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晚清第一词人赵熙‖陆坚
晚清第一词人赵熙
陆 坚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光绪十八年25岁时高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赵熙被称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是“晚清第一词人”,在近代川渝传统文人中,乃一流大家。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其文章骈散俱精,以散文为多,尚存有成都草堂、峨眉山、乐山乌尤诸寺碑文。赵诗学古最精,运用最活,兼擅古体与律、绝,尤精五律,一生作诗3000余首,存《香宋词》313首。其书法,字体秀逸挺拔,融诸家为一体,时人称“荣县赵字”。他主纂《四川通志》,主修《荣县志》,是中国近代著名史志家。他“偶撰戏词”改川剧《情探》,“传播妇孺之口”,更传为文学戏剧界的美谈。
赵 熙
肝胆相许刘光第
赵熙1892年初入京中进士,时结识刘光第、杨锐等人,以文章志节相砥砺。1894年再赴北京,参加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当时清廷积弱已久,又值中日甲午战争,朝野之士多不满于慈禧太后的一味主和,而倾向于推动光绪帝坚持主战。赵熙此间数次返乡,先后主持凤鸣书院、经纬书院、东川学堂,以文才卓识哺英育贤,川中闻人谢诗、曹笃、黄树中、陶恺及中国共产党元老吴玉章,名流江庸、向楚等人皆出于他门下,后尽多作为卓著,终身深受他的影响。同时,他亦深切关注京师政局,对维新运动的勃兴,戊戌变法的施行,深寄厚望。甲午战败后,刘光第曾深忧国是,愤然书写《甲午条陈》,敬劝光绪帝“乾纲独断”“下诏罪己”“明赏罚”“重武备”,而人惮其条陈直言犯禁,皆畏其延祸,无敢递呈者。唯有赵熙不惧牵累,慨然接手《甲午条陈》手稿及刘光第感时抒怀的30余首诗稿,妥加收存,后终使《甲午条陈》和其诗得以传世,今人才有缘一读刘光第的忠心赤胆。
刘光第
1898(戊戌)年9月,慈禧囚光绪,废新政,缉捕新党,戊戌变法百日而殁,刘光第与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于帝京菜市口。赵熙闻讯,悲痛难已,作诗痛悼刘光第和杨锐,后又作《刘大夫传》,痛陈刘光第之被害“海内痛心,其诅辞殆不忍闻!”“君之不幸,实三百年宗社之不幸也!”斥责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一滴之祸水,胥溺及九州!”刘光第殉国时,遗子长述、孝述幼弱。长子长述当时于刑场跪送父亲就义,伏刘光第尸身痛哭,更为可怜。赵熙毅然为刘光第哺育孤小,授予课业,将两个小孩带到泸州,收入门下,送入自己主事的川南经纬学堂(后改称川南师范学堂),苦心孤旨,悉心载培,使其学识文章大进。长述长成,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斗争,并以文学著作留世以名,亦可谓承其父志,不负赵熙厚望矣。
赵熙是川南经纬学堂首任校长,1902年川南经纬学堂改名为川南师范学堂,为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前身
1909年,时刘光第被害已11年,虽然慈禧、光绪已故,宣统幼充,但满朝文武对当年戊戌之变仍噤若寒蝉,无敢妄议。赵熙时在江西道监察御史任上,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专拟奏章,呈递朝廷,为刘光第、杨锐翻案,甚至请将刘光第、杨锐“忠烈史事,宣付史馆”,存名于史。非但如此,他还叫杨锐的儿子杨庆昶将光绪皇帝密付杨锐的手诏从速送入京,自己愿专拟奏折,代呈朝廷,以证刘光第、杨锐等戊戌君子之忠。以当时之情势,赵熙这些奏折,当然会“留中不发”,无果而终。但他耿介之性,公理之心,存忠辩奸之情,却昭昭于天下,赢得千万人的景仰。
保路拒袁彰大义
赵熙为官,“清正廉明”四个字是对他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清廉”一说,先生官至翰林,曾为江西监察道御史,却常常穷得出门没有盘缠,要靠亲家胡念祖资助。他在为胡念祖的《洞易斋遗诗》题诗中说自己“我生苦南北,悉君扶维力”即是指此。秉性公正,刚直不阿,更悉见诸他数行弹劾大僚,庆亲王、首席军机大臣奕劻,肃亲王、民部尚书善耆,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吉林巡抚陈昭常,湖南巡抚柏文定,湖北布政史护理巡抚杨文鼎,四川总督赵尔丰等,都是被他参劾过的皇亲贵胄,其参劾之难,扳倒这些人的阻力之大,即如近年之打大老虎,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晚清铁路
赵熙直劾贪腐权臣,尤以参奏盛宣怀借债卖路案,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肯为民请命,为士林所推崇,被誉之为“士林之鹤”。
此事源于1911(辛亥)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邮传部尚书盛宣怀起用端方为督办大臣,并强收川汉、粤汉铁路为“国有”,与美、英、法、德四国银团订立借款合同,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激起湘、鄂、粤、川人民的反对,保路风潮随之兴起,而川人抗争最烈。赵熙在四川保路运功中,被推为京官川南代表,他不顾朝廷的一意孤行,上章严劾四川总督赵尔丰、邮传部尚书盛宣怀等人,直斥其在川路案中罔顾民意,侵夺民利,构外鬻权,中饱私囊。8月,成都事件发生,赵尔丰刑拘保路同志会代表,又大开杀戒,屠戮请愿群众,终于激起全川保路同志军大起义。赵熙知清廷万无幸存之理,不仅不再维护清廷统治,反而专奏转请严惩赵尔丰,以谢川人,立场鲜明地站在了由保路进而起义推翻满清朝廷的四川人民一边。
四川人民的保路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激起全国的反清斗争,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1913年,光复后的成都建保路死事纪念碑,赵熙欣然为纪念碑题书北面碑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这十个隶书大字,遒劲刚强,非但表明了他对保路死难烈士英勇斗争的敬慕之情,亦将他在中国历史大变革中的鲜明立场传之后世,永志人心。
成都人民公园内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辛亥前,袁世凯任总理大臣,欲网罗清廷旧臣,以达成个人野心,数遣人向赵熙诱致“借重”之意,先生深恶痛绝袁之所为,断然谢绝,与弟子周善培辗转避祸,至冬乃返重庆,广教门徒,讲学济世。1912年,袁世凯窃任大总统,为了拒绝袁的拉拢,赵熙携眷避居上海租界。袁世凯称帝后,赵熙又力助熊克武、黄复生讨袁,积极运筹资金,为讨袁军购买军械,担保巨额贷款。当时,熊克武、杨庶堪在渝宣布独立讨袁,进攻成都。四川胡景伊向袁世凯报说:熊杨之乱,其实是赵熙主谋,袁世凯曾指使加害赵熙,赵熙转避多地,经久乃得解脱。
识人识世洞眼察明
赵熙身居荣州,往来交接多有两场盐业人士,对自贡盐业诸多关切,常有诗文精彩言及。笔者在讲座《自贡诗词中表现的盐业历史》中曾讲到他的《自流井》一诗:“人音百里异,唐宋属荣州。大利淮商捋,速疆火井稠。蛛丝盘笕路,马磨转山楼。万口仇官运,自古弘羊羞。”第二联“大利淮商捋,速疆火井稠”、第四联“万口仇官运,自古弘羊羞”,译成白话,就是说:“清廷的盐政扶持淮盐,贬抑川盐,好处都让淮商拿去了。太平天国战乱来了,又急忙叫川盐济楚,自贡人开了好多井灶。”“战乱一平,朝廷又搞官运,剥夺自贡盐商运商的利益,害得自贡井停灶歇,惹得井人怨恨难平。汉代桑弘羊搞的官盐那一套,早就过时了,今天还有人死抱住不放,真是太丢人了!”为当时自贡盐场反官运的斗争张目,斥责清廷盐政不公,厚此薄彼,直指隐身在盐政后的湘淮官僚利益集团厚颜无耻。一首小诗,借景引史述写心志,洞见朝廷弊政,诉写民间不平。诗才后边,识世的眼光如炬,更令人叹服!
1918年,赵熙在成都会见朱德,慧眼识“朱”,并作诗相赠,寄以厚望,诗中写到:“只有人心能救世,西南半壁赖扶持。读书已过五千卷,一剑能当百万师。”后朱德感念赵熙的期赖,常给赵熙寄去相片信件投贽,自称“门生朱德”,以表尊敬。
抗日战争中,赵熙深切关注战局,写下大量诗歌痛斥日寇暴行,记叙战程发展,讴歌战场胜利,批评兄弟阋墙,申述战乱给民众带来的痛苦。他虽远居乡野,却洞察世事,以诗讽刺蒋介石偏安一隅,与日寇暗通款曲:“直把肖山作蒋山!”诗中所说肖山,即肖家山,在重庆;蒋山,即南京的钟山,诗句直刺蒋家集团苟安重庆,无心收复失地,和钟山下、秦淮河边“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毫无二致。
1938年,时赵熙71岁,患严重目疾,几乎不能视物。冯玉祥来荣县为抗战募捐,赵熙自是义不容辞,竭其衰年微力,奋笔大书多条作品,义卖助国,荣人为之动容,不惜重金购求,助其义举。他又书赠冯玉祥诗,赞其奔波劳苦劝捐抗日,谓:“立德立言不朽,寿人寿世无疆。”事后自称“盲书”,对人说:“此书,用心不用目矣。”
赵熙《传度师馈山茗赋谢》
(原载《自贡记忆 潜行在历史深处的名人》,曾新编著)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陆 坚
供稿: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