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董必武夫人何连芝‖王发祯

作者:王发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30 10:53:17 浏览次数: 【字体:

董必武夫人何连芝

王发祯

何连芝,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万源县丝罗乡段家石窖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全家9口人,全靠租地主田地耕种,从小就帮家里砍柴、扯猪草、煮饭等活,以维持生计。曾在1937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被陕甘宁边区政府评为一等劳动模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办公厅秘书、中国妇女运动资料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80年在北京病逝。

1933年初,红军来到丝罗乡,组建了乡苏维埃政府,她当上苏维埃政府委员,并加入了红四方面军,后来,她被反动民团捉住。虽遭毒打拷问,但她宁死不屈,后被红军救出,当上了剿匪队长,带领队清剿了骚扰红军和苏维埃的土匪队伍。1933年11月,经朱同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当了赤卫军连长,石塘区委、万源县委妇女部长。她积极带领广大赤卫军战士打击反动民团对苏维埃政府的侵袭,保卫赤区胜利果实,同时组织广大妇女参加运输队,为红军运粮送弹药,抬伤病员等后勤工作。

何连芝(图片来源:达州共青团)

1935年7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来到川西北杂谷脑少数民族地区。国民党反动派收买勾结上层反动分子疯狂进攻红军。何莲芝被任命为突击队长,她带领30多名女战士,抢占有利地势,突袭敌人,两面夹击,粉碎敌人进攻,缴获大量物资,受到省委表彰,担任了中共宝兴县委妇女部长。

1936年4月,红四方面军再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因沿途行军打仗和恶劣的环境,伤病员日益增多。省委在禹皇庙设兵站,抽调14名女同志负责这项工作,何连芝任站长。她想尽一切办法,将兵站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安置,她第一批上山采野果、筹粮食、打野物,克服千难万险,将伤病员带出草地,受到省委高度赞扬。

到延安后,何连芝与党的创始人之一、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董必武结为夫妇,先后任陕西省甘泉县妇女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托儿所副所长、指导员,边区政府招待所所长。为打破国民党对边区进行的经济封锁,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她背着孩子,手拿锄头粪筐,开荒种地交军粮,省吃俭用喂猪养羊,慰问前方战士,被评为一级劳动模范,受到嘉奖。毛泽东主席亲笔题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赠她。

新中国成立后,何连芝担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办公厅和董必武办公厅秘书,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编选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但她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过着勤俭朴素的生活。

何连芝作为国家副主席、代主席董必武的夫人,自己是老红军、副部级干部,但她对家乡的人民和山水仍是那么热爱。1952年,她回到阔别18年的家乡。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交通闭塞,县委考虑她年近五旬,为她准备了马匹和轿子,十分报歉地对她说:“刚解放不久,我们只能以鞍马大轿代步。”何连芝打着哈哈笑着说:“不要去准备这些嘛,一个穷家女子,靠共产党和毛主席翻了身,回乡看望父老乡亲,骑马坐轿岂不逗人耻笑,说我忘本。”说完招呼随行人员背上背包,从董家坪、三弯等地走去。在路上见到背二哥就让路,见到乡亲就打招呼,大家都说:“共产党的大官没有架子,没有忘本啊!”走到山顶,见“背二哥”中有当年的老游击队员,热情与他们握手,拉家常,问寒问暖,还为他们烧白糖开水御寒,大家心中无比喜悦。

董必武和何莲芝合影(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61年,正值国民经济十分困难之际,何连芝再次回到家乡,调查研究、看望乡亲。那时,笔者正在万源中学读书,何连芝回来当晚,就请万源中学师生在电影院看《地道战》电影,她和随行人员坐在第20排中间,与师生一起看电影。第二天,她和两个随行人员到太平镇街上糖酒、百货等公司问糖酒价格、货物供应情况,售货员一一解答后,她耐心地说:“中央对恢复国民经济十分重视,要不了多久就会好起来。”家乡政府为这位贵宾准备了筵席,她把这些好饭菜送到附近医院慰问病人。她还征求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回家后,及时向董老和组织汇报,为党中央拟定的《六十条》意见作了好的参政。

1975年,年已74岁的何连芝不顾古稀高龄,带着两个孙子再一次回乡探亲。她一边向孙子说老区人民血战万源的故事,一边向乡亲要来洋芋、荞面和野菜煮在一起,与晚辈一起吃,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她还到黄钟区委所在地的旧房边、县城二层岩桥头上观看,扶今追昔,为万源的巨大变化而兴奋,高兴地说:“革命者的血没有白流”。

1980年2月7日,何连芝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scsdfz)”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发祯(万源市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