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马边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绍先‖喻学翰
马边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绍先
喻学翰
今日马边(图片来源:马边彝族自治县)
张绍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边彝族自治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在马边主政4年,政绩辉煌。
张绍先,河北省清河县人,1927年生,少年参军,投身革命,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时任第10军30师88团供给处长。1950年2月,中共乐山地委任命张绍先为马边县县长,时年23岁,是当时乐山地区最年轻的县长。1954年,张绍先调离马边后,先后任凉山工委办公室主任,凉山州委常委、秘书长,西藏自治区筹委副秘书长,西藏自治区财贸办副主任,商业厅党组书记,那曲地委书记,乐山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乐山市政协主席。
进军马边 夺取政权
马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国民党军警宪特盘踞、武装垦社林立的巢穴之一。解放马边,夺取政权,经历了艰难曲折和残酷的斗争。
1950年1月,解放军第10军30师90团2营抵达马边,占领县城。2月15日,乐山地委任命的马边县长张绍先率党政干部到达马边。16日,在县城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张绍先县长宣布马边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县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接收川西南游击队马边纵队的印章、文件、档案、人员、枪械;立即动员川西南军区游击队马边纵队16支队李秀华部(约200人)到乐山军分区教导团集训。17日,张绍先到李秀华部召开连以上干部动员会。根据川西南游击队马边纵队与乐山地委商定的意见:穿军装的参加集训,不穿军装的复员回乡。90团2营派一位连长带一个加强排,护送参加集训的同志到了乐山。
根据乐山地委和军分区的决定,为集中兵力剿匪,收缩屏山、马边、峨边3个营的兵力,加强内地剿匪、征粮工作,并集中优势兵力围剿雷、马、屏三县结合部的以陈超为首的成股残匪,张绍先奉地委指示,率党政人员同时撤出马边,转移至犍为县清水溪负责剿匪、征粮工作。
我党政军人员战略转移后,抗建垦社头目吕镇华组织反共救国军,自任第九军军长,刘祖彬任独立师师长,收集匪众4000余人暴乱;在马边城乡实施法西斯专政,短短两个月时间,以各种莫须有罪名杀害革命群众10余人,遭受捆绑吊打、抢劫掠夺、奸淫烧杀、致伤致残群众上千人,马边人民再次陷入了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5月11日,解放军第30师2个营,47师1个营共3个营,从东、西、北三方进军马边,围剿吕镇华、周开富、贺盛华等近4000匪众,匪徒被重创击溃,狼狈逃窜。
6月11日,乐山军分区又组织9个连的优势兵力和优势装备,再次进军马边,经过近两个月在全县城乡轮番进行的大规模围剿后,大股匪徒已被歼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马边县委、县人民政府8月进驻马边,恢复了正常办公。
主政四年 政绩辉煌
作为县委书记兼县长的张绍先,在主政马边的4年时间中,带领县委、县人民政府一班人,创下了进军马边、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建设政权、移风易俗、改造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辉煌政绩,为马边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绍先主政马边的4年中,有十大政绩:
政绩一:解放了马边人民,建立了新政权。
解放军三次进军马边,围剿国民党残匪,消灭叛匪,历时半年,歼敌4000余人,解放了马边人民,摧毁了国民党的旧政权。张绍先作为首任县委书记兼县长于1950年1月进军马边,开展了剿匪、征粮、接管旧政权,建立区乡新政权的工作,全县先后建立了8区1镇52个乡,有序地组织领导革命和建设工作。
政绩二:清匪、反霸,铲除反革命基础。
清剿土匪,清枪清弹,彻底摧毁反动武装,战果辉煌。
1950年8月,马边县人民政府成立剿匪委员会,县长张绍先任主任委员,公安局副局长张树振任副主任委员,并吸收地方上层人士参加,在全县城乡开展了土匪自新,收缴枪支、反动党团登记自首等工作,这对于强化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政权,意义十分重大。在清匪运动中,张绍先坚持“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坚持政治争取与军事打击相结合;对土匪中的一般人员,坚持政治攻心,政策攻心,只要自新登记,一律不予追究。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全县登记自新的“中队长”以上土匪63人,胁从分子1188人;缴获轻重机枪两挺,冲锋枪71支,土炮9门,步枪、手枪1160支,子弹2万多发;逮捕首恶分子160名;先后集训反动党团骨干和伪乡、保长139人;马边参加暴乱的匪伙近4000人,大多数是受胁迫的,自新登记后予以解脱;对吕镇华、肖泰香、刘祖彬、刘书侬、贺盛华、郑荣山等一批罪大恶极的首恶分子,坚决镇压,予以处决。
领导和组织贫雇农起来,开展反霸斗争,自己解放自己。1950年8月至12月,在汉族区、乡、村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县里召开了农代会,举办了农训班,培训了农会骨干1千多名,汉区农会会员发展达2万多人,在农会的组织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霸斗争。12月上旬,先在一、二区(即张坝和下溪区)开始反霸;1951年1月,县人民法庭首先在复兴乡(即劳动乡)召开了2300人参加的斗争大会,当场公判处决了恶霸苟登第;1951年春,全县汉族区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反霸斗争,公审处决了民愤极大的21名恶霸。各乡都召开了上千人参加的反霸斗争大会,其中以二区(下溪区)斗争郑荣山到会人数最多,达3千余人。
政绩三:减租退押,减轻贫农负担,农民逐步摆脱困境。
成立农民协会(1950.11—1951.6),张绍先任县农民协会主任,领导和组织各级农会有序开展减租退押工作。当时的政策是:在土地改革前,主佃关系继续保存;业主是中农或小土地出租的,“减租”属内部问题,租额可由双方协商,农会调解;凡地主、富农、佃富农、祠堂、庙宇、教会、学校出租的土地,减租25%至30%;业主所得不得超过总收获量的35%(即当时简称的“二五”减租,“三五”看齐)。通过减租,全县农民少交租粮122万斤。贫雇农高呼:共产党万岁!是减租救了贫雇农的命,当年胜利渡过了春荒。
接着,深入开展“四查一整”(查封建、查果实、查减退、查觉悟、整顿农会组织)运动。清除阶级异己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树立贫雇农的核心领导地位。与此同时,大张旗鼓贯彻《惩治不法地主暂行条例》,一切权力归农会;坚持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打击不法地主”的路线,在农村形成了强大的革命阵营。由此,深入开展了减租退押工作。在退押(农民租地主的土地所交的押金)斗争中,涌现出了贫雇农骨干6000多人,投入斗争的农会会员达23876人。通过退押斗争,全县贫雇农得到粮食95万斤,地主退赔农民血汗钱72000元。
政绩四:禁烟肃毒,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党军长吕超派其侄吕镇华(川军旅长)率兵众(持枪955支,另机枪40挺)到马边走马坪一带兴办抗建垦社,垦种面积14629亩,种植鸦片7000余亩;此后,伪县长、伪乡长、地主豪绅等陆续建起了农新、三民、乐森、新民、通宁、新华、烟峰、富华等武装割据的垦社,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县境有垦社17个,垦民5278户,16414人,垦种土地58787亩,拥有枪支2399支,武装保卫,种植大烟,仅抗建垦社年产大烟即达15万两。马边成为鸦片的主产地之一。
马边新政权建立后,张绍先深感烟毒危害之重,决心禁烟肃毒。1950年9月,县人民政府恢复办公20天即作出决定:厉行禁烟,取缔垦社,严禁种烟;收缴鸦片;禁吸、禁运、禁贩;登记瘾民,鼓励自戒;若坚持吸毒,强制戒烟。全县城乡开展了大规模禁烟肃毒运动。经过一年的禁烟肃毒斗争,收缴吗啡146两、鸦片43700两,登记瘾民22584人,占汉区成年总人口的46%。1951年底,实现了汉族区无人种烟。1952年,又继续开展禁烟肃毒运动,清查出烟毒犯605名,收缴烟土11264两、烟具1610件,处决烟毒犯1人,判处徒刑的38人,当众焚烧烟土2700余两。禁烟肃毒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与此同时,1953年起,在彝族地区实行禁烟,通过上层,动员群众禁种鸦片,取得了初步成效。
政绩五:积极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运动。
1950年11月25日,中国抗美援朝总会马边支会成立,张绍先任会长。一个“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县城乡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全县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青年达500多人。1951年5月,全县7000多人游行示威,控诉和声讨美帝侵朝侵华的罪行;全县汉区以投票形式表示拥护抗美援朝的34425人。1951年8月,川南赴朝慰问团到马边慰问后,全县掀起了拥军优属和捐献飞机大炮的热潮;同时在全县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群众中清除“亲美、崇美、恐美”思想,树立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观念,广泛发动群众订立《爱国公约》。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清、反、减、退”,生产、救灾、禁烟肃毒等工作。
政绩六:镇压反革命,肃清匪特,巩固新生红色政权。
为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必须坚决镇压反革命,彻底肃清暗藏的国民党特务,彻底摧毁一切反动会道门,铲除反革命复辟的社会基础。张绍先成功地领导了“镇反”“肃反”运动。1950年9月至1951年底,第一批严厉惩办了暴乱匪首、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以及反动会道门头子。全县第一个处决的是“反共救国军”的县长肖泰香,同时释放了一批确有悔改表现的反革命分子。1952年5月至12月底,配合马河以东汉族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先后召开了十次公判大会,又判处了一批反革命犯。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毛主席给全国县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信件指示:待镇反运动基本结束后,由县委书记直接向党中央、毛主席写镇反运动总结报告。张绍先于1952年7月14日亲笔向党中央、毛主席写了镇反工作总结。(信存县档案馆)
与此同时,重点打击了反动会道门的头子。在马边取缔的反动会道门有:黄经坛、大刀会、西华会、归根坛、老子道等。其中黄经坛、大刀会最反动。当时县上组织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斗争,彻底摧毁了“大刀会”的匪巢。在社会上开展镇反的同时,开展了清理机关中层、肃反斗争,查捕2人,除名10人,政审152人。
政绩七:开展了马边河以东汉族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1952年春,中共乐山地委决定,以马边河为界,在东岸纯汉族地区的九乡一镇(即劳动、先进、翻身、建设、新华、新民、和平、民主、生产九乡和民建镇的东岸部分)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这一区域人口为26693人。县委决定不采取疾风骤雨的形式,采取更为“和平”的方式,实现土地制度的改革,达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土地、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目的。同时县委规定,每个乡的斗争面不超过5人。九乡一镇的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得土地40023亩,人均分地1.52亩,贫苦农民分得房屋12200余间,耕畜5000多头,农具55000多件,衣服5800多件,粮食350万斤,胜利果实折合人民币4万多元。马河以东的土地改革是成功的,为后来马河以西的土地改革积累了经验。
政绩八:领导“三反”“五反”运动,整顿干部作风,移风易俗取得巨大成效。
1952年1月,马边县成立了增产节约委员会,张绍先任主任,具体主持“三反”“五反”斗争。1952年春节前后,集中全县干部450多人,在政府大楼动员“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同时在县城和各集镇私营工商户中,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
“三反”运动采取“自我检查,检举揭发,调查核实,结论处理”的方法,运动结果:自我坦白有贪污和占小便宜行为的358人,占职工总数的79.5%,经审查宣布170名有占小便宜行为的人过关,不予追究;宣布贪污人民币在100元以下的,不戴帽子,从轻处理;把贪污分子人数缩小为33人,占职工总数的7.3%,其中贪污100元以上至1000元的23人,1000元以上的10人,经反复核实,最后认定为“老虎”的6人,占职工总数的1.33%,其中受法律惩办3人,占职工总数的0.66%。通过“三反”运动,惩治了贪赃枉法,倡导了廉洁勤政,转变了干部作风。通过“五反”运动,保护了合法经营,惩治了违法活动,整顿了市场秩序,使党的“四面八方”工商政策得以正确贯彻落实。
政绩九: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互相合作、发展生产上来。
张绍先根据党中央开展“互助合作”的指示,决定在劳动乡先锋村试点。1952年春,劳动乡先锋村夏肇智常年互助组正式建立,常年掉工换活,互助互济,等价交换,自愿互利,耕牛、农具、技术,取长补短,不可预料的伤病,互助组统筹解决;一年的实践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全组户户增产增收,在全县树了一面旗帜。1952年底,全县常年互助组发展到12个,1953年发展到670个,入组人数达13420人。1954年春,夏肇智互助组率先发展为“先锋初级农业合作社”,相继又建立了“红旗”“新华”等初级社;年底,全县已有常年互助组916个,22786人,占汉区农业人口的25.5%。实践证明:土地改革后,及时引导农民组织常年互助组,土地等生产资料属农民个人所有,实行劳力、工具有偿互助,适应了农民的觉悟,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维护了农民的自主权,为广大农民衷心拥护,自愿接受。互相合作中,农民爆发出了高涨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仅以粮食为例,195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5130.8万斤,比1949年的2710万斤增长89.2%,比1950年的1946.47万斤,增长1.63倍。
政绩十:重视民族工作,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马边县人民政府恢复正式办公后,张绍先立即筹划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1950年11月1日至13日召开的马边县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建立了马边县民族协商委员会,张绍先任主任,选拔了11名彝族上层和劳动人民中的积极分子为民委委员;与此同时,张绍先特别重视组织彝族上层人士到内地参观,开阔眼界。从1951年起,分批组织了60多名有威望、有影响的彝族上层人士出席了川南区党委在泸州召开的少数民族代表大会,参加了北京“五一”节和“国庆”节的观礼。上层人士乌抛古支到北京参加“五一”观礼回县后,把他受到毛主席和刘伯承、陈毅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参观工厂、学校、部队的感受和国家建设的成就向各阶层人士作了介绍,感谢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关怀,深感祖国的伟大,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为了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以张绍先为书记的马边县委积极筹划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1年10月25日在县城召开的第四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选出25名联合政府委员(其中族委员13人),并选出彝族上层恩礼文冠任副县长。
张绍先在重大问题决策上,特别注意凡涉及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问题,始终坚持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充分协商,民主决策。1952年2月,召开了彝族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188名代表中,上层人士31人,占16.48%。在这次会议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经充分协商,作出了建立一个自治区,一个自治乡试点的决定。会后首先在大桠口乡建立了凉山州第一个自治乡;尔后又建立了三河口彝族自治区、高卓营、袁家溪、宪家普等23个彝族自治乡。在这些区乡政权中,分别选拔彝族开明上层人士担任区、乡长。
培养民族干部,是张绍先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1951—1952两年间,分别在县区两级举办彝族积极分子培训班;选送了一批青年骨干到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凉山、乐山民干校培养,先后达250多人,这批骨干后来成了省、市、县、区、乡党政的骨干和各方面的建设人才。如:俄木干干(四川省林业厅长)、乌尔大摩(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吉拿阿桑(马边县政协主席)等,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优良作风 高尚品德
张绍先作为马边的“开县元勋”,在马边主政4年,不仅政绩卓著,而且品德高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近半个世纪过去,这些好作风仍在马边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广为流传。
其一,勤政为民,吃苦耐劳。张绍先作为县委书记兼县长,可谓“公务繁忙,日理万机”,许多重大问题需要他和他的战友们决策处理。
其二,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为了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在干部选拔使用上,张绍先思想解放,思路开阔,立党为公,不拘一格,知人善任,大胆培养和选拔使用青年知识分子干部,更换马边县、区机关的文盲干部,形成了一支朝气勃勃的“四化”(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干部队伍。
其三,坚持真理,不信迷信。张绍先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亲自给县直机关干部上理论课,坚持主观违背客观就是错误,坚持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是未出生的胎儿,二是已死去的人。
其四,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张绍先在马边主政4年中,党性强,原则性强,组织纪律性强,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既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县委、县政府一班人。
其五,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张绍先在工作中,敢于承担责任,凡是县委工作上的偏差和失误,他敢于承担,勇于改正。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喻学翰
供稿:马边彝族自治县党史地志和文献研究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