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诗白:治学实干 经世济民‖程少华 昱青
刘诗白:治学实干经世济民
程少华 昱 青
“从他那卷帙浩繁的著作里,可以触摸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发展、繁荣的历史脉络。”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颁奖词,用辞简义赅的话语,勾勒出刘诗白始终勇立时代浪潮的经济学家形象。
无论年轻时立志以捐躯济难、救亡图存为己任,还是年近期颐仍关注经济发展大势,无论作为兴邦济用的经济学家,还是作为杏坛执鞭的教育家……刘诗白都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做人做事做学问,留下一串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与大众、与社会、与时代同声相应的坚实足印。
战火纷飞中博览群书的青葱岁月
刘诗白出生在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的一个教育世家,父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高材生,曾任成都法政专科学校校长,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教育家。母亲毕业于成都女子师范学校,工于诗词歌赋,与格律体新诗先驱沈祖棻是好友。刘诗白在成都度过童年,8岁时随父母迁居上海。“我家的藏书很多,诗歌、小说,什么都有。”谈起童年生活,刘诗白说。
受书香门第浓郁的文化熏陶,刘诗白爱好书法,喜爱文学,擅长古体诗,也写了不少新体诗。刘诗白原名刘诗佰,后来他认为“诗佰”寓采众独成诗风之意,“觉得有点自我吹嘘,就把单人旁去掉了,就叫刘诗白”。
“八一三”抗战前5天,12岁的刘诗白随父母仓皇逃离上海,回到重庆。一路上,他目睹侵略者烧杀抢掠的罪行和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萌生强烈的“救国兴邦”之志。
刘诗白少年时就开始大量研阅进步书刊,饱览高尔基的《母亲》、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巴金、郭沫若、茅盾、夏衍等革命作家的文艺经典,还经常阅读《新华日报》。正是那段时间,他读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这是他“步入经济学殿堂的向导”。
1942年,中学毕业的刘诗白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当时武汉大学因抗战迁到四川乐山,王星拱担任校长,朱光潜是教务长,名流荟萃的武汉大学学术风气甚浓,经济系有陶因、杨端六、彭迪先等一大批进步教授。在这些大师指导下,刘诗白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以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众多西方经济学原著。“我当时因研读《资本论》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经常向彭迪先先生请教,从他那里得到了很多的教益。”刘诗白回忆道。
刘诗白在书房
与时代交响共鸣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1946年,刘诗白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受由武汉大学调任四川大学经济系主任的彭迪先邀请,到四川大学经济系担任助教,正式踏上科学研究之路。
初到四川大学,他一周两次讲授政治经济学、外国经济史等课程,还花很多时间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莫里斯·多布所著的《资本主义发展之研究》。“这本书是我到川大工作以后,在川大图书馆借到的,当时它刚刚出版,可以说是马克思经济发展史的一部最新、学术性最强的佳作。”刘诗白读完这本书,就决定对它进行翻译。译作成书后,他写信给在远在伦敦的作者多布,请他为该书写序。当时正逢战事频繁,出版事宜搁置,译著未能正式出版。
1958年,刘诗白将研究重心由资本主义经济领域转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积极参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等问题的研讨。刘诗白喜爱到基层调研,写了很多调研报告。
1977年,刘诗白被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参与由许涤新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辞典》编写工作。两年的编写让刘诗白受益匪浅,不仅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系统梳理,还结识了国内一批顶尖的经济学家。之后,刘诗白在北京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资本论〉辞典》等大型工具书的编写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理论工作者就必须有前瞻性,拿出创新的理论解决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刘诗白说:“没有理论的创新,我们的任何改革开放新政策都难以出台。”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不断发表文章,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论。
刘诗白一贯主张,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理论研究应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始终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服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刘诗白在1979年就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经济的属性界定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挑战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认知。而后,他提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兼容问题可以解决于实践之中。
刘诗白围绕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公有制具体形式的多层次性的“三性”观点。他认为,作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将与其他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长期并存,搞活国有企业要从国有经济整体着眼,推进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
2012年,西南财经大学和刘诗白奖励基金一起设立刘诗白经济学奖,奖励国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对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获得较好社会反响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刘诗白经济学奖每两年评审一次,分设学术专著奖和学术论文奖,首届学术专著奖每项奖金3万元,学术论文奖每项奖金2万元。目前,刘诗白经济学奖已评选表彰了六届,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研究,推动了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遴选和培养了一批博学多识的学术大师。
刘诗白与首届“刘诗白经济学奖”获奖者合影
“打开校门的首位校长”
刘诗白在西南财经大学工作时间超过半个世纪,却经常说:“我在学校工作几十年,就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1951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彭迪先从四川大学调入成华大学担任校长并受命筹建四川财经学院,刘诗白追随彭迪先先后到成华大学以及随后以成华大学为基础合并西南地区16所院校的财经系科而成立的四川财经学院。
刘诗白常说,“要立足新实际,探讨新理论。”在教学中,他重视与学生讨论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勇于树立创新思维,鼓励年轻学者敢于大胆质疑。
1985年,四川财经学院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同年,刘诗白任校长。1990年退休后,刘诗白仍担任名誉校长。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王裕国称赞刘诗白是“打开校门的首位校长。”
这样的赞誉是言之有据的。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高等院校学科水平较弱,欠缺高等人才,刘诗白聘请一大批经济学家到西南财经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既开拓了师生学术视野,又推动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刘诗白还支持青年教师去国外进修,引进有潜力的青年教师。
那时,刘诗白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从事实践研究,深入江浙、广东等地的工厂、农村进行调查,多次去国外考察和讲学。他爱把“学校”称作“学堂”,每次从外地回来,刘诗白总会问:“学堂,最近如何?”对于在外面见到的新鲜事物,他乐于与师生分享,让大家增长见识。
刘诗白担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期间,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他对股份制改革的支持态度。1986年10月14日,由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的几位教师发起,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挂牌成立。挂牌仪式上,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蒋民宽和刘诗白一起揭下红绸。银行在成都市设有22个营业网点,在海南省设有代表处,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经营原则。
这家银行的诞生时间,比后来认定的中国大陆第一家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早10年。尽管后来这家银行因债务问题被合并,但影响很大。“改革就是要有突破。没有突破怎么叫改革?” 回顾过往,刘诗白说。
刘诗白向卫兴华赠送《刘诗白选集》(胡杨摄)
一生厚植家国情怀
“敢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这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在为《刘诗白选集》所作序言中对刘诗白的评价。
1937年,刘诗白从上海到重庆后,大后方的民族救亡运动高涨。受母亲影响,刘诗白常常在报纸上发表诗歌。他意识到中国人要摆脱受压迫的命运,必须先改变中国贫穷的现状,而学经济是最好的报国方式。可以说,刘诗白选择经济学之路,源于他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
刘诗白在武汉大学经济系就读期间,处处“风声雨声读书声”,大家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结识许多进步人士,还参加由中共南方局领导的进步学生组织——文谈社。
1949年3月,在四川大学执教的刘诗白加入民盟,和一些盟员成立地下组织成都职业青年联谊会。刘诗白为联谊会起草“拥护中国共产党,实行新民主主义,迎接解放军”的宗旨。刘诗白家住在成都市奎星楼街10号,朋友们常在他家聚会,表面上是同学沙龙,大家闲谈,互相切磋学问,实际上来秘密聚会的不少是中共地下党员,如中共川西特委领导马识途、川西地下党员刘世杰。
为实现年少时经世济民的理想,刘诗白的研究紧跟中国国情,始终关心中国经济发展。2017年,刘诗白荣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他将1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西南财经大学,激励青年学者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奋斗。
如今,刘诗白依然住在西南财经大学的校园,喜爱感受学生的蓬勃朝气。刘诗白身体硬朗,每餐以素食为主,吃七分饱。不旅游,不出国,不开会,是他退休后制定并坚持的“三不原则”。他每天固定看四五份报纸,偶尔刷刷微信。关注时事、不懈学习、笔耕不辍,是他的生活方式。
2018年,13卷共17册的《刘诗白选集》出版发行,收录刘诗白从1946年至2018年70多年来公开出版的论著、讲话稿、访谈、会议发言、书法作品,还特别收录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近50篇及2018年完成的近15万字哲学笔记,共500多万字。在编辑出版过程中,90多岁高龄的刘诗白逐字逐句校阅,反复斟酌、校核,力求尽善尽美。
以毕生所学回报国家和人民,是年近百岁的刘诗白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正如他所说:“我从事的工作说不上什么研究,只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粗浅的探索。我虽然年事已高,但仍要发挥育人作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刘诗白使用放大镜阅读书籍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
刘诗白,1925年5月生,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理论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家》杂志主编。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代表作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若干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学原论》《产权新论》《现代财富论》《论体制创新》《主体产权论》等。获“成都全球影响力人物”“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人民教育家卫兴华经济学教育奖”等荣誉。
来源:晚霞杂志
作者:程少华 昱 青(晚霞杂志记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