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光南 :无悔人生(六)
编者按 常光南(1926.10—2017.07),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省广汉县委书记,后参与筹建德阳市并出任第一届德阳市人民政府市长。他以“敢为人先” 的理念,组织实施并成就了广汉县向阳公社摘牌、金鱼公社包产到组等一个又一个改革壮举。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激励来者接续奋斗,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方志四川”特发布叶仁宗执笔撰写常光南组织实施改革的《无悔人生》(收入2016年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纂的《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一文,以此向改革开放致敬,向改革先锋致敬!
1983年的春天,我正在办公室翻阅各种简报,突然,县委办公室郑学成主任进来说:“常书记,省委来电话,通知你明天到省委去,说是几位主要领导要给你交待新任务。”
第二天上午,我按时到了省委书记办公室。还没有等我坐定,杨析综省长便直截了当地告诉我:
“省委、省政府同意设立德阳市,由绵阳地区的德阳、绵竹县和原温江地区的什邡、广汉县合并组成。省上全盘考虑,决定要你去任新建市的市长。这是提拔重用你啊”。
按照我个人的想法,是不想去德阳,想在广汉工作到离休算了。
析综省长收起笑容,语气中略带严肃:看过中央六号文件了吧,这是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大事,国务院主要领导都点过头的。你要不去德阳,什邡、广汉的干部都不想去,德阳建市的班子怎么搭呀!”
杨省长的这番话,让我想到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我感到有些内疚,便说:“如果省委已经决定了,那我就听从组织安排!”
常光南和母亲马素洁、妻子张晓菊合影
1983年4月1日,老省长鲁大东带着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徐泽普、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岳忠来到德阳,召集德阳、广汉、什邡、绵竹的县委书记和“五大企业”(二重厂、东电厂、东汽厂、东方电工机械厂、第一机电安装公司)的党委书记、厂长开会,专题研究德阳建市的筹备工作。会议议定,由四县和”三大厂”的主要领导组成德阳建市筹备组,二重厂厂长、省委委员张仁樑,温江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省委委员常光南,德阳县委书记张祥国负责牵头(当时称之为“三人小组”)。
一周过后,省委正式通知:德阳市筹备组由张仁樑、常光南、张祥国、罗同春(什邡县委书记)、陈宽金(东汽厂党委书记)、张积武(东电厂党委书记)6人组成,张仁樑任组长,常光南任副组长。4月12日,增补陈久新(绵竹县委书记)、沈国俊(东汽厂副厂长)、万克俭(中江县委书记)为筹备组成员。
筹备期间,我以副组长身份到4县5厂走访摸底,了解到4县人口总共200多万,加上各大企业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在全省范围比较,算得上是经济基础最好的。建市以后,依托各大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充分发挥“市带县”的积极作用,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景,应当是很光明、很乐观的。
光明的远景代替不了困窘的现实。筹备期间,省财政只补贴了50万元,除人头经费外,筹建德阳市的各项工作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干部是从各县和境内大中型企业抽调而来的,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地方,但精神面貌非常好。大家在原德阳县委招待所办公,几个同志挤在一间屋里,既是办公室,又是寝室。工作再艰苦,干部们都没有一点怨言,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为德阳正式建市和快速起步做好了准备。
经过4个月的艰苦工作,国务院于1983年8月18日正式发文,批准建立德阳市。其辖域在原方案外增加了一个中江县。这样,德阳行政区划就有了5个县,辖域面积接近六千平方公里,全市人口超过330万。
德阳市市长常光南参加“月上东山”落成典礼
1983年8月28日,中共四川省委以“川委干发〔1983〕95号”文件,任命组建德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干部:
市委书记:张仁樑;副书记:常光南、徐泽普、敬正书(原中江县委书记)。
市长:常光南;副市长:沈国俊、罗同春、张祥国、郭务文(女,原东电厂党委办公室主任)
市委班子搭起来,千头万绪的政府工作全面铺开,当时,省上给德阳市的人头经费只有600万元,勉强够发工资,其余开销就无从谈起。
虽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但我并没有气馁。政府办没有打字机,我和张书记到二重厂去“借”来了;印发文件的油墨、纸张,也从三大厂要来一些。市长们外出没车,近则骑自行车,远则坐公交车,既耗时又误事,我便去省政府办公厅“要”来一辆本应报废的“本茨”车。有一天到省政府开会,恰逢堵车,本茨停下来就熄了火,再也发动不起来,我和秘书只好下车来推。
几次难堪的遭遇后,激起我“穷则思变”的志气。我到省上找到杨析综省长,如实汇报了新建市财政吃紧的难题。最后请求省政府给以政策上的扶持。
杨省长听完汇报后答复道:“新建市情况特殊,可以给你们三条政策:第一条,财政可以先赤字,领导不追究;第二条,省上财政好转了,可以向德阳作些倾斜;第三条,市级各部门可以向省上对口的部门请求支持。”这三条政策,让我吃了定心丸。
德阳市市长常光南检查食品企业生产
回到德阳我就向市委常委会传达杨省长的指示,尔后召开市长办公会研究,既科学又大胆地提出了本届政府的任期目标:
五年内,实现全市工业总产值在1983年11.8亿的基础上翻一番,全市财政收入在1.9亿的基础翻一番,农村人均收入在312元的基础上翻一番,任期届满前实现全市乡乡通公路、村村有机耕道。
“有了宏伟目标,更需要为之奋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在办公会上强调指出:“实现工作目标需要全体干部的艰苦奋斗。而我们的干部没房子住,没地方办公,怎么留得住人,怎么调动工作积极性?所以,应当尽快开展筑巢引凤的工作,征地修建机关干部的住房,让市级机关的同志安居才能乐业。办公房可以简陋一些,市委、市政府的文件,从牛毛毡棚棚里印发出来也照样通行有效!”
建房经费筹集困难,“我想办法就只有三个字:贷、讨、借。就是从银行贷一点款,向上级部门讨一点钱,跟企业借一点债。特别是‘讨’字,析综省长明确指示:市级各部门可以向省上对口部门请求支援。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这条政策,积极地跑成都,向上级对口部门讨钱、讨物。这是最快捷、最划算的办法。”
有了这条政策,市级各部门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以自己出色的工作成绩为前提,先后争取到了上级部门的补贴或拨款。
几个月后,粮食局、市建委、化工局等市级部门的筑巢工程先后动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机关的办公大院也陆续完工。到1984年末,长江路东头、东山巷的两翼,陆续建成了市上四大班子和军分区的办公大院。于是,市上贷款统征了县城东南的土地,开始修建了几排平房作办公用房,然后才修建干部职工的住房。这种“临街是平房,院后起高楼”的奇观,出现在动工不久的东西干道(今名长江东路)两侧,引起外来客人的好奇和当地居民的议论。我们的“筑巢引凤”措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德阳市市长常光南在广汉西外乡调研农村养殖业
然而,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东西干道工程竟成了导火索,也引爆了筑巢工程中的“违规”问题。
一天上午,分管财政的副市长来找我,说是有一名新华社的年轻记者,要调查德阳财政“假赤字”的问题。
他向我汇报说:那名记者写了一篇“内参”,指责德阳市有三条错误:一是违背“先生产、后生活”的创业精神,市级机关所建住房,面积超标准,投资超规模;二是修建东西干道“挪用财政资金800万”,严重违反财政制度;三是德阳财政赤字的原因在于超前消费,寅吃卯粮,从本质上分析难逃“假赤字”之嫌。
听了这些说法,我心里感到非常委屈。东西干道挪用财政资金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财政“假赤字”之说也是凭空臆造;再者,职工宿舍是否超标亦属两可之间的事情,建房标准按建筑面积计算,就属于“超标”;若按实际使用面积来算,则属政策允许范围之内。应该不属于“面积超标准,投资超规模”。这是牵涉到德阳市长远发展的大事。于是,我马上到成都找到新华社四川分社的领导,详尽地申述了筑巢工程、干道建设的情况,才消除了记者的误会,筑巢风波总算平息了。
(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2016年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文/图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执笔:叶仁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