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陈寿:秉笔直书 千秋良史

作者:冯方雄 来源:《南充日报》2023年6月9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3-11-12 14:36:00 浏览次数: 【字体:

陈寿:秉笔直书 千秋良史

冯方雄

人物简介:陈寿(公元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南充市)人,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逝。

如果把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比作一部恢弘的史诗电影,那三国时期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片段之一,在短短60年的时间里,风起云涌的硝烟战场、义薄云天的英雄豪情,让人目眩,令人振奋。今天之所以能感知到如此精彩的三国世界,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陈寿。是他,以一己之力钩沉史迹,凭借一部《三国志》书写时代风云,为后人留下了解和研究三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物的信史,开启了三国文化之源头。

千秋笔写千秋史,陈寿学富五车、会通古今,笔著三国、并迁双固、万古流芳。千年后的人们登上万卷楼,在陈寿著书立说之地,抚今追昔,更想从中探寻陈寿不事权贵、秉笔直书的气节与品质。

敏而好学 拒不逢迎

从万卷楼景区大门拾级而上,抬眼望,“万卷楼”金字大匾熠熠生辉,气势恢宏。万卷楼倚山而建、飞檐翘角,廊腰缦回、黛瓦白墙,蔚为壮观。

在翠树掩映下,一尊陈寿青铜坐像庄严肃穆。只见他峨冠博带、长髯飘拂、双目如炬,手中持数叠书简,庄重的神情中似有所思,仿佛在追忆他蜀中求学、入仕的那一段时光。

位于南充西山万卷楼的陈寿雕塑(梁洪源 摄,图片来源:南充日报)

蜀汉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陈寿出生于巴西郡安汉县(今南充市)。彼时,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叱咤三国的名人早已离世。一年后,诸葛亮也病逝于五丈原,三国争霸时代逐渐步入尾声。而恰逢这个年代出生的陈寿,注定将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陈寿少年时就非常好学,《华阳国志·后贤志·陈寿传》记载他“聪警敏识,属文富艳”。蜀汉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左右,陈寿入成都太学拜同郡大学者谯周为师。谯周是当时有名的硕儒,他注重言传身教,对陈寿影响很大。精通历史的谯周在史料搜集、史书撰写、史事评论等方面颇有心得,陈寿受学谯周4年,史学志趣的树立少不了谯周的引导和培育。据说,陈寿在读《史记》时兴起,突然一掌猛拍桌子,身为老师的谯周问他何故,陈寿回答钦佩司马迁的学识和人品,要以他为楷模,写出一部流传千古的史书。如今,在万卷楼景区内,坐落有谯公祠以及陈寿师从谯周雕像,陈寿求学求知的形象在千年后仍历历在目。

陈寿学成后,初入仕途,在蜀汉担任观阁令史。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已经去世,蜀主刘禅大权旁落,太监黄皓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大臣们迫于压力,不得已依附于黄皓,皆屈意附。初登仕途的青年陈寿要想有所作为,投靠黄皓,无疑是一条捷径,但一生“质直”的陈寿,有傲骨无媚骨,在黄皓面前,他刚正不阿、洁身自好、拒不逢迎,虽是区区朝官却“独不为之屈”,始终远离黄皓之流。耿介的陈寿就这样被打入了蜀汉官场的“冷宫”,辗转于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多个闲职,尝尽坎坷滋味。官场的黑暗一度让陈寿心灰意冷,然而也让他内心暗暗发誓:一定要从世路坎坷中走出来,真正有一番作为。

历史的因缘际会总是让人惊叹,一千年后的明代,一位同样名为陈寿的廉吏,他通过吟咏一首《题画》,将自己与史学家陈寿的坎坷心路一并道出:远道西风落叶寒,萧萧孤蹇上长安。关山不似人心险,游子休歌行路难。

十年著史 万世流芳

陈寿在蜀国官场历经宦海沉浮、饱受人情冷暖之时,他的人生迎来了重大变故:公元263年,在邓艾奇兵突袭之下,刘禅率领文武百官开门献玺、投降魏国,蜀汉政权走向覆灭。

殷鉴不远,蜀汉亡国后陈寿留在家乡安汉县,一边埋头苦读,一边苦苦思索亡国之因,为蜀汉写史的念头开始萌发。司马炎建晋后不久,陈寿被荐贤,在西晋政权中任巴西中正、著作郎等官职。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归晋,百年乱世,再趋一统。

“桃园结义、赤壁之战、三分归一统……”在万卷楼展馆四壁,十六幅栩栩如生的壁画,真实地再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逐鹿中原的历史场景。可以想像,1700多年前的陈寿,在洛阳一处窄小的私宅里提笔之时,脑海中浮现的定然是更加生动、更具色彩的前事画卷。

正是在这处私宅之中,陈寿历经十年撰写,以洞穿历史的冷峻眼光和良史之才,著成总共65卷、合计36.7万字的煌煌巨著《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并且在传承汉代史学传统的基础上,首创纪传体断代国别史体例体裁,以新的范式书写了三国时代复杂多变的历史风云画卷,也为陈寿赢得千古美名。

南充万卷楼景区内陈列的《三国志》(李百川 摄,图片来源:南充日报)

刘勰就曾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说:“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而时人称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更非溢美之词。

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可谓良史。而这样的“实录”史德,也贯穿于陈寿撰写《三国志》的始终。陈寿之父是马谡的参军(古代军事职务),曾因马谡失街亭而受连带,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剃光头),但陈寿著史时将个人恩怨置于脑后,真实记述和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生前治蜀的事迹,成为摒弃前嫌的史德最高体现。

“笔墨千斤重,著史好孤独。学司马品格风骨,忠史实忤逆老父。”今年5月,在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上,反映陈寿生平的歌剧《笔墨著三国》惊艳亮相。在该剧中,陈寿与诸葛亮的这段“恩怨情仇”得到了生动刻画。舞台上,陈寿与父亲“隔空相望”,在各自的情景中相互交融,一边是受到屈辱的父亲,一边是后人所需以镜为鉴的真实历史,陈寿虽万般无奈,却毅然选择尊重历史,在书房里伏案疾书。

“《笔墨著三国》正是要突出陈寿效法司马迁正视历史人物,尊重历史事实,秉笔直书的著史精神。”南充歌舞剧院院长李力坦言,每次演到这一段时,现场都有观众为陈寿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甚至落泪。

孺慕先贤 进而思齐

“登万卷楼,阅千载史,掬百世忧。”在万卷楼展馆平台上凭栏而立,清风拂面来,三国风云仿佛近在眼前,云蒸霞蔚、目眩神迷;极目远眺,南充城尽收眼底,嘉陵江涛声好似在耳畔回响,长虹卧波、江山如画。

万卷楼曾是陈寿少年时读书治学的地方(梁洪源 摄,图片来源:南充日报)

在展馆下有一大理石碑,上刻有“万卷楼重建记”,从中可以得知:万卷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有一种说法认为,万卷楼是由当时受髡刑的陈寿父亲回老家后修建,供陈寿读书之所,万卷楼建成时陈寿不过4岁。据西华师范大学李纯蛟教授考证,明代学者曹学佺曾在《蜀中广记》记载“陈寿隐居于此”“有万卷楼在山之麓”。1990年,政府重建万卷楼,并将万卷楼从果山脚下迁到玉屏山上。1993年11月,首届中国四川国际三国文化研讨会在南充万卷楼召开,这次会议将南充万卷楼定为三国文化研讨会永久会址。从此,这里成为三国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三国之源,万古流芳;陈寿业绩,百代彪炳……”在万卷楼下的南充西河旁,一首由全国著名辞赋作家何开四所作的《三国源赋》,洋洋洒洒近2000字,雄浑遒劲、骈散相间、一气呵成,直抒今人对史学大家陈寿的崇敬、仰慕之胸臆。“陈寿路”“陈寿中学”“陈寿文化公园”“陈公桥”……一处处烙印着“陈寿”符号的城市印记,彰显了南充人民对这位史家翘楚的孺慕与怀念。

而对于陈寿所体现的当代价值,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则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流芳千古,传承文化,勇于创新,不拘一格,敢破旧制,其创新创造精神,实为今人应当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一生虽屡历逆境而不事权贵,体现了中华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和风骨。

位于西山风景区内的三国廉政文化长廊,则以微景观的呈现方式,将《三国志》中记载的最具代表性的21个廉洁人物、31条廉政史料,用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展示,寓情于景地向游人传递廉洁清风,成为了陈寿为后世留存的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如今,当再回望那尊陈寿青铜坐像,更觉其目光坚毅、刚直高洁、卓尔不群。伴一轮明月修书,心皎而文可信,挥一支孤笔著史,身正而影不斜。这,也许是在《三国志》之外,陈寿以其志、其行,留给后世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吧。

来源:《南充日报》2023年6月9日第8版

作者:冯方雄

来源: 《南充日报》2023年6月9日第8版
责任编辑:唐志昂
来源: 《南充日报》2023年6月9日第8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