城的发展之基、活力之源。

  1992年,56岁的秦振华出任张家港市委书记。他常说:“干工作就要样样争第一,要争第一,就要敢想敢做,尤其是‘一把手’要带好头”。他带领市委工作班子和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打响三大硬仗。

  第一个硬仗,160天让长江边芦苇滩变身万吨码头:短短9个月,建成国家级保税区;第二个硬仗,实施港口工业城市发展战略:120多个大项目纷至沓来,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落户,沙钢等40多家本土龙头企业茁壮成长;第三个硬仗,率先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建全国县级市首条高等级公路,建设全国首个城市步行街,创下28个全国第一。

  “口袋”富了不算富,“脑袋”富了才是真富。秦振华倡导“一把手抓两手”,率先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部署和落实,实现思想、道德风尚、文化、民主法制和社会公共事业五大建设并重。20多年来,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指标权重始终占城乡绩效考核的50%,“张家港精神”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

  如今,年事已高的秦振华并未停下脚步,仍在践行和传播着“张家港精神”。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把宣传张家港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协作作为新阵地,在多地作报告超过310场,且分文不取。几十次赴苏北地区调研,推动张家港骨干企业到当地投资项目28个,总额超过70亿元。

(刘巍巍)


禹国刚: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者


2018年12月24日,禹国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分享深交所创建历程和经验(新华社发)

“深交所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资本市场可能就没有深圳的今天”“要感谢所有无私奉献的‘拓荒牛’”……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谈及拓荒、奋斗的激情岁月,已经70多岁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原副总经理(法定代表人)禹国刚感慨万千。

  1981年春节,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年近不惑的禹国刚下定决心,带着变卖家电的600多元钱“闯”深圳。两年后,由于具备日语专业和金融证券知识背景,禹国刚被全国青联选派到日本学习证券专业知识。

  几年后,深圳提出创建资本市场,并于1988年11月成立了市政府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禹国刚出任专家小组组长。他带领专家小组同志花费半年多时间翻译两百多万字外文资料,然后移植借鉴,打造了新中国第一部证交所“蓝皮书”——《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

  彼时,社会上对证券交易所仍存在反对声音,但面对股票“黑市交易”等问题,禹国刚认为深交所必须尽早开业。在相关领导支持下,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率先开始集中交易,中国资本市场迈入快速发展的“春天”,为经济腾飞“插上资本市场翅膀”。

  面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新趋势,禹国刚等人大力推进创新。1992年至1993年间,禹国刚任深交所法定代表人,主持推动深交所交易电脑化、交收无纸化、通信卫星化、运作无大堂化,跨越式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资本市场探索出了一条规范、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发展道路。

  “深交所的创建无论从深圳还是全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角度来说,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禹国刚说,假如深圳没有深交所这样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就可能没有深圳的今天。正是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深圳这个当年的“小渔村”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三的城市。

(孙飞)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1月6日)


作者:刘巍巍 孙飞 等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