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常光南:无悔人生(七)

作者:叶仁宗 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发布时间:2019-01-07 22:34:00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常光南(1926.10—2017.07),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省广汉县委书记,后参与筹建德阳市并出任第一届德阳市人民政府市长。他以“敢为人先” 的理念,组织实施并成就了广汉县向阳公社摘牌、金鱼公社包产到组等一个又一个改革壮举。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激励来者接续奋斗,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方志四川”特发布叶仁宗执笔撰写常光南组织实施改革的《无悔人生》(收入2016年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纂的《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一文,以此向改革开放致敬,向改革先锋致敬!


往期回顾: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一)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二)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三)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四)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五)

【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 :无悔人生(六)


九、创新与实践(上)

 

筑巢风波过后,我发觉现行住房政策和公房管理机制有些问题。于是,我在市长办公会上提出了一个议题:用什么样的机制来解决职工和居民的住房问题?

大家都看到了现行计划体制下福利房住房政策的病相,但就是开不出对症的药方。因此,会议决定,我带队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和5个县的县长去江南考察学习。

德阳市政府第一任市长常光南在办公室工作

考察团用了一个月时间,先后考察了重庆、南京、常州、苏州、盐城等大中城市,学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这些城市建立居民小区的经验,让考察团成员们深受启发。

大家一致认为:市区住房建设必须引进新的机制,充分运用苏南居民小区开发的经验。

根据当时住房政策和建设部关于住房改革的动向,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在东西干道的西端,规划近180亩地进行小区开发试点。同时,在市建设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德阳市城市房屋开发公司,承担小区开发运作职责

按当时的建筑费用、征地费用、公共建设费用、市政工程费用标准,德阳市城市房屋开发公司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打细算,共建成住房32总计94000平方米,并配有幼儿园、小学校、商业设施、公安派出所等服务设施1987年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按其方位,德阳人称之为西小区

“西小区”现况(图片来自网络)

西小区的建设,由于各项费用来自于房屋产权人,用之于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公家不仅没有亏本,而且还回收了部分税费;开发公司也获得了一定效益。西小区的成功,开创了德阳市小区综合开发的新领域,进而启动了规划区范围内的房地产开发市场。随后,市中区在宝成铁路旁开发了段家坝新村,在泰山路口和石牛公园附近开发了北光小区。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长江路大桥连通了河东开发区,各色各样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市区各处冒芽生长、开枝散叶。

19874月初,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廉仲同志来德阳市调研。调研组一行4人都是市政建设和房产开发方面的专家。他们看到长江路又直又宽,绿化美化、管网齐备,功能较为齐全,都说这对提升一个中等城市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看到西小区的居民住房后,廉仲同志问:这么好的住房,建房资金从哪里来的?我汇报道:这是小区开发的商品房,开发公司垫资修建,居民买房入住,国家没投一分钱。

廉仲同志笑了笑,你们的路子走得对!用老百姓手中的钱为老百姓建房,既节约资源又便于规划。看来,你们在西南地区的城市房屋开发领域,应该是走在比较前头的了!”

后来,国家建设部对德阳的城市建设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中国房屋开发总公司,率先在德阳成立了分支机构——中房德阳公司。以后,德阳的筑巢工程改为安居工程,从而开创了德阳市住房建设和改革的新纪元。

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最核心的则是如何启动和发展德阳经济。

调查发现,全市现有人口334万,农村人口占89%。农业产值和农税收入分别占到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土地承包后,农民人均产粮l000多斤,人均上交征购粮200余斤,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作为全省粮、油、烟、猪的生产基地,干部群众的商品意识还不强,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偏远山区的不少农户仍处于贫困状态。

沿海先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无粮不稳,无工不富。

经认真分析,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把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农村,大胆突破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格局,坚持以粮食为基础,以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为支柱的农村工作方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市长常光南安排工作任务

为此,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8个文件,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扶持乡镇企业和发展多种经营的政策措施。当时简称为抓住一个基础(粮食生产)、依托两大支柱(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基层干部则形象地将它比喻为飞鸟形农村工作思路。

1984115日,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我依据中共中央1984〕1号文件的精神,对飞鸟型农村工作思路作了详细说明,重申并强调了五大政策

一是大力发展乡镇骨干企业,实行城乡结合,以大带小,以小补大政策;

二是实行农工商结合,鼓励乡、村、组、联、户五个轮子一齐转的政策;

三是依托科技进步,加强各项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的政策;

四是更新商品生产的观念,推行建设市场、加强管理、搞活流通的政策;

五是鼓励农民发展种养殖业,培养各门各类的专业户、专业大户的政策。

讲到最后,我激动地丢开讲话稿讲道: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说过: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好比一张白纸,可以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德阳是一个新建市,也可以看作白纸一张。我们画什么,怎么画,画的美不美?这是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解答的历史命题。但愿我们都能争做新时代的马良,在德阳这方白纸上,以改革开放的神笔,画出最新最美的宏图来!”

会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市上的各项政策,集中力量狠抓乡镇企业的发展。

所谓乡镇企业,是指以农民投资为主体,大多属于农民集体或个体所有的工商企业和服务企业。1984年,全国统一名称后,才通称为乡镇企业

当时,全国的乡镇企业都处于起步阶段。德阳市有了党委、政府的支持,全市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在年内就新办形成规模的工厂524户,技术改造41个项目,当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近亿元,实现税利500多万元。

然而,谁也没有估计到,当1985年新年钟声敲响之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全国压缩投资规模,银行贷款指标调减了。刚刚冒芽的德阳乡镇企业,是未经风雨的幼苗,哪里经得起这样重旱严霜的催压。

我和分管农业的市委常委陈久新、副市长张祥国研究决定,分头到农村、到乡镇企业去摸清情况,和干部群众一道想办法解决难题。

市长常光南在广汉向阳乡视察水稻生产

在广汉县南兴镇,我们发现:因为压缩投资规模和信贷指标,好的项目难以立项上马,已上的项目成了烂尾工程;积压的产品占用资金过多,好销的产品却没钱买原材料,而不得不停产待料。结果,全市的乡镇企业中,停产、半停产乃至关门歇业的超过三分之二,勉强维持生产的企业也是惨淡经营,步履维艰。

为此,市委、市政府与银行部门和上级有关部门多方协调,终于想出了一系列扶植新兴的乡镇企业的变通办法:

其一,依靠金融部门支持,通过发行债券、拆借资金等多种渠道,筹措计划外资金,用于扶植乡镇企业。

这样,德阳市绕过贷款指标的限制,当年就聚集了社会闲散资金总计7000多万元,基本保证了全市村以上企业正常生产的资金需要。有了资金保障,关门的工厂重新开张,停产的企业恢复生产,市内企业间拖欠贷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德阳的乡镇企业很快恢复了元气。

其二,倡导组、联、户企业的股东和职工自愿集资。群众提出不等、不靠、不伸手的口号,实行带资进厂、集资入股、缓发工资等措施,总计筹措民间资金达到8000多万元,为组、联、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重新充满活力。

其三,根据乡、村、组三级集体企业的体制问题,全面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定生产任务、定税利指标、定奖惩办法,既激发承包人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又调动生产者劳动创造的积极性。

其四,全市推广摇蜂糖的政策,坚持放水养鱼,对五个轮子的各项税费实行减、免、缓的优惠政策。

在这些优惠、宽松的扶持政策下,德阳的乡镇企业如鱼得水,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恢复了持续、兴旺、迅猛的发展势头。

乡镇企业产值占到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与工业、农业齐头并进,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鼎立局面。

19873月,德阳市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隆重开幕,省内外的经济专家、学者,市内经济界代表和市级相关部门的领在一起交流经验,探讨问题,针对乡镇企业的薄弱环节和固有弱点建言献策,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许多既有创新性、建设性,又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为后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规定》奠定了学术基础。

研讨会后,各级党委、政府明确了方向,确定了发展目标。乡镇企业家们克服农民意识,认准市场导向,自觉地走上了找项目、搞联合,找市场、讲效益,找目标、上台阶自我完善的发展路子;创造出借鸡下蛋、卖蛋还钱借梯上楼”“借船过海等种种方式,打破行业限制和区域界限,大搞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技术联合和协作,推动着全市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并且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根据当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分析,乡镇企业总产值约占50%。就是说业已突破三足鼎立的局面,乡镇企业成了德阳经济的半壁河山

(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2016年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文/图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执笔:叶仁宗


来源: 《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