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巴蜀英烈】四川蓬溪籍革命烈士苟祥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12 14:17:11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蓬溪籍革命烈士苟祥珂

苟祥珂(1905—1931),男,原名苟良歌,化名良戈,良歌,四川省蓬溪县明月镇人,革命烈士。

苟祥珂烈士画像

求知寻路,投身革命遂宁先驱

1905年,苟祥珂出生于蓬溪县明月场(现蓬溪县明月镇)。其父人称“苟机匠”,以织布为业。为改变劳苦命运,苟家节衣缩食,将苟祥珂及其弟苟鸣珂送去读书。兄弟俩不负所望,1921年8月,苟祥珂考入位于遂宁的“四川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省三师)旧五年制第九班读书,次年,其弟苟鸣珂亦考入该校。为两个儿子的学业,苟父举家迁至遂宁县城文星街居住。

苟祥珂在省三师就读期间,接受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读了许多鲁迅、郭沫若等进步作家的著作,积极参加该校学生中的民主活动,逐渐成长为学生自治组织“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多次在遂宁开展颇有影响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反对封建文人徐东平的择师运动;反对边防军团长叶某强娶县女中学生汪某为妾的反封建反军阀斗争;组织声援“五卅惨案”的示威游行;声援万县“九五”惨案的反英斗争;“抵制仇货”等爱国运动。在这些斗争中,苟祥珂都是重要组织者。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任务。1925年8月,中共党员吴玉章受广州国民党中央委派,以四川党务筹备员名义回川改组国民党,吴玉章与中共党员杨闇公从培训干部、建设基层组织入手,大力发展左派力量。1926年1月,国民党中央决定解散国民党四川省临时执委会,另委以中共党员和左派人士为核心的杨闇公、陈宣三、张克勤、李筱亭、邓劼刚(杨、陈、张三人是中共党员,李、邓二人后期亦加入中国共产党)、邓懋修、郭云楼、唐德安组成新的国民党四川省临时执委会,以李筱亭、杨闇公、邓劼刚为常务委员。办公机关设在重庆莲花池积厚里,故又称莲花池省党部。

1926年夏,苟祥珂在省三师毕业后,留本校附小任教。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对遂宁产生重大影响,苟祥珂与梁隶春被推选为代表到重庆国民党四川省临时执委会(亦称省党部)联系,要求在遂宁建立国民党党部,并在重庆加入国民党(左派)。1926年10月,苟祥珂在遂宁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在遂宁最早入党的中共党员。他与弟弟苟鸣珂秘密组织十几位进步学生参加“读书会”,定期在天上街模范小学内的奎星阁上,学习《独秀文存》及《创造》等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刊物,对马克思主义在遂宁的传播和共产党组织在遂宁的诞生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创造》文艺季刊

依托导社,蓉城学运斗争领袖

1927年,重庆发生“三三一”惨案后,四川军阀与蒋介石勾结,开始清共反共活动,遂宁一片白色恐怖,苟祥珂迫于形势,转移到成都。

1927年秋,苟祥珂考入成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参加师大党支部领导的学生团体“导社”。当时的“导社”是成都地区著名的八大“赤色团体”之一,师大的党、团组织主要通过“导社”来开展活动。苟祥珂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当时,苟祥珂与苟永芳、张博诗等都是“导社”的领导骨干、著名学运领袖。1927年11月,川西特委在成都发动教育经费独立运动,苟祥珂积极工作,四处活动,成为学运中的知名人物。

1928年1月,川西特委领导声势浩大的反劣币斗争。“导社”负责宣传,苟祥珂是主要骨干,他们草拟并发布《与民众商榷书》,痛斥军阀、奸商,历数铸造劣币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这次斗争由于各界的联合行动,迫使邓锡侯停铸半元币,复铸一元主币,斗争取得胜利。

在教育经费独立运动中,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候补执委杨廷铨,武装接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职务,镇压学生运动。在斗争中,杨于2月14日被学生失手打死,史称“四川省立第一中学择师学潮”。反动当局借机武装包围成大、师大及附中、四川法政、志诚法专、省二师等学校,逮捕教员、学生100多人。苟祥珂与同在师大的袁诗荛、张博诗均被列入逮捕名单。16日清晨,成都军警团联合办事处出动军警,包围成都师范大学,威逼全校学生列队按花名册点名。凡点到逮捕名单中所列人员时,即予逮捕。当喊到张博诗名字时,张博诗挺身而出,慷慨就缚。苟祥珂察觉到自己可能被捕,机智地顶替了一位当时不在场的柏姓同学应名,才避免当场被捕。袁诗荛也于同日在家中被捕。当日下午,袁诗荛、张博诗等14位革命志士被杀害于成都下莲池。

2月28日,反动当局发布通缉令,苟祥珂赫然在册。于是,苟祥珂被迫离开成都,转移雅安。

雨城组党,学运农运相融并进

1927年6月,四川军阀刘文辉、刘成勋之间爆发“邛雅之战”,刘文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打败刘成勋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军,第二十四军进驻雅安。当时在刘文辉第二十四军七旅十团任军医的共产党员杨仲康也随军进入雅安。在临行前,中共川西特委负责组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程子健(原名程秉渊)指示杨仲康:去到雅安后,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党员,积极创造条件,在雅安建立中共党组织。杨仲康是中国共产党派到雅安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杨仲康到达雅安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上川南道立师范学校中有许多进步师生,思想活跃。杨仲康跟他们取得联系以后,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培养,首先发展学生黄爱智、黄煜入党。他们是雅安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1928年,成都“二·一六”惨案后,苟祥珂转移到雅安,化名苟左源,由已在上川南道立师范学校任教的原四川省第三师范学校老师方知毅介绍到该师范附小教书。

不久,上级指示要苟祥珂与杨仲康建立联系,共同开展筹建雅安党组织活动。二人依然以上川南道立师范学校的进步学生为主要发展对象,先后在学生中发展李人茀、王庭槐、杨学文、杨联升等入党。

1928年夏,经中共川西特委批准,雅安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雅安特别支部(简称雅安特支)建立,杨仲康任特支书记,特支受川西特委直接领导。

1928年秋,国民政府实施全国裁兵编遣,在川军整编中,杨仲康所在第7旅被裁撤,被迫离开雅安,苟祥珂接任雅安特支书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今鄱阳街139号“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坚决纠正了党内的右倾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后,全国各地武装起义相继展开。苟祥珂领导的雅安特支根据当时全国、全省的形势,适时做出了加强发动领导农民运动工作的决定。

1928年秋,上川南师范学校放假前,正值县教育部门奉上级指示要在雅安农村开办平民学校。雅安特支决定抓住这个公开合法的机会去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当即由支部党员李人茀(时为上川南师范学校学生)出面向县教育部门交涉,愿意组织学生承担此项任务。县教育部门本就觉得农民教育不好搞,既然学生愿承办此事,也乐得自己清闲,于是当即同意并下拨了经费。

苟祥珂等支部的10余名党员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带领一部分进步青年学生,奔赴雅安东西南北四个区的农村,办起平民学校。党的活动在平民学校的合法掩护下开展起来。苟祥珂利用暑期空闲到平民学校,白天为农民讲课,晚上到农民积极分子家中个别串联、召集少数农民在积极分子家中集会,对受苦最深的农民进行阶级教育,从揭露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入手,启发贫苦农民的阶级觉悟。经过不断的启发、联系、发动和准备,秘密农会成立起来,参加秘密农会的农民也逐渐多起来,雅安特支即开始着手在农民中发展党员。

平民学校的开办,在雅安农村播撒了革命火种,也为1929年雅安特支领导发动的南区、东区农民暴动,以及后来雅安党组织的发展壮大积蓄了力量。

1928年10月20日,中共四川临时省委(简称省临委)成立,省临委决定,雅安特支由省临委直接领导,苟祥珂调自流井(今自贡市自流井区)工作,雅安特支书记由李人茀接任。

《独秀文存》

盐城工运,南华剧社革命星火

1929年,苟祥珂、李人茀参加由中共四川临时省委书记穆青(化名吕维新)于1月29日在眉山思蒙场召开的上川南各县党员代表联席会议。会后,苟祥珂到自流井。按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指示精神,中共自贡特区领导机构进行调整,原书记程优声调整为工运委员,苟祥珂(时化名苟良歌)任特区书记兼组织委员。

在自贡,苟祥珂经常深入到大坟堡、郭家垇、长土等盐工集中的地方,宣传革命思想。在盐场,他与盐工们聊家常、问疾苦,与盐工们打成一片,深受盐工们的敬重。在他和特区其他成员努力下,自贡地区盐场的工人运动十分活跃。同时他还与共青团自贡特支委员蔡涛联络一批进步青年,组织“南华剧社”,用戏剧艺术形式进行宣传活动。他们编排演出郭沫若的《棠棣之花》《湘累》,吴芳吉的《两父女》,路·米尔顿夫人的《炭坑夫》等话剧、诗歌剧。1929农历春节,剧社在贡井公演,从正月初一演至十五元宵节,每天两场,场场座无虚席。门票收入不仅解决了演出开支,还为党团活动筹集了经费。

南华剧社以新话剧的形式,教育和启发群众的政治觉悟,使一批青年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革命的行列里来。剧社被誉为“革命的火花”。

罗云起义,二路红军转战渝东

1929年6月7日至11日,中共四川临时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召开,选举产生四川省委。会议决定撤销川东特委,原隶属于川东特委的涪陵县委调整为省委直接领导,并将涪陵、南川划为起义的中心区域,准备建立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派苟祥珂(化名梁歌)到涪陵任县委书记。

苟祥珂受省委派遣到达涪陵,在涪陵立即展开起义准备。他一面与丰都县委书记钟善辅一道积极开展驻防涪陵地区的川军二十军郭汝栋部的兵运工作,一面又亲自前往罗云坝训练农民赤卫队,以期配合起义。在苟祥珂、钟善辅等人共同努力下,涪陵、丰都、石柱等地党组织和农民武装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1929年11月25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愿庵与省委常委李鸣珂、穆青、陈惠等在十八梯浩池街一家酱园铺楼上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由省委常委、省军委书记李鸣珂在涪陵地区组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

12月,李鸣珂来到涪陵,召集中共涪陵县委书记苟祥珂、县委委员周晓东、陈湘源、陈静等商议组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的事宜,并在城郊杨家花园成立中共涪陵特别行动委员会(简称涪陵特委),作为领导兵变组建二路红军游击队的领导机构。根据省委决定,李鸣珂任特委书记,苟祥珂等任特委委员。

当时涪陵驻军为刘湘所属郭汝栋的二十军。四川省委在这个部队开展兵运工作很有成绩。在20军第1师第1团建立中共秘密组织。

1930年春,中原大战在即,蒋介石为稳定后方,即调郭汝栋率二十军出川到鄂西驻防。此时,该部已有半年没发军饷,官兵怨气冲天,都不愿出川。涪陵特委抓住这一时机,立即决定:利用士兵不愿出川的情绪,鼓动兵变起义。

起义时间原定于1930年3月6日,趁郭军撤防离涪出川之际,以郭汝栋二十军第一团傅秉勋一营、郭汝槐三营为主,并以此带动全团起义。由于3月3日涪陵城内地方党机关被查,兵变计划被抄,而且到涪陵接防的杨国祯旅已到涪陵,兵变计划无法实施。随后,郭汝瑰营、傅秉勋营又被调往城西数公里外的荔枝园轮船码头一带,待命开拔出川,并受到敌人的监视,无法实现协同。起义计划流产。

1930年3月17日夜,二十军第一师第一团三营十一连连长赵启民(中共党员)率3个排共51人从无祀坛码头分乘3条木船,借口到荔枝园上轮船开拔。至清溪场登岸,于18日抵达罗云坝,与严觐阳等领导的罗云农民赤卫军会合。罗云支部根据中共涪陵特别委员会和涪陵县委的指示,积极开展组建红军游击队,为再次发动起义做准备。

1930年4月2日,李鸣珂到达罗云坝。6日,在罗云坝文昌宫召开中共涪陵行动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中共涪陵特委改为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前敌委员会,李鸣珂任前委书记,苟祥珂、陈静、李焕堂任常委。以罗云赤卫队为基础,以51名起义士兵为骨干,组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

1930年4月7日,在涪陵罗云坝铜矿山脉最高峰鸡石尖,中共四川省委直接领导和组建的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正式成立,苟祥珂任党代表,赵启民任前敌总指挥兼游击队一大队大队长,同时成立红军游击队赤卫队总部,尹觐阳任总司令兼赤卫队长,李焕堂、刘伏阳任副总司令,红军游击队分为二个大队和四个中队,中队以下按三三制设分队和小队。

当日下午,为躲避随之而来的数倍于我的反动势力的围剿,红军游击队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涪陵东南与武隆、丰都交界的双河仙女山一带山区转移。4月15日,根据四川省委《致二路红军游击队前敌委员会的信》的指示,中共涪陵特别行动委员会改称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前敌委员会,此时李鸣珂已回省委,由苟祥珂任前敌委员会书记,赵启民代理红军游击队总指挥。4月下旬,红军游击队在沱田,取得首次反围剿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

5月下旬,省委任命王岳森为红军游击队总指挥。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转战于今重庆市丰都、武隆、石柱等县边区茫茫群山中。打土豪、分田地、建农会,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先后在太平坝、桐梓溪等建立了13个乡苏维埃政权和30余个乡镇游击区,开辟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游击队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当地青壮年纷纷参加红军,还收编了当地以贫苦农民为主要力量的两支“神兵”队伍,各地农民赤卫队也前来会合,队伍曾扩大到2000余人。

后由于王岳森对红军内部矛盾处理不当,红军的战斗力、凝聚力大受影响,致使部分赤卫队员及原“神兵”队员离开了红军游击队。红军游击队在丰都暨龙镇进行整编,将红军游击队与赤卫队整编为游击纵队,赵启民任纵队长,王岳森任总指挥,苟祥珂为党代表。整编后的游击纵队仅剩700余人,面对军阀及涪陵、丰都、石柱三县武装的疯狂围剿,红军游击队弹药匮乏,四面受敌,遂于7月18日撤离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用鲜血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开始东征。苟祥珂回重庆向中共四川省委请示红军游击队下一步去向。

7月22日,部队到达石柱县鱼池坝。24日晨,郭汝栋出川时留下的陈兰亭师和地主武装联合突袭鱼池坝,红军游击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仅不足100人的队伍突围撤离到方斗山大垭口,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安全转移至干柏乡茶店休整。此时,到省委汇报工作回来的苟祥珂赶到这里,传达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解散四川工农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的指示。经动员后,一部分战士自行返回原籍隐蔽,一部分由王岳生带领到蒲家场后解散。

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从建立到解散,虽然历时仅5个多月,但驰骋涪陵、武隆、彭水、忠县、丰都、石柱等重庆东部地区,配合地下党和地方武装,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游击队指战员在石柱的战斗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当地人民群众,点燃了川东地区工农武装的星星之火。

川南巡视,烈士血洒叙州沃土

1930年8月,四川省委按中央指示,将省委改为由党、团、工会组成的省行动委员会,苟祥珂当选为中共四川省行动委员会候补委员。11月2日中共四川省行动委员会召开主席团会议,按中央纠正“立三路线”错误的要求,恢复中共四川省委,实行党、团分开,省委由程子健(原名程秉渊)任书记,常委为余乃文、苟祥珂(1930年11月至1931年2月),苟祥珂并任省军委委员。

1931年3月,省委派苟祥珂任特派员,到川南各地巡视并传达党中央纠正“立三路线”的指示。

3月24日晚,宜宾中心县委书记孔方新在墨匠街(今清华街)一酒店内室主持召开中心县委扩大会议,苟祥珂到会传达中央及省委有关指示精神。与会的还有县委委员沈玉琪(县委秘书)、蔡涛(县团委书记)、黄大舜,以及团县委委员朱汝正、闵南轩。由于会议议程多,个别事项讨论没有结果,会议准备在25日于翠屏山下二圣宫继续召开。但由于苟祥珂路径不熟,次日走错路致会议未能按时召开,当晚还在墨匠街酒店继续开会,仍未结束。又于26日上午转移到真武山二天门附近茶馆继续开会,继续讨论武装斗争和宜宾各项工作。

然而,叙南清乡司令部谍查队密探在茶馆发现苟祥珂等人衣着各异,有外地口音,遂产生怀疑,立即上报至谍查队队长杨绍林。杨绍清一边命令继续监视,一边调集人员前往抓捕。

会议进行了大约两小时,蔡涛认为聚集时间太久,恐引起旁人注意,建议转移地点。于是,六人就近转移到忠孝街李四娘茶馆。却不知,密探亦跟踪监视而至。孔方新正在为闵南轩去打铁坳传达会议精神开具介绍信时,杨绍林率特务已将茶馆包围,并带领3名特务冲进茶馆。孔方新立即将介绍信撕碎。蔡涛率先冲出门去,想牵制敌人而掩护其他同志脱身,苟祥珂等5人也赓即强行冲出茶馆,蔡涛、孔方新、沈玉琪向北冲,黄大舜、苟祥珂、闵南轩向西北方向冲,特务们兵分两路紧追。最终,除闵南轩乘乱逃脱外,其余5位同志不幸被捕。

苟祥珂等5人被捕后,立即被押往城防司令部。伪县长兼城防司令部参谋长沈眉荪亲自审问。叙南清乡司令刘文彩得知苟祥珂等均系共产党骨干后,喜出望外,竭力想从5人身上挖取线索,打掉当地的党组织。他们将孔方新关押在城防司令部,将苟祥珂等4人送县府监狱囚禁,在苟祥珂等4人中谎称“孔方新已自首出卖你们”,而在孔方新面前又说“苟祥珂4人已交代出你”,企图采取分化、诱骗手段,打破5人的心理防线。因被捕时现场搜出材料,还在沈玉琪寝室里搜出秘密文件,蔡涛因搞学运也早已被敌人注意,5人都知道身份暴露,所以皆坦然而自豪地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但,除此以外,都只字不露。

敌人的分化、诱骗阴谋失败后,就将5人转押到城防司令部集中审问。“火油桶”(用洋油桶做背篼,挂在受刑人背上,再把烧红的杠炭,一条条地放入,受刑人被灼昏后,又用冷水喷醒)、“拍钉耙”(在一柄木板上,钉上许多铁钉,向受刑人背上拍去,然后往下一拖,背上立即被拉出无数血路子)、“老虎凳”……各种酷刑轮番上阵。5位同志数次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们始终没有泄露党的秘密和同志的一丝信息。

经过两昼夜的酷刑拷打,仍没有办法使5人屈服。刘文彩决定将5人枪决。

1931年3月28日,一队荷枪实弹的军警特务,押着背插纸标苟祥珂、孔方新、蔡涛、沈玉琪、黄大舜走向刑场。孔方新走在最前,虽步履蹒跚,但神态安详。沈玉琪走在第二,经过酷刑的摧残,已虚弱不堪,虽步履艰难却从容坚定地朝前走着。第三个是蔡涛,他沿途领唱《国际歌》《我们是青年的布尔什维克》,领呼“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苟祥珂和黄大舜也被摧残得衰弱不堪,但却大义凛然,一边走一边跟着蔡涛高唱、高呼。从县府监狱出来,经东街、西街、仁和街、水井街,一直到华严寺刑场。沿途,他们高昂的口号声、激越的歌声,感动和激励着围观的群众。人们噙着两眼泪花,默默地送别英雄。

刑场上,5位烈士并排昂首挺立,共同唱起“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高呼着“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在敌人罪恶的枪声中英勇就义。

第二天,沈玉琪的妻子同群众在刑场附近挖了一个大坑,将5位烈士的遗体并排埋在宜宾城北花园庵侧,世人称此为“五人堆”烈士墓。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整理:周晓钟

供稿:遂宁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