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专访新晋茅奖得主杨志军:我愿化作青藏高原的一座雪山

发布时间:2023-11-20 10:58:00 浏览次数: 【字体:

杨志军(左)与四川在线记者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5部获奖作品中,排在首位的是杨志军《雪山大地》。这是杨志军继畅销书《藏獒》后的又一部力作。他将目光投注回青藏高原的旷天大野,深情回望父母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书写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天路。

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上,杨志军走上颁奖舞台,领受文学荣光。

这是杨志军第一次来乌镇,见惯了辽阔的草原和绵延不绝的雪山,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精致”和“细腻”。

杨志军 受访者供图

“虽然现在已经是冬天,但仍然能看到鲜艳的花朵,还有那些建筑,很多花样。由此你可以发现,住在这里的人们内心一定是很柔情很精细的,生活气息非常浓郁。相对来说,我所接触的青藏高原更质朴、豪迈。”杨志军表示,这样的体验非常奇妙,对一个写作者而言,这种地理上的差异会带来思想上的碰撞,“产生出的火花,就是一种文字的感觉。不一样的体验,会丰富自己的内心,本来写的是高原的粗犷,但如果把南方这种精致的格调再加进去,可能会加强对故事和人物的塑造。”

在茅盾先生故乡接受茅盾文学奖的嘉奖,杨志军觉得这是相得益彰和互相成全。“茅盾先生作为一个典范式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人品、思想、才情、创作等方面的格局和境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榜样。茅盾文学奖能回到这里,对茅盾先生故乡的影响力也起到了提升作用。”

杨志军出生在青海,在青海生活了差不多40年。“差不多”的意思是,其中有几年他在陕西当兵。“是草原牧区给了我生命的意义和写作的可能。”杨志军透露,《雪山大地》创作出来,交到出版社后,终审老师看了,直言这是一部“感恩之作”。“我觉得一语中的。我感恩雪山,感恩生活,感恩草原牧民,我的回报就是不断地写出有关青藏高原的作品。”杨志军希望通过近代青藏高原的变迁史,展示几代人越走越高远的历史脉络和越来越进步的生活内容,把实现人的理想和做一个理想的人完美地统一起来。

杨志军的作品《雪山大地》。 受访者供图

杨志军感慨地说,青藏高原是他文学的故乡、精神的原乡。“它不光养育了我的生命,还积淀了我的全部的感情。这种感情的积淀很重要,不管离开还是在那里,内心一直都有一个青藏高原。”

对于广袤的青藏高原,杨志军说自己还挖掘得远远不够。杨志军直言:“像青藏高原那种自然地理,无论你怎么写,都只是写了一块石头、一棵草而已。那么博大的一个地方,根本触及不到它的全面,只能一点一点去挖掘。有的人终其一生在写青藏高原,也只是写了一座冰山而已。”不少作家都在从事高原的书写,杨志军表示,青藏高原是最不容易形成大众化的地方,因为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一样,“同样在一座高山上,但你我的体验并不相同。文学是神奇的,写的是自己独有的生活、独特的感受、独立的认知和表达。”

茅奖被杨志军视为一次“化零”的新起点,接下来他仍将围绕青藏高原来书写,“我喜欢一边审视自己一边走路,因为审视会让自己变得清醒,变得谦虚。说真的,在文学面前,在许许多多前辈和同辈作家、诗人面前,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没有骄傲的资格,更何况是常常不满意自己的我呢?我一贯的做法是,在勇于否定自己、纠正自己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强调自己,所以每每都有从零开始的感觉。”

杨志军执着于将雪山大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讲述父辈们和同辈们的故事时,能有共情者跟他一起歌哭而行,流连忘返。希望自然之爱也是人心之爱,在广袤的故乡厚土上,延续一代比一代更加葳蕤的传承。

专访的最后,记者请杨志军畅想一下,在青藏高原,他最希望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杨志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希望自己是一座雪山,屹立于天地;或者是一匹马,纵横于高原。”

来源: 四川在线
责任编辑: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