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为宝岛倾尽才华 为祖国献出生命——记从四川中江走出去的台湾知府向焘‖李昌文 向小谭

作者:李昌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09 19:54:52 浏览次数: 【字体:

为宝岛倾尽才华 为祖国献出生命

记从四川中江走出去的台湾知府向焘

李昌文 向小谭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台湾回归、祖国统一,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同强烈愿望,而了解清末台湾开发营建历史,也同时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本文讲述一位从四川省中江县走出去的台湾知府向焘的故事,将会让我们了解台湾历史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渐变过程,进一步加深“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两岸同胞从来就是一家人”的认知,从而坚定我们收复宝岛台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从优秀书生到国家干吏

向焘(1839—1878),字静安,四川省中江县永安镇人。其先祖最早发祥于贵州省思州府施溪县司漾头向家寨,康熙三十七年(1699年),随“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迁移到现四川省中江县永安镇天岭村酉家沟贵竹湾一个叫牛尾坝的地方,向焘为向家入川第十一世。

向焘父亲向璋共育有6子,老大向焘,老二、老三后来均随向焘去了台湾。

向焘从小就聪明好学,这个以耕读传家的家族中,家中藏书很多。1861年,是中国历史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病死,30岁的咸丰皇帝驾崩,慈禧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腐朽没落的清朝与列强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一年,20岁的向焘被中江县推选为国家十二年才推举一次的唯一的贡生(清代科举制度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又称拔贡,由各省学政从生员考选,保送入京侯用),可谓荣耀之极。怀揣报国救世的理想,向焘后经朝考,被选授誉录、直隶州州判、福建沙县知县等七品小官。1869年,署闽县知县(代理县令)。他在任上补足义仓粮食,根除当地“溺女婴”恶习,广施惠政,深受百姓爱戴。1870年(同治九年)五月,闽浙总督英桂“奏请以向焘调补侯官县知县事”,奏折中称赞向焘“年壮才明,办事勤奋,堪以调署”。

升任州官 大展才华

1871年(同治十年)三月,福建将军兼署闽浙总督文煜给皇帝上疏:“奏为委任向焘署永春直隶州知州事”,赞扬他“才具优长、办事稳慎”,任命他代理永春直隶州知州。永春辖境相当于今福建省永春、德化、大田等县地。向焘八月上任,任知州半年时间,“治狱得情,善体民意,下乡勘察,约束从吏,未尝扰累”。复建怀古书院(今永春三中),为梅峰书院(今永春一中)捐书千余册,竭力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届满去,士民攀辕具香花送者,达竟不绝,至今民犹称之。”

1871年(同治十年)八月,向焘刚署理永春直隶州知州当月(当年三月上奏,八月批准上任),署理闽浙总督文煜又给皇帝上疏:“请以向焘升补福州福防同知事”(即省会福州府掌管防务工作的州官),奏折中说:“该员才优识裕,稳炼精详,历任闽、侯两县,均著循声,蒙恩赏戴花翎,圣恩俯准以候补同知直隶州,升补福州府福防同知,实于地方有裨……”

1872年(同治十一年)七月初二日,闽浙总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又给皇帝上疏,奏请向焘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前身为台湾府淡水捕盗同知),管理台湾岛北部区域,官职等级为正五品。当时淡水地区少数民族杂居、社会矛盾突出,治安相当混乱。聚赌、窝娼、盗抢、私宰耕牛等问题十分突出,向焘到任后,大力整治社会治安,开展严打行动,铲除蔡显老等嘉义县滨海一带地方匪患,将匪首一干人就地正法,强力扭转了当地社会风气。他为民求雨,天有感应。于是倡修龙王庙,筹银三百余两,付匠首黄天来总而修之。他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台北地区农业生产。修建三十里三七圳,引大溪水,解决一千多甲水田灌溉问题。他关心社会救助事业,对所属各地绅董发出谕告,催收捐纳,补齐义仓,解决穷苦百姓生计问题;他破旧立新,立《奉宪示禁碑》:禁藉命索扰,禁卖业重找,禁诬良为盗、禁命案牵连,规范社会良秩公俗,台北地区社会风貌大为改观。由于工作业绩十分突出,向焘受到清王朝加十一级、纪录十次的奖励(根据清朝的文官议叙奖励制度,一共有十二个等级,加级一次,相当于四次纪录),向焘获得的奖励已突破了国家奖励制度的天花板了,同治六年,他任沙县知县时还只是随带加“一级”,由此可见他五年时间在淡水主政期间,人有多么优秀敬业,工作有多么勤奋努力,政绩有多么显赫突出。

在任丁忧 为国效命

同治十二年(1873年)四月,向焘远在老家中江县永安场的父亲去世。按清朝有关制度规定,官员丁忧应卸职服丧三年,为父母尽孝。

丁忧制度源于十分推崇提倡孝道的汉代,历朝历代一直沿袭,但清代从勤政的雍正皇帝开始,对丁忧制度进行了改革和放宽,允许重要公务在身、又无法立即找人替代的官员,在任丁忧。向焘当时肩负着管理台湾北部地区的重任,回老家奔丧需横跨海峡,路途万里,且费时日,可谓十分困难和麻烦,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家礼服从国事,因此清廷命其“在任丁艰”,暂免职务,但不回籍,名义上不再主持工作,其实仍须发挥领导作用。待向焘丁忧结束后,再由朝廷安排适合的岗位。

呕心沥血 尽瘁台湾

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兼署闽浙总督文煜上疏,奏请向焘接替孙寿铭主持台湾府工作。“署台湾府知府孙寿铭,饬回台防同知本任,所遗台湾府篆,查有候补同知向焘,精明干练、向有政声、堪以委署”。军机大臣回复:奉旨,“知道了,钦此”。就这样,向焘丁忧结束后,开始主持台湾府工作。

清朝台湾府的府城,处于现今台南市,负责管理整个台湾岛,但由于当时台岛中部交通不便,又有许多民族区域,为确保政令畅通,台岛北部主要交给淡水厅管理。1875年,台北地区单独立府,淡水厅随之裁撤,台湾府管辖全岛的职能消失,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置台湾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光绪十三年,台湾府改称台南府,隶属台湾省,这已是后话。

1875年,为加强海上防务,清廷增设台北府,淡水厅同知即行裁汰。福建巡抚丁日昌认为:“台湾矿利皆聚于台北,而外人心目所注亦在台北,鸡笼(基隆)口岸,宽稳可停大号兵船,又有煤炭可资船用,故外人尤为垂涎”。1877年(光绪三年)六月,两江总督沈葆桢、闽浙总督兼福州将军何璟、福建巡抚丁日昌上疏,奏请“以署台湾知府候补同知向焘,曾任淡水同知,体察民情、办事稳健,深受百姓爱戴,调署斯缺,暂驻鸡笼(今基隆)”。台北府知府品级为从四品。台北建府,工作千头万绪,“府城选址”“基础设施建设”“机构改革”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压得向焘这个台北署理知府喘不过气来。不到一年时间,身体就累垮了。后来,经沈葆桢、丁日昌等人商议,调江苏海州直隶州知州,林达泉试署福建省台北府知府。林达泉于光绪四年(1878年)三月抵任,根据海防需求,经实地踏勘,决定于艋舺与大稻埕之间未开垦的荒地构筑台北城,但到十月,林知州因父丧丁忧,哀毁劳瘁,发背疽而卒。因此,向焘只能临危受命,继续代理台北知府,怎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加上他认真敬业,工作一丝不苟,虽说正值年富力强,但身体根本吃不消,于当年卒于任上,享年39岁。向焘去世后6年,台北府1894年成为台湾省会。

任闽县知县时,向焘育有一女向蕴珍,当时正在当地“闺塾”上学,她的老师朱芳徽是当地有名的女才子,向焘命女儿刻了两卷老师的诗集,这段佳话被记录在《女士闽川闺秀诗话》中。

向焘,一个从四川省中江县走出去的读书人,为祖国宝岛台湾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奉献了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和生命,为后来台湾建省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民国版《中江县志·人物·诰封》记载,清廷为表彰向焘的优秀业绩、奉献牺牲精神,官员之典范,国家之栋梁,破格追赠其父向璋为正二品官员才能享受的“通奉大夫”尊号(可能是朝廷为了弥补当年父丧无法回家尽孝,特别为他提高了封赠等级),母亲舒氏被封“宜人”。

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向焘倾注汗水心血、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的台湾,在他去世17年后(1895年),被在甲午海战中战败的腐朽的清政府以一纸《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达50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虽然光复,但现在依然海峡两岸阻隔,宝岛依然高悬海外。

向焘的故事可以证明,台湾海峡两岸同胞早就是一家人,台湾16个少数民族中,汉族人口占97%,且多数是从大陆移民过去的。收复台湾、祖国两岸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的车轮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向焘与中江“永安柚”

柚子象征亲人团圆,生活美满。每逢中秋、春节,中国人都有用柚子待客、送礼的习俗。名满川内外的中江柚经过一百多年的引种、提纯,在全县30多个乡镇大规模精心栽培。

中江柚以其果形美观、果皮金黄香郁、果肉酸甜适度、汁多化渣的独特风味,在1986年四川省柚类鉴评会上,夺得肉质满分桂冠,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到秋冬柚子飘香时节,永安镇、永丰乡等大规模栽培乡镇便会举办隆重热闹的中江柚采摘节,到中江购买中江柚的人车便络绎不绝。永太镇印台村李顺海家曾出产一枚重3.3公斤的“中江柚之王”,被成都一客商以200元买走,中江柚如今已成为中江柚农的“摇钱树”。而这一切福祉,都源于向焘。

中江柚属于文旦柚系品种,原产于福建、台湾等地,民间传说是清光绪年间由向焘从福建引入,原名“官溪柚”,现存的唯一一株母树在向焘的故居——中江县永安镇永安村,俗称“永安柚”。20世纪80年代,中江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在全县大规模发展,并便于对外宣传,统一改名“中江柚”。

中江县永安镇“中江柚”产业园区(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向焘当年在福建、台湾主政一方,熟悉当地物产,对于他生活了20余年的家乡中江,也十分了解土壤气候环境,这种柚子适合光照充足的坡地种植,而中江恰好属浅丘地带,况且他身边还有两个弟弟,比他有更多条件往返于中江、闽台之间,引种柚子树寄托了向焘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因此,向焘引进福建优良品种柚子树以造福家乡,既在能力之内,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也在无意之中延续了他短暂而又精彩的生命。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昌文(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中江县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中江县作家协会主席)

向小谭(业余家史研究专家)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