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张玉璘:从山东巨野走出的清初四川名宦‖张广良

作者:张广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10 14:20:14 浏览次数: 【字体:

张玉璘

从山东巨野走出的清初四川名宦

张广良

张玉璘(1650—),字文伯,号鲁宾,1650年生于福建漳浦。1702年至1710年,张玉璘从山东省钜野县(今巨野县)到四川省营山县任知县,为政9年,修志、兴学、修桥、城建、垦荒,为恢复经济、改善民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他为政以德,视民如子,劳劳父母,夙夜在公,兴利除害,草薄从忠,当地民众为其立德政碑,清代诸版《钜野县志》《营山县志》《四川通志》均有名录,《钦定四库全书》称其“教养有方,士民悦服”,成为清初的四川名宦、营山文化名片。作为张玉璘的后裔,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现将近年搜集到的有关张玉璘的史料归纳整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从福建漳浦到山东钜野垦荒,集闽漳文化与鲁儒文化于一身

张玉璘,本姓黄,其祖父黄道周乃大明一代完人,天启年进士第三名进入翰林院,崇祯年间升右中允,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教育家,学贯古今,讲学多年,弟子众多。道周坦言“计吾生年以来,未有一言一事,内不可告于妻子、外不可告于朋友、幽不可告于鬼神、明不可告于黎献者”,可谓孤忠亮节、高于天下。南明隆武年间,担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自请抗清,兵败被擒。清顺治三年(1646年)农历三月五日,黄道周被押赴南京刑场,撕下衣角,咬破指头,用热血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绝命书交给家人,在南京壮烈殉国,享年62岁,成为民族英雄,南明隆武皇帝闻讯震悼罢朝,特赐谥号“忠烈”。后来,乾隆追谥“忠端”,称其一代完人;道光钦准祀文庙东庑。

张玉璘父亲为黄道周长子黄子中(麑),讳仁表,荫锦衣卫指挥使。1652年,黄子中与二弟子成在漳州战乱中战死。玉璘自幼随祖母一品文明夫人蔡玉卿逃生避难,“文伯幼丁兵燹,三俘三赎,至于逋逃易姓张”,恩贡监生。康熙七年(1668),奉旨随李嗣忠、杨智、余元吉等都督(总兵)从福建漳州漳浦到山东兖州府济宁州钜野县(今巨野县)六营屯垦荒。据《钜野县六营屯官兵将佐功勋簿》记载,驻扎山东省兖州府督垦宁阳、汶上、钜野荒务总兵官都督佥事颜立勋、李嗣忠等,原籍福建省人,当前明鼎迁,烽烟四起,回籍未便,住扎闽漳地方,广置洋船,通商南北,以度天年。

至康熙二年春正月,圣祖仁皇帝钦差三大宪孙四郭、蔡元、白能赴闽漳顾诏前明将员,初未应允,三大宪回旨未渡江。圣祖仁皇帝差官奉旨,命三大宪复赴闽漳顾诏谕陈时势,都督等谓众曰:“天已一清,时不可失。”众皆诺诺。于是,带领文武官员迎接诏旨,各授官爵。时值台湾叛逆,奉旨遂征台湾,立取海岛,得功一次。又破上门、下门,平金门、厦门,四功并纪。至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平铜山、东岛两处,遂灭罗刹(侵占东北边境的俄罗斯侵略者),攻打岳州,即停兵。各官随职加衔,兵众有赏。五年春三月,调闽南文武官员各联名带兵随移住山东省兖州府报名。至七年(1668),圣命山东巡抚督察院布按两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将远移官员各带本标人马分驻宁、汶、钜三县开垦荒田,每官50亩,每兵25亩,有事则听调出征,无事则督兵耕田。至十年(1671)开垦已完。

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初六,钦提宁汶钜三县十八营垦荒官员马步兵丁发师进讨噶尔丹,在乌兰布通连战大破噶尔丹,噶尔丹甚惧誓不敢复犯,纳降书而遁。三十五年二月三十日,康熙亲率宁汶钜三县垦荒官兵随驾出师进讨噶尔丹,在博洛河屯奋击大破之,杀其妻努哈屯,众死无数,噶尔丹率余逃遁事平,遂仍由独石口回銮。钦加都督衔诰封五代宴于裕亲王府,余众文武官员各加级授诰并赐锦缎马匹。是年十月二十九日,康熙协同太子太保文武官员出口围猎,被牙克隆练成十万拐子马犯边困于热河,势甚危急。旨牌速提宁汶钜三县垦荒官兵,时刻不停、星夜奔发热河速剿叛逆。众将俱有神力,自十一月初十至十六日七昼夜,以三千藤牌手立破十万拐子马,牙克隆纳降书而遁。三千藤牌官兵加官爵禄并赐袍带,兵受锦缎金银,钦宴勤政殿。在其中的“六营屯田官后裔”中名列第一位的就是:四川营山县知县张玉璘。

康熙二十八年(1689),钜野县六营屯田官兵行粮地亩册显示,六营等屯行粮地通共四百一十六顷二十亩,应征银六百五十九两零六分八厘零九丝九忽四末,应征钱十五千五百四十六个三毛一丝八忽六末。六营屯八十九顷三十五亩另三厘,该银一百四十一两五分,该钱三千三百三十八个。其中,候补张玉璘,地五顷八十八亩五分三厘四毫,银九两三钱三分,钱二百二十一个。一个重要信息是,张玉璘此时已为候补,就是已取得县令资格,正在等缺。康熙四十七年刻本章弘主编《钜野县志》卷之九选举志在“监生”下载有:“张玉璘 见任四川营山县知县”①。这就是张玉璘为山东省钜野籍、号鲁宾的原因。张玉璘也成为巨野县六营屯张氏的始祖并归葬六营(六西)村南张氏墓茔,笔者为张玉璘的第十一世孙。

2023年7月1日,四川省营山县毛超群先生发来一个重要佐证,证明张玉璘确实到云南临安任职。“余量移滇南临安将赴新任辞神口占(闽漳张玉璘):一官万里九经春,不负吾君不负民。神道有灵应信我,田园栋宇悉增新。”(乾隆八年《营山县志》)这首七绝诗至少证明三点:一是闽漳的张玉璘就是从闽漳到山东省钜野县屯垦,再从钜野赴营山任知县的张玉璘,为官九载,士民悦服,心安理得;二是笔者家墓地上的“云南临安府副堂张公神道碑”就是张玉璘的;三是张玉璘老年仍以闽漳自居,加之笔者父亲张中敬所代代相传的先祖张玉璘本姓黄,也佐证了福建省东山县张哲民先生的重要考证——张玉璘确是黄道周长子长孙。

二、张玉璘从山东省钜野县到四川营山县任知县,修志兴学、教养有方民悦服

《营山县志》记载,张玉璘,山东监生(也有称福建监生),康熙四十一年(1702)春任营山县知县。值战乱后,颓垣废堞,疮痍满目,力谋励精图治,主张“以学为政,因地育人”。上任第二天就去孔庙参拜。见学宫破败不堪,心中十分难过,说战争之后,百废待兴,各项事务只能依次兴办,但补修学宫却不可稍缓,便带头捐资,鼓舞绅士兴学。历时月余,自启圣祠至明伦堂、大成殿、左右两庑,以及戟门、棂星门、左右乡贤名宦厢,皆照旧修葺一新,并围以土墙。同时,创建义学大门一座,前后书房各三间,左右厢房各二间。禀膳生员分别肄业其中。每月初一、十五,张玉璘为诸生讲课,并教育诸生加强修养,要“观善则摩,闻恶则改”。

张玉璘谒学宫后,又请来在学儒士,询问营山县志。他们说:志书旧本无存,只是在本县儒生王玝印家有残篇数页,前任知县毛鸣歧,准备补辑,又因滇中事起未及进行。张心不安,认为既来营山,而对营山情况一无所知,这不仅有负于前人,也将遗羞于后世,何况“国无史则一代之勋业弗彰,邑无志则一邑之典型不著”,于是毅然修志。康熙四十二年,聘请曾任河南抚沟知县、告老还乡的举人白不缁从事编修,并发布《修志告示》,要求“搜罗往牒,博采前模,裒辑完书,以成信志”。当年成书,张玉璘细为披阅。“营之山川名扬,风俗人文,旋转升灭,从此重开生面”。

张玉璘见骆市桥倾圮破,废石垒填河心,亟待兴修,但因战争之后,民力维艰,又不忍动众兴工。继而又想“津喉要地,何敢惮劳”,便于康熙四十三年捐俸输金,伐木采石,以钱雇工,不动民财,不空用民力,经三月,建成长6丈、宽0.6丈、高1丈的8硐石桥。北观与县城仅一水之隔,旧桥为去北观的必经之路,由于桥梁倾颓,人们架木以渡。张便以重建骆市桥的剩余材料,再次捐募资金,历时月余,建成长4丈、宽4.4丈,高0.8丈的7硐石桥(今猪市桥),引人称便。

兴建城垣,耗用甚大。张玉璘审时度势,未敢轻易倡修。经过两三年的休养生息,农业连年丰收,张玉璘即与士民商议筹集材料资金,采用民闲动工、农忙即停的办法修缮城垣。自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月中旬起,全县士民,每丁全年捐工7个,每工折米7升交纳,工匠工资和物资材料,悉由捐募的资金开支。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二十日修缮城垣公署竣工,城垣长580丈,宽1.6丈,四门置楼,东为东秩,西为西城,南为览秀,北为临清。各门建瓦房2间,以住门军,并于旧东门建楼名文昌阁、西北隅建楼为奎星阁、旧北门建楼为钟鼓楼,征西门内隙地建把总驻防厅9间,县城破蔽面貌为之一新。

张玉璘在营山为政9年,政绩显著,士民呈请院司道府勒石记功,院府批复:“张令整顿地方,卓有可观”“修理城垣足见实心任事美政多端,深可嘉尚。”县人为其立《邑侯张公德政碑》(时年85岁白不淄撰写《邑侯张公德政碑记》),全文如下:

“昔召翁卿以明经高第,补谷阳长,治民如子,民爱之颂之,立祠以祀之,勒石以纪之,盖德之感人者深矣!邑侯张公治营甫一载,诸敝肃清,百废厘举,盗息民安,农耕士读,欢然如一父之子,不特袴襦兴歌,田畴起舞,即袞衣章甫之颂,赫赫如今日事焉。夫吏道至今日亦难言之矣,欲期行政得失,先视其人之才与廉。彼廉吏世亦有之,然廉者易刚而民不必附也;才者易纷而民不必抚也。有冰蘖心而干之以材,行之以恕,则实见德而民自通其隐。侯以阀阅世胄历镜仕矩,所佩者皆经国之猷,所悉者尽子民之道,是以一经绾绶,即毅然有为,如出家珍,不固循以失其宽;不操切以尚其猛,知最急者徭浮于赋,先薄之以绝其侵;赋苦于增,宁轻之以任其咎。讼狱每屈于法,虚公决谳而冤抑无闻;鳏寡久累于时,原情定婚而怨旷自遂。兴学祀神,多士仰文明之化;修桥通市,四方享乐利之休。念物力之维艰,而自奉极薄;饬闾里之游惰,而民力普存。且柔远人、戒轻生,数者何一,非及时之务哉!得其一亦足以鼓吹吏治。侯乃兼而有之,前所谓召翁卿其人者,庶几后光辉映也欤!侯张姓讳玉璘,字文伯,号鲁宾,福建漳浦人,山东钜野籍,由贡监于康熙壬午春到任,今甫四载云,乃为之颂曰:劳劳父母,夙夜在公。兴利除害,草薄从忠。所欲与聚,所恶弗庸。少长佩德,远迩歌功。协心镌石,与地天同。”

康熙四十九年(1710),当他离任之时,全县户籍日增,生聚渐繁,他感慨万千,作《别池畔竹》诗一首:“翠竹千寻半亩阴,公余坐此静为琴。去时遥望参天日,莫负滋培九载心。”以抒情怀。

《营山县志》中所列大事与张玉璘相关的有两件事:康熙四十一至四十三年(1702—1704),知县张玉璘主持修建学宫。次年又主持聘县人白不缁编修《营山县志》。四十三年倡修城垣、公署和猪市桥、骆市桥。康熙四十七年(1708),湖南、湖北、江苏、陕西、广东、广西之民,按清廷《垦荒令》来县入籍者日益增多。知县张玉璘将新入籍者编为一里,名丰泰里,连原明朝所编四里,共五里②。

《四川通志》卷三十一职官志营山:张玉璘【山东监生,康熙四十一年任】。

《钦定四库全书》载:张玉璘,字鲁宾,福建人,任营山令,教养有方,士民悦服。古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处的字应为号,在福建年幼时不大可能取字鲁宾,鲁宾应为张玉璘成年到山东省钜野县后自取的号,以示对山东新家深厚眷恋的家国情怀。

后继者对张玉璘修志善举赞赏有加。清康四十二年版训导石奠国《营山县志》序有言,壬午(1702)春,东鲁张公以济川之才,简授兹土,矢志冰操,留心政教,任事一载,厘奸剔弊,举废敝而振兴之。乃不忍以一邑之芳徽,淹没今古,毅然修志,敦请邑绅白君从事编摩。乾隆八年,县令李榕重修县志,其《营山县志》序有:“呈一旧志,系康熙四十年间邑宰张公所鉴定者……”乾隆戊戌年乾隆四十二年版营山县知县王绂疆营山县志序:邑志,创自康熙癸未(1703)知县张玉璘,增于乾隆癸亥(1743)知县李榕,将四十年于兹矣。同治九年知县翁道均新修营山县志,其序:“考之邑乘,则自张闽漳编辑后,旷今百年嘻……”。此序称张玉璘为张闽漳,即福建漳浦人。

三、张玉璘眷恋故土、热爱新垦,倾情营山,文采飞扬,如画诗文垂于后世

张玉璘眷恋故土,他出身书香门第,爷爷黄道周是一代大儒,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天文学家,同时代的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高度赞誉黄道周“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奶奶蔡玉卿也是著名书法家和文明夫人,他虽没见过爷爷,但奶奶的耳濡目染对他影响很深。虽然奶奶对他易姓北上不一定赞同,但他与福建漳浦故地一直保持密切联系,积极为爷爷黄道周年谱早日问世奔走。

陈梦雷《黄忠烈公年谱序》记述:“岁戊寅,蒙圣恩自辽左召还京师,得交于公孙文伯。文伯出公年谱见示,属余一言。余敬诺不辞。”1698年,陈梦雷结识时在京师的张玉璘,并为《黄忠烈公年谱》作序。清初学者王源《黄忠烈公年谱序》亦记:“公诸孙近始出而应试,绍德文章最古雅,选拔入成均;玉璘需次为县令。玉璘,字文伯,工诗文,磊落多义概。庚辰与予定交都门,出忠烈公年谱使为序”。这里“需次”与前面“候补”同义,等候补缺。

福建东山县黄氏族谱列有其四子及孙辈。“子中公生一子,名士公舍,妣李氏,生四子:长子廷辉,幼名济,太学生,驻郡城,妣李氏,生三子可权、可枢、可柴;次子建辉,幼名治,妣杨氏,生二子长松、长梧;三子迪辉,幼名沛,妣江氏,生二子,柱、樑;四子廼辉,幼名洙,太学生,妣郭氏,生一子。后面还列了可权妣李氏,生子天,又名昊郞;长松生二子”,而黄道周四子黄子平6个儿子则分别称“瑜舍、璋舍、珣舍、瑶舍、琬舍、瓆舍”,“士公舍”或有所意指,或为“玜舍”之讹③。有的称他张闽漳。

张玉璘热爱新垦,山东省钜野县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来钜野屯垦,恩贡监生,一方面要继续他的学业,往返钜野北京,求取功名,一方面又很快融入垦地百姓,《钜野县志》称他们“数十年来主客相安,邑人德之”。为表达他对山东省钜野的情感,他自号鲁宾,山东省钜野籍,山东监生,明示对山东省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营山同僚、士坤也称他东鲁张公。

张玉璘倾情营山,从一走进这里,他就爱上了这片秀美的土地,力谋励精图治。同时期任职营山的训导石奠国称他“东鲁张公”:壬午(1702)春,东鲁张公以济川之才,简授兹土,矢志冰操,留心政教,任事一载,厘奸剔弊,举废敝而振兴之。他文笔优美、字字珠玑,从《翠屏耸秀》《太蓬仙迹》《劝农歌》,到《别池畔竹》《余量移滇南临安将赴新任辞神口占》,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张玉磷《劝农歌》劝尔农,莫惮忙,男力菑畬女课桑,晚上黄云机上雪,暂时辛苦□□□。所作《翠屏耸秀》刻于翠屏山景区成为一景:“翠屏山影接芳尘,一障城南景色新。修竹森森辉锦岫,苔花灼灼散清茵。环城烟火连山树,映日风光照席珍。好景垂堂常对面,看山自不厌官贫”。如此超脱清廉在清初官场也属少见。他作的《太蓬仙迹》文字深邃、功夫老成:“巨镇雄开紫翠重,群峰罗列远朝宗(山脉之祖,指太蓬山)。闲云笼月斜穿洞,卧佛悬崖倒听钟。桃实长留山鬼护,丹成时敕(音chì,皇帝的诏令,这里指发令封赏)老龙封。年余常阻登临兴,何日携筇(音qióng,竹杖)问碧松。④”

他爱乡爱土爱民,文学功底深厚,这从他的《修志告示》《清康熙四十二年版营山县志序》和《补缉学宫碑记》《重建骆市桥碑记》《重建北桥碑记》可见一斑。

张玉璘《修志告示》④:

为补修县志,广咨懿行以成完书,以垂永久事。窃照阐幽出邃,寓激劝之微权;纪盛扬休,实表章之胜事。然必确有成迹而后文献足征,亦必载在简编而后典型可式。故昌黎(韩愈)至韶,首求图籍;紫阳(朱熹)临建,先访志书。迨至陵羽搜奇,香焚芸叶;石林考异,灵滴松花。则知志之有裨于邑,所从来尚矣。况蜀地夙称才薮,舆图绣错,人物缤纷。文章术数,苏颋之对昭然;事业经纶,欧阳之陈悉甚。隐逸等天授,得氏之真诠;仙子首容成,册青城之野壁。至若近代之华阳、仁寿,彬彬乎一代之英;新都、井研,煌煌乎两朝之杰。媵尔营山,川北名胜。山明水秀,层峦与曲水争奇;人杰地灵,春花与秋香并茂。累朝之懿范犹闻,历代之芳徽未坠。慨自劫灰递变,旧典无存,屡奉上宪之征求,亦复徜恍之莫措。本县猥以谫材,承乏兹土,忝司风化,雅重先型,每于断简残编少识前言往行。深惭管底之斑,未窥全豹;间附蠡中之测,仅拾寸鳞。兹欲搜罗往牒,博彩前模;裒辑完书,以成信志。簿书鞅掌(烦劳),案牍劳心,礼请白绅(即举人白不缁),躬亲手辑。

用是敬告绅士,胥及耆民,风开变豹,人握灵蛇。或行符忠义,沉沦于铁马金戈;或节届幽贞,埋没乎青磷白骨。甚至孤茕之懿隐而难知,一介之贞微而莫显。且家藏十乘,雅识千门万户之图;才丽五车,夙负两京三都之作,共荷原谅广辑早移。将来珊网之余珠,竟是昆山之片玉。无金根之伪,无帝虎之讹,相资揣摩,敬光梨枣(书版),使幽潜硕德不致淹没于盛朝,异境奇观亦得昭宣于新谱。祖功宗德同羽仪于千秋,孝子贤孙共邀荣于万世矣。速附开呈,毋遗毋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中国影像方志》第568集四川营山篇,开篇即引用了张玉璘其中赞美营山的佳句“山明水秀,层峦与曲水争奇;人杰地灵,春花与秋香并茂。累朝之懿范犹闻,历代之芳徽未坠”。其优美的文字,成为宣传营山的名片。

张玉璘清康熙四十二年版《营山县志》序④:

从来山川名物,风俗人文,其旋转生灭,必藉史以记之。史记者,文人之笔是也。余尝旷览方舆,而知山水之最奇者,莫逾于蜀。虽时异势殊,岂无代有传人,如扬雄子昂辈出,而膺圣朝之选者乎?辄心焉好之,恨远不及见也。

迨壬午(1702)春,衔命西驰,于夔门舍舟策马,逾峻岭,历巉岩峭壁,不觉大呼马上曰:“是所称蜀道登天者,不其然与!”越数日抵营山界,望鹫岭、青岩诸峰,秀垒蜿蜒,异峰罗列,又复跃然称快曰:“是役也,虽劳深瘁积,得遂当年愿见之志,不既多乎?”

及抵治,诸事整理,庶务厘清。稍暇,进诸生而询志。佥曰:“邑志旧本无存。曾于邑先生王玝印散帙中拾残篇数页,前令毛公欲从而补辑之,时滇中事起,遂不遑及。历来守土者,每每心及而力弗举焉。”余思一物不知,学者引为己耻。兹既叨守此土,一邑之名物象数,嘉言懿行,懵懵无闻,不几负前徽而贻羞后人乎。

矧邑有志,犹国有史也。国无史则一代之勋业弗彰,邑无志则一邑之典型不著。欲识一邑之形势,则山川疆域可志也;欲识一邑之财赋贡税,则田亩土产可志也;至政教关乎官司,科目系乎人才,节烈存乎贞淑。且风俗由于好尚,气运视乎文章,诸灾祥、陵庙、学宫等事,莫不各有其志,以备一邑之典章。余以簿书鞅掌(烦劳忙碌),不获编摩共事,手订参稽,藉白君一手书成,细为披阅,纲目条例,叙事纪物,明而切,详而有体。营之山川名物,风俗人文,旋转生灭者,从此重开生面,余向者愿见之思,至此而永慰矣。其所以资激劝,示典型,真有功于名教之书也,遂援笔而为之序。

——康熙癸未年(1703),署营山县知县张玉璘序。

张玉璘《补缉学宫碑记》④:

余不佞,承乏朗水,于壬午(1702)春抵治。目击颓垣废堞,烟火寥寥,心甚悯之。及履署之次日,谒先师于县治之北,前后浏览。贤关圣域历经前令建造,大备规模。但为时既久,上之瓦渗榱(cuī椽子)霖,下之土淤草芃,且短垣崩颓,马牛失禁。余心不安,诸绅士之心亦不安。先圣先贤得无有怨恫与?咨嗟者久之,遂与绅士约,或以时艰请缓。

余思诸务废弛,自当渐次厘举。但学宫以妥先圣先贤之灵,何可少缓?乃曰:“君子祖议而贻众以议,非法也。忌动者好逸,惜费者鲜济。当此民力维艰之际,尚忍问诸民乎?”遂勉力自任,捐俸输资。诸绅士鼓舞兴作。添柱易榱,陶瓦伐竹,培高覆汙,丹雘(huò)黝垩(泛指多种色彩)。自启圣祠至明伦堂、大成殿,一座左右两庑,以及戟门、棂星门,左右乡贤名宦并道德两坊,周围墙垣,莫不备极修缉。宏敞壮丽,焕然改观。是役也,物材采之山林,现给工价,无官役病民之苦;人夫则雇觅闲旷,无沿乡催索之扰;匠作则日给廪饩,无公役空劳之悲;监督则简任贞良,无偷安侵挪之弊。以是成功速而民不扰,凡一阅月而告成。余心安焉,绅士之心亦安焉。先圣先贤或亦少怨恫与?

每朔望讲课之余,进诸生而训之曰:“士风之坏也,以群而习。劣者妒贤,贤者独善以却妒;失者仇获,获者匿怨以疾仇,君子耻之。故敦本刊华,厚其德也;去佻崇正,笃其行也;观善则摩,闻恶则改,重自修也。”诸生唯唯,咸澡德以谢。昔文翁治蜀,校开讲选 ,所部隽茂子弟,修诗书礼乐之教。维时蜀士有张宽、何武、司马相如、扬雄、王褒之流,皆沐其泽,以节义文章显名天下。记殿石室之盛,播采风华,垂千百世不衰。余固远逊前贤,而景仰前徽,中心是炽。况营邑山川绣错,人文蔚起,国朝科第蝉联不歇。幸从此而入庙思敬,敦本刊华,去佻崇正,摩善屏恶,安见张何司马诸君子文章事业,不于尔多士后先彪炳哉?余惓惓此意,□□□□文翁自待,不容不以张何司马诸君子□□□□,诸生勉乎哉!余是缕述原委□□□□,在事官生例用并录,以垂永久。

张玉璘《重建骆市桥碑记》④:

邑东二十里有骆市桥,相传土人骆姓于此筑堡兴市,因以桥命名云。孜蹟遡由所以来远矣,平梁创宋肇自淳熙之年,圈硐续明继起神宗之代,往来利济,行人无厲揭之艰。上下攸通,过客鲜泳游之懼。建云楼于东岸,听法如来,筑驿馆于西滨,授餐冠盖,上临保顺,瞰剑阁以跻蜀疆,下接渠隣,望夔门而登周道,洵上下之要津往来之通济也。奈兵荒叠至,蜀事难支,戈满锋横,胔骼偃委,民惨兵刃,虐烬劫灰,百里烟销,千山树塞,浮筵腐果,随巨浪以横披,断捆枯枝,架洪波而冲突,滔天之河伯频来,炼石之女娲莫御。攸然一片,长虹溃作千条碎碧,历久时艰,工多力涣。幸我国朝鼎兴,邑临毛令勤善乐输,补残救獘,改圈桥为平桥,易明制如宋制,岸非千里,曾表大夫之名。桥异七星,亦是崔公之惠。然而石薄桥高,水激石溃,行人之济,依然霑足蹇裳,过客临流,仍是停装竚担。每至春霖,偶泛夏雨,时倾从容之子苟倚岸,以留连奔忙之夫,竟投河而淹没。

余奉天子命捧檄西驰,于壬午春援车东至,目击废石填溪,心切救沉拯溺,授事方新,即乘农隙单骑遍阅,感物兴怀,始以民力维艰未忍动众,转思津堠要地,何敢惮劳,况閤邑之风气攸关,一水之奔流堪击嗟嗟,惜民之居,令无才每动薛宣之叹,余虽远愧前贤,得不用鉴往事爰咨绅士,敬告山灵,度水势以定高低,量地形而收风气。高则地气悬虚,断樌随波,必推拒而中阻。低则地灵直接,枯㯪浮浪,且度越以长流。用是捐俸输金,庀材伐石,给现价以易油灰,分工资以雇匠作,未尝动费民财,亦未肯空劳民力,远迩争赴,真若子来鼓舞,急公视同身事,铜鲸砥控,何须更钻镇牛金锁,连钩不劳,再沉石鳖能,傅杜顷之绩,可知病涉无人,即不能邀李冰之功,定卜行师有地虹飞龙伏螭亘蛟绵徵,分半月之辉耶,映斜星之制,计三月而告成,则万年而永固,从此湮波长锁,风气顿收,绥山蓄萃,题杜之司马,时逢朗水毓灵,授书之老人常至,生齿富庶无疪厲之虞,品物咸享实有康阜之庆,当服休之罔斁宜趋事之共镌乃为之铭曰:

虹光映日,龙气潜泓,车马络绎,步履从容,寒暑消长,疏沦流通,风俗日厚,北户日丰,斯桥斯水,地兴天。

张玉璘《重建北桥碑记》④:

营山乱后,山川城郭萧瑟殆甚,惟城北有观名三清者,去城一望,止隔一溪,溪水长流,潆洁可爱。旧有桥,此北观必由之渡也,倾颓俱尽,邑人架木以济行人。里老云:此处为北来要津。每当春夏水溢两岸,灏淼甚为可忧。余闻而思之,见义不为固属无勇,且守土之谓何?而可长听其颓废乎?遂以骆市未尽之工移修此地,复再为捐资伐石庀材,人工匠作俱照民间例,现价雇覔毫不费之。里中一时欢欣鼓舞,一如前之建骆市桥七硐,凡一月而告成。余过谒三清,径窅(yao)地僻,都无市喧,惟是苔衣树色相映,殿亦净敞可坐。余从而增俙(xi)之,植以修竹,杂以花卉,野林山翠,葱菁(jing)苍霭,余政馀闲眺,亦复自胜。父老从而请曰:北来有路,东去无留,秋冬绝褰(qian)裳之冻,春夏少病涉之忧,而今浚惟知有公。余感其言,记而为铭,铭曰:

水流伊何西来东去,夏霖秋潦,延袤奔突,旧砌粉楺。行人裹足新埋云根,弘舒电甃(zhou),截险展平,飞流廻透。赊莫持盈,终月而就,控虚蟾星罗伏兽消长,无忧往来弗逗,敬勒铭桥,万年永寿。

由于家谱失传、祖碑散失,对张玉璘到钜野县屯垦的具体情况以及张玉璘去营山前后的行迹还不能详陈。陈梦雷在《黄忠烈公年谱序》称:“文伯勠力圣朝,随征楚蜀滇黔,輓输边塞”,证明他曾在云南为官,家父张中敬曾多次讲过,我们家本姓黄,有老爷爷任“云南王”,任内突然去世,好多石碑遗弃路途,运到家的石碑也未及立,有的没来得及刻字,现在张家墓地尚有“云南临安府副堂张公神道碑”一尊,幸得张玉璘《余量移滇南临安将赴新任辞神口占》得到实证。但查云南《临安府志》(云南临安府设在建水)却未见记载。本村内老人言告,笔者家祖上有人曾任山东省登州府镇海侯,不确定是哪位先祖,不知是张玉璘还是其后裔,也希望有掌握相关史料的老师补正。

【注释】

①《钜野县志》选举志(康熙四十七年刻本影印本)卷三第15页。

②《营山县志》(明清统编本)第384页。

③张哲民《清康熙年间营山县令张玉璘乃黄道周长孙考》,《闽台文化研究》2021年第3期,第16页。

④《营山县志》(明清统编本)诗赋第355—356页,原序第2—3页、艺文志第287—288、308—309页。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广良(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山东省优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山东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会理事,菏泽市优秀教师,菏泽市优秀共产党员,菏泽市教学能手。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发表教学论文700余篇,著有《政治课教学札记》《巨野县营户史略》等)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