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从“红二代”到集报收藏达人‖栗潔春
从“红二代”到集报收藏达人
栗潔春
他有一个红色的血统,父亲是历经抗战烽火、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挺进大别山、解放大西南的革命老干部;他有一场跌宕的人生,当过穿越封锁线的红小鬼,做过经贸领域的领导,受过失业下岗的落寞孤寂,最终找到人生夕阳的幸福真谛。
他叫杨步祥,河北邯郸人,1937年生,四川省成都市退休干部,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理事,四川省收藏协会副会长、党总支书记。
杨步祥(华西社区报记者 胡慧媛 摄,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一
作为一个“红二代”,杨步祥始终为自己拥有一个一生追求革命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父亲而骄傲。在他的所有感知中,父亲的一生始终激情燃烧,仿佛一面鲜艳的飘展的红旗,指引着他的人生方向,教会他走路做人。
杨步祥的老家在邯郸西南部鼓山脚下,是个小山村,叫上拔村。村子处在丘陵地带,往西几里地就是峰峦巍峨的太行山脉。
父亲杨有才1920年7月出生,家里的条件相当不错,有20多亩“天字号”的川道水浇地,一幢青砖砌墙白灰勾缝的规规整整的四合院庄子。父亲自幼在本村蒙学,后来又到武安高小读书。抗战爆发后,中共党员张希圣在他们村小学校当校长,受其影响,父亲小小年纪就开始向往革命,立志报国。在校期间,父亲积极协助校长印刷传单,反对日寇占领东北、揭露蒋介石对日不抵抗而围剿红军根据地的罪恶行径。后来,家乡沦陷,成了敌占区,而村西几里地的封锁沟那面就是抗日根据地。1942年夏,冀南地区闹蝗灾。因日本鬼子对所有物资控制非常严,抗日政府就辗转委托敌占区的抗日积极分子动员本村百姓打蝗虫,每天把打死的蝗虫论斤称,十斤蝗虫换一斤盐巴,再想办法送到沟西去。当时,父亲他们负责收蝗虫换盐巴,再带着几岁的杨步祥和村里的几个孩子,就像后来的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爷爷带着潘冬子给山里的游击队送盐巴一样,想办法往沟西送。不仅如此,还用毛驴驮着盐巴、砂锅、瓷器往涉县老区的军工厂里送。
杨步祥父亲
为支持西部老区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父亲向党组织请命,主动承担起制造石头地雷的任务,而制造地雷的“兵工厂”就设在自己家里。父亲组织起了村里杨有功、杨步云、李克元等七八名抗日骨干,拉石头、凿石眼、填炸药制成一批,装车运走一批。
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杨步祥和他的小朋友天天闲来没事,父亲就手把手教他们做一些辅助工作,把千方百计找来的洋铁皮用剪子铰成一指宽的长条,再在边上锉出小牙牙,最后再卷成卷儿放在凿好的石雷口。父亲告诉他,这样一来火捻儿雷管和铁皮牙牙一磨蹭,就会磨出火花,引爆炸药。时至今日,杨步祥依然很骄傲自己小小年纪就为抗日做贡献了。
鬼子投降了,抗战胜利了,可蒋介石却来摘胜利的桃子了。为保卫胜利果实,解放战争全面打响。为支援平汉战役,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父亲积极参加筹备粮食、军鞋、盐巴等军需物资和组织担架队等支前工作。随着战争不断向南推进,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7年,快要土改了,父亲给爷爷奶奶妈妈以及年仅十岁的他做思想工作,说:“我是共产党员,事事必须走在前面,绝不能拖党的后腿!”后来,家里只挑了几亩薄田自耕、七间上房自住,其余田地房产的全都捐了出去。
父亲于1947年积极报名入伍,在武安县庄宴村集结后,随第二野战军整装南下,参加了大别山、桐柏山、渡江等多次战役,英勇杀敌,屡建战功。1949年,父亲跟随部队进军大西南后,因工作需要转业到位于重庆的296军工厂检验科工作,之后又被调往四川省机械工业厅供销处,1961年9月调四川省物资厅保卫科。1965年调国家物资管理部成都储运公司,任党委委员、股长等职,直到离休。1992年7月下旬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72岁。
父亲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激情燃烧的一生,是追寻理想的一生,是努力奋斗的一生,在杨步祥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不断激励着他紧随父亲的脚印,燃烧激情,追寻理想,努力奋斗!
二
由于从小受父亲的言传身教,杨步祥一直告诫自己要坚守信念,做党的人,听党话,跟党走,做一个对党忠诚的人,把党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完全彻底地做好。
父亲南下后,爷爷去世了,奶奶又有病,弟弟还小,11岁的杨步祥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经人介绍,杨步祥跟着窑匠杨有兰到杨奎斌的瓷窑上去当徒工,学捏瓷碗,每天都必须往窑里装50摞瓷坯。由于能吃苦手脚勤有眼色,很快他就成了徒工组组长,管理着几十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小徒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彭城瓷业公会在天主教堂西边的操场上召开庆祝大会,杨步祥和他的工友们按通知要求早晨4点就到了会场,直到下午两点才开会。开完会都天黑了。回到窑上,他们又按窑主的意思,加班加点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可到了月底,窑主却对他们以旷工一天论处。杨步祥的倔脾气上来了,带领大家和窑主斗争理论,甚至决定号召全窑场工人一起罢工,最终赢得胜利。
1953年,杨步祥16岁,已经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了。这时,家里接到父亲的来信,得知父亲已转业到重庆,要他们过去看看。一见面,父亲就拍着他宽厚的肩膀说:“我们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是不行的!”要求他回去好好读书,将来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父亲还恳请部队领导和老家政府民政局联系协商,一定想办法让他去上学读书。
回到老家,杨步祥就背上书包进学堂读书,先是在村里的耕读班,又到彭城完小,再到峰峰二中,这样的生活直到1960年他高中毕业考上河北师大,并在毕业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3年,因身体原因休学,和已调到成都工作的父亲一起居住。1964年,杨步祥参加工作,任中国化工轻工公司四川省公司人事科科长。1984年至1997年,历任四川省物资储运公司、四川省金属材料总公司、四川省机电设备总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等职,并连续担任四川省物资厅直属机关党委第三,四、五届委员。
几十年来,杨步祥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学习雷锋好榜样》,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愿做革命的螺丝钉”。他一直从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能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重视职工民主管理,带头维护班子团结,使公司效益逐年上升,1993年销售收入6.25亿元,实现利税1325万元,被评为四川省十大和十佳物资流通企业,并入选全国物资企业500强。1992年至1993年,被评为国内贸易部及四川省优秀企业。本人多次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干部等称号。
几十年过去回头看,杨步祥自认为作为党的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自己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努力做一颗称职的螺丝钉,一颗恪尽职守的螺丝钉。
三
杨步祥并不满足于这些,他认为做好分内工作都是理所当然的,只有把那些工作中生活里的被忽略被误解被冤屈的细节尽自己最大能力化解好处理好,让社会这个大机器少些杂音多些共鸣,才是真正的为民分忧为国分忧为党分忧,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革命的螺丝钉!
杨步祥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工作上的这类事多如牛毛,他倒是只字未提,只给笔者说了他帮助故乡人处理的几件“杂事”“小事”。
他老家村里有个人叫李如意(也叫李宪周),家里是大地主。日本鬼子进中国后,他就和杨步祥的父亲一起在彭城地带积极宣传抗日,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抗日政府就把他送往延安学习培养。结果到了西安,通往延安的交通线被切断,他也滞留在了西安城,还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李如意费尽周折才逃了出来,辗转流落到了成都,在后来的人民商场摆摊修手表。公私合营时,他作为资方代表分得70元利息。不料想,“四清”运动来了。其实,一开始在农村中开展的以“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为主题的“小四清”,倒与他无关紧要,但到了后期发展到席卷全国城乡的“大四清”,其主题已变成了“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单位向老家去信调查他的历史,村里因为不知他在彭城做地下工作的事,就回信说他是逃亡出去的,这就认定他为逃亡地主身份。又联系到他的国民党士兵的旧身份,被一并清了出来,旋即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揪了出来。李如意百口难辩。那年春天,杨步祥回老家时,李如意的妹妹专门找到他,对他说“好像如意也在成都,能不能帮忙给找找他。”杨步祥没有犹豫,一口就答应了:“只要他在成都,我一定给你找到!是死是活有个准信儿。”回到成都,杨步祥通过关系挨个派出所查,终于在东御街鹅市巷找到了,他在位于牛市口的红旗铁工厂上班,但派出所告诫他千万不要过去,说“李如意有严重的历史问题,红卫兵正在查抄他的家。”那怎么样才能证明他的历史清白?派出所说想办法让知道他从老家出来再到西安那段历史的革命同志来出证明。杨步祥就跟父亲说了这事。杨步祥父亲挺身而出:“我就能证明他的历史清白!”历史没问题了,他从一个人人喊打的牛鬼蛇神回到挺胸昂首的革命队伍,成为一个扬眉吐气的革命群众。
马彩云是和杨步祥父亲一起参军一起南下的,在攻打河南汤县城的战斗中,他舍身忘死奋勇争先,第一个打进县城。庆功大会上,他荣立一等功,并被授予“攻城第一人”的荣誉称号。一时间,马彩云就像中了举的范进一样急火攻心,神志被这突然的荣誉所淤塞,整日里嘴里翻过来调过去就是一句话“我是攻城第一人!我是攻城第一人!……”领导很无奈地决定,让他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到了“四清”运动时,“贫协”就像拿着木梳篦子篦虱子一样,挨家挨户梳理。这一下就把他给“清”住了!认定他政治上不坚定不清白,是从战场上开小差当逃兵回家的。他万分委屈却又无可奈何,就到处告状。又巧的是,杨步祥在北京出差,茫茫人海中居然遇到了他。他就跟杨步祥说他要去成都,找成都军区司令员韦杰,因为韦杰是他当时的领导,一定能证明他的清白。杨步祥就说:“你不用来回跑了,我来帮你办这件事!”一回成都,杨步祥就去找到成都军区一位熟人找到韦杰的爱人。没想到,韦杰爱人对马彩云也很熟悉,说到马的处境,韦杰爱人深表同情,当即电话联系韦杰,并写好证明马彩云清白的材料,由军区有关部门直接寄到杨步祥老家民政部门。不久,马彩云的革命军人身份得以恢复,各项政治和生活待遇都得到了落实。
有一年夏天,杨步祥回老家探亲,去村南三里的义井镇看姐姐,路过村供销社,看到门口有个老人摆着一个小摊子,他也没有在意。等他从供销社出来,老人拦住了他,告诉他自己叫娄天江,想让他打听打听在四川的一个叫“马力”的大官,并说当年抗日的时候,马力是太行老区涉县八路军工作团主任,他是抗日积极分子,曾响应抗日政府的号召送了两匹高头大马给沟西根据地,马力还给他写了欠条。对于马力老,杨步祥是比较熟悉的。马老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历任太行区涉县八路军工作团工作员、主任、磁县县委副书记、书记,武安县县委书记,磁县县长、县委书记,磁武县县委书记,后来,进军西南时任三十二师副政委。重庆新中国成立后,马力转业到了地方,任重庆市副市长兼市经济委员会主任。爸爸一直就是马老的老部下,从磁武根据地到大别山再到西南剿匪最后再到转业地方工作。
“两匹马!欠条儿!”如果这事是真的,涉及人民军队的群众纪律,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能有丝毫马虎。杨步祥就蹲下身子问老人:“那欠条在哪里呢?”老人不无遗憾地说自己把欠条丢了,就想叫马力给说清楚有这么回事儿,于是,杨步祥就给马力老写信细说原委,马力老给他回信,说确有此事,他将想办法解决。杨步祥又给娄天江写信转述了马力老的意思。娄天江严词重申:“我不是想要钱,我就是想要找人证明,我曾向抗日政府送过两匹马这件事,不是我说狂话哩。”于是,马力老给娄天江致信,郑重证明:义井村村民娄天江曾向抗日政府赠送过两匹高头大马!娄天江把信给了村里的干部们,给了天天和他一起晒太阳闲聊天的老人们看,也就都不再说他吹大话了!
对杨步祥来说,大家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他绝对要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去办好,而对他自己的事,却总是毫不在意。前文写道,建国前他在私营瓷窑当徒工并带领大家和窑主作斗争维护员工利益的经历,所有这些按解放初期国家有关规定,是可以接续工龄的,而他也曾主管人事劳资,只要他找到当年的工友出个证明,就可办成建国前参加工作的。但他就是没有办!一来他不想这么做,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能时时处处想着办法去沾党的光,为自己谋福利;二来父亲也坚决不同意他这么做,“比起老前辈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闹革命,咱那点事也不算什么贡献,绝不能向党伸手!”第三,自己主管劳资人事,办这事虽很简单但就是有点“瓜田李下”之嫌,所以必须避嫌!最后,直到那项政策终止废除,直到他退休回家,他也没有向任何人说起过这件事,尽管他家的条件很不宽裕甚至有些拮据。
杨步祥的老家是个贫困山区。自打解放前他小时候上学开始,故乡的学校一直都在村里的那座破庙里,学生一直在跟庙里的“爷爷奶奶”们争地盘。1995年,村里计划筹资建设新学校,村干部每人2000元,村民自愿。杨步祥得知这一消息,就主动联系所有在外地的上拔剑人,都以村干部的标准捐款2000元。之后,他又了解到家乡信息闭塞,教育急需和外界沟通。他就利用他剪报的优势,利用剪辑的《苗地》和有关教育报道的资料为家乡母校做点事情。他发现《成都晚报》上的教育信息丰富,《苗地》专栏也很受欢迎,他就决定把这个栏目上的所有资料编辑起来,为上拔剑小学办一张剪贴报,于是《根苗》诞生了。之所以取名《根苗》,一是自己之根在家乡,自己原本是乡土的一棵苗;二是想为植根故乡的幼苗们做些贡献;三是他要告诫自己一定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他又将《根苗》分成学生版和教师版,八开版每月一期,版数不定,每期都复印多份寄出,坚持了3年多,出了43期。看那内容,很是丰富。在学生版上,有《苗地》的作品,有成都小朋友的活动报道,杨步祥还加了许多按语。比如,在介绍成都小朋友做府南河小卫士的时候,他就给家乡的小朋友介绍府南河,介绍伟大的都江堰工程,介绍李冰父子接力治水的千古传奇。在选刊成都小学生作文的专栏里,他又写到:“家乡的小朋友,这期选登的作文写得如何?你有没有向报刊投稿的习惯呢?很有可能你投稿失败100次后,第101次就是成功的开始!”在教师版里,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材料,有“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还有成都市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报告,每年的教师节他都要向故乡小学校的老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感谢!也难怪他的《根苗》在故乡的小学校里那么受欢迎,每期一到,小学校里的老师学生都争相传阅,也难怪故乡的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对他大加赞赏。
离开故乡已经60年了,但杨步祥总是操着一口地道纯正的上拔剑土话,总是强调一句:“做人,无论你长多高走多远,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不能忘了自己的根,要努力回报故乡的养育之恩,无论他是肥沃丰美,无论他贫瘠憔悴……”
四
成都市金牛区图书馆3楼有一间杨老的工作室。杨老虽年过八旬,华发稀疏,但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思维清晰,声音洪亮,丝毫不显老态。他正在工作。一双颤巍巍的手、一把剪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这些共同构成了杨步祥多年来最熟悉的场景,也是他生活的常态。每天,金牛区图书馆的办公时间一到,86岁的杨步祥总是第一个走进大门,登上电梯来到他的工作室,整理他的那些“宝贝”。
杨步祥从1976年开始收藏报纸并制作剪报,坚持至今已47年,目前收藏量达5000余册。他还为这些手册进行了分门别类:疫情、党建、四川、成都、人物志等等。杨步祥说:对他来说,制作剪报是自己半辈子的爱好;而对于自己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来说,则是一份挚爱的工作与沉甸甸的责任!
杨步祥(华西社区报记者 胡慧媛 摄,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提起与剪报之间的渊源,还要追溯到1976年。“那一年,毛主席逝世,举国哀悼,报纸上的相关报道铺天盖地。”杨步祥回忆道。当时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现在这些报道的新闻,随便一翻报纸就能看到,以后想看了怎么办?如果能把这些报道整理起来,今后随时都能拿出来看岂不是更加方便。于是,杨步祥拿出一把剪刀,搬了一个凳子,趁着空闲时间,在家中剪起了报纸。为了能更加完整地保存,杨步祥还专门买了更好的笔记本,将剪下来的新闻报道小心翼翼地粘贴上去。
“当时几乎所有报纸都在报道毛主席逝世的新闻。恰好当时我从事政治性工作,办公室内也有许多报纸,所以我就全部剪下来作为收藏。”杨步祥当时工作比较忙碌,每天都是晚上7点左右才能到家,但为了这个刚找到的爱好,他总是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进行剪报。
也许在外人看来,剪报十分简单,但杨步祥告诉笔者,实际步骤比想象的繁琐。“首先剪报是将报纸报道的精华部分剪下来,你就必须将报纸读完;其次,如果你要搜集一个系列的报道,就要去买多家媒体的报纸,每一家媒体的报道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进行排序,比如,根据报道篇幅的多少、根据报道的权威性等。就拿有关毛主席逝世的剪报珍藏来说,我是根据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的,从毛主席逝世的新闻到告全国各族人民书,再到吊唁仪式,最后是各家报纸进行缅怀……”这一本40多页的剪报,花费了杨步祥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这也是杨步祥最早的一册珍藏剪报,他取名为《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记得上中学时读到大作家柳青的作品,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让他记忆犹深:“人的一生关键的只有几步,它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甚至一生!”过去多年,柳青的这句话一直是他的座右铭。杨步祥意识到,一扇别样的大门为他开启了,他为自己置办了一套工具,自己买了剪刀、浆糊、直尺、彩笔,又向单位的会计要了几十个不用的旧账本,就开张了!每天单位里一下班,他就开始上自己的“小班”了,办公室的旧报纸全在他的剪刀下开了数不清的“天窗”,再分门别类贴在准备好的账本里。
杨步祥剪报
由于自己工作任务是党务,单位光是为他一个人就订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八九种报纸,另外还有好几份资料,学习看报、领会精神,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看着办公室里摞得高高地看过的报纸,杨步祥意识到,报纸不就是历史的日记吗?今天的报纸不就是明天历史的见证吗?收藏报纸,可以说就是收藏历史。报纸号外更是“历史风云的见证”和“时代大事的记录”,也是报纸文化最吸引人的亮点之一。收藏研究报纸,追溯历史,对传承弘扬中国报纸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平时搞搞报纸展览,是为社会做文化方面的服务。就是自己或亲友翻看这些内容有趣﹑版面精美﹑记载着昨天历史﹑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报纸,大家也都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能在阅报中享受幸福快乐的人生。
这之后,杨步祥发现剪报已发展成了他的爱好。他说,上一天班会感到很累,但一想到下班回家可以制作剪报册,一天的疲惫感瞬间一扫而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凭借着对剪报的热爱,从1976年起,杨步祥就一直坚持搜集报纸、剪辑内容、制作成册。2003年,杨步祥定居于茶店子街道,街道很快就注意到了他这位有特别爱好的老人。“街道说我做的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希望能在街道层面进行推广。”当年,杨步祥就在街道支持下举办了两场展览,随后又进小区向居民们讲解了自己的剪报工作。
茶店子街道办事处还派工作人员每天免费送上各大媒体的报纸,甚至免费向杨步祥提供精美的笔记本,用于剪报的粘贴。有了街道的支持,杨步祥干起剪报工作来更加游刃有余,到2020年已剪辑了5000余册剪报,家里客厅、餐厅、阳台、卧室到处都摆放着他的剪报册。锦江区督院社区就在春熙路边为他租了两间楼房用作剪报储藏室,书法家、成都书画院院长何继笃为他题写馆名“报缘斋”。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腿脚越来越不太灵便,又加从家庭到报馆有点远,家门口的金牛区图书馆落成后,他就在2021年5月将剪报册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图书馆,供辖区居民们参观、翻阅,也便于杨步祥进行讲解。
杨步祥获得的荣誉证书
随着年龄增长,杨步祥直言“眼睛和手都不行了”。本打算就此“收手”,但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了给国家献上自己的祝福,杨步祥剪辑了几十余册各大媒体有关70周年的报道。2020年初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杨步祥整个上半年又开始忙碌起来。“整个上半年我就基本上没歇过,现在老了,动作慢。上半年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做剪报,也只制作了30余册。”杨步祥说。他将它们取名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报道”,并从医者、志愿者、画家、作家等各条战线进行了搜集。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若干年后,这些或许会成为一份珍贵的资料。”
2020年7月,金牛区关工委领导到金牛区方志馆视察杨步祥剪报工作室和存储室建设情况,并现场查阅了已整理好的藏品,金牛区文体旅局、茶店子街道关工委相关负责人陪同视察。时任金牛区地方志办主任贾迎霜介绍了为杨步祥老人剪报藏品提供的存放室、展柜、展架等相关情况,视察组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肯定,说“看了杨老的集报收藏,总有一种历史穿越的感觉!”
成都市金牛区杨步祥剪报存储室(华西社区报记者 胡媛 摄,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相较于其他藏家,杨步祥老人的剪报有其独特之处,就是全都是分门别类的主题收藏,涵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国防军队发展、科技文化创新、基层社会变迁等80多个方面,从几十年前的报道到近期的战“疫”事迹,内容包罗万象、史料价值高。现在存放在方志馆,不仅为这些藏品提供了安全规范的保管,又方便了居民取阅学习,更好地发挥了社会作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杨步祥经常在街道支持下,在辖区开展各项活动,包括用剪报藏品向社区居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多年积累下来,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都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力。
成都市金牛区杨步祥剪报存储室关于杨步祥剪报的介绍
杨步祥表示,剪报这件事已成了他这辈子的唯一爱好。现在自己年事已高,街道就安排了志愿者配合他进行工作,因此会继续开展剪报事宜,收藏更多不同题材的精品内容,展现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
杨步祥的部分剪报藏品(华西社区报记者 胡慧媛 摄,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杨步祥先后被吸收为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被聘为青石桥督院社区顾问、盐市口小学校外辅导员、四川省五老志愿网吧监督员、金牛区锦城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被评为锦江区“十佳老有所为者”,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感动金牛典型人物”,“学习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典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杨步祥已86岁高龄,夕阳晚照,但他继续发挥余热,仍在坚持不懈地从事剪报收藏和利用剪报宣传正能量,为社会、为群众、为新时代建设做着积极的贡献。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栗潔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