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胡海涛的地质人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18 16:49:06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胡海涛的地质人生·

1998年6月2日,在北京京西宾馆西院举行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大会上,一位75岁的老人用他那特有的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正在作《长江三峡工程重点库段国土整治与移民迁建的地质环境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移民城镇迁建中产生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及其建议,引来一阵阵掌声,与会的院士们深深为这位老人在地质学方面渊博的知识、缜密的思维、独创的见解所折服。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中国工程学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勘察大师、“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学科带头人之一、博士生导师胡海涛。

胡海涛院士出生于四川荣县刘家湾,193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接办的自流井蜀光中学,成为这所完中以“南开模式”办学的首届高中学生。胡海涛家境清贫,但生性诚朴、友善、敦厚,刻苦自励,经常打一双赤脚,起早贪黑,赶十多里的乡间小路跑到学校读书,中午无钱吃饭,就怀揣一把当年穷苦人常吃的“沙胡豆”充饥。蜀光虽属私立,经费自筹,但校董会的欧阳尔彬、侯策名等人却十分关心贫困学生的入学问题,设有各种名义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胡海涛每个学期就是在这种助学金的帮助下,完成学业的。蜀光高中3年的学习,使胡海涛纯洁的心灵受到全面的“公能”教育,德、智、体、美、群全面、自由发展,其中有两门功课使他终生难忘。一门是地理课,地理教师李观方以其高超的讲授艺术、诲人不倦的师德师风,促使他对原本陌生的地理发生浓厚兴趣,高中毕业后即报考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专业,并为之奋斗终生;另一门是体育课,当年的蜀光具有国内一般中等学校所没有的齐全的体育设施和广阔的运动场地,这使得胡海涛原本就喜欢运动的天性如鱼得水,尽情发挥,高中第三学期就曾获取全校运动会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尤其擅长撑竿跳高,力挫群英,名列前茅,深受体育老师柴森林的赏识,高中毕业临别时特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题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兹勉励,胡海涛更视之为终生的“座右铭”。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本质意义即为不断进取,永不停步。胡海涛带着师长的厚望,跨出蜀光校门,进入中央大学地质系深造,在校时继续获取全国地学一等奖学金,于1946年完成学业,留校任教。全国解放后,先后任北京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矿产勘探局技术员、地质部辽河工程地质队队长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等职。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过后,全国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毛泽东乘兴第一次畅游长江,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豪壮诗章,三峡工程的筹划就开始逐步提上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胡海涛于1957年收拾行囊,出任地质部三峡工程地质队副总工程师,主持三峡坝区、坝段比较选择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他率领二千多名地质队员,在没有先进设备、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的条件下,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三峡工程2个坝区、15个坝段进行了详细勘察研究,提出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否定了石灰岩岩溶发育的南津关坝区,推荐了美人沱花岗岩坝区的三斗坪坝址为设计坝址。这一勘察结果的选择,在20年后的1979年廊坊正式选坝会议上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认同和肯定。如今,这一选址结果的科学性更为大江截流、船闸开挖的成功得到验证。与此同时,胡海涛还对三峡坝区地壳稳定性与水库诱发地震以及新滩滑坡的形成机制等重大地质问题都作出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并在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波整治前期可行性论证中,提出了独特的整治和评价意见,受到国家科委的表彰。

1960年,胡海涛(左二)和队友在三峡三斗坪勘察大坝坝址。

1997 年,胡海涛在三峡库区巴东新城考察二道沟滑坡治理工程。

三峡工程确实是“百尺竿头”的一个最高点,但胡海涛地质生涯的步履并没仅只停留在“高峡出平湖”上,而是就像他的名字大海波涛那样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涌进。从长江三峡到黄河小浪底,从东北的辽河到西南的雅砻江、澜沧江、大渡河…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选址和地质勘察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1964至1965年间,他主持并参与宝鸡峡引渭上塬渠道沿线滑坡研究,提出了渠道沿线滑坡的防治意见。这项成果被李四光教授誉为“运用地质力学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典范。”1974到1976年,胡海涛任地质力学所研究室主任时,主持了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安多)水文地质工程调查,对沿线的冻土、水缘物理地质作用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提出了选线意见和站场供水的水源地,为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规划选线提供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依据。1981到1983年,胡海涛从事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及规划选址。这是广东省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胡海涛任这个项目的课题组组长兼广东“核电办”顾问。这一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我国首次进行核电站选址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开创了先例。1991年在黄河黑山峡工程地质论证中,胡海涛任工程地质咨询专家组组长,分别对区域地壳稳定性、岩体质量评价和边坡稳定性,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论证,并在《黄河黑山峡河段柳树坝工程地质专题研究》著作中,首次在我国提出在历史强震地区选择相对稳定地段“安全岛”和采用当地材料可建高坝的论证。半个多世纪以来,胡海涛在进行大量野外地质考察的同时,结合工程实践坚持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继承和发扬了李四光教授的“安全岛”学术思想,为地质学作出了贡献,并先后培养了硕士生12名,博士生6名,使之成为地质工作中的后继力量。

1991 年,胡海涛(左4)在宁夏考察黄河黑山峡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坝址。

1996年金秋时节,蜀光中学北京校友会一百余名老少校友齐聚北大未名湖畔,年已73岁高龄的胡海涛院士正从三峡工程风尘仆仆考察归来,旋即登上讲台兴高彩烈地向校友们讲述自己的考察见闻和心得,但总不忘儿时就读母校时光,不忘喻传鉴校长和众多师长,特别是影响自己一生职业选择的地理教师李观方,为自己制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生价值取向的体育教师柴森林。其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它可以让你取得事业的卓越和辉煌,获得党和国家给你的荣誉和褒奖,赢得同志们对你的尊敬和爱戴,但也会使你悄然失去不少东西。他的幼子胡乐平的《回忆父亲二三事》,深情地追忆道:“他与我母亲可谓青梅竹马,一起上高中、大学,从自贡到南京再到北京,可由于地质工作常年在野外的特点,多年来很少在家,自然难以对母亲和子女照顾,母亲住医院动手术,他也不能在身旁守候,哥哥去北大荒上山下乡18年,每年回家探亲一次,他也常常错过这个时机,难以和儿子碰面;他常年出差开销没积攒下一点钱,我结婚时,家中无钱又无房,只得‘倒插门’——到女方家落户。他对他唯一的女儿自小就特别疼爱,但由于他一心扑在地质事业上,不仅见面时间少,没能尽情享受寻常百姓家的天伦之乐,直到他辞世时也没能给我姐留下点物质上的遗产。他老人家虽然生前在家中失去了很多东西,但他从来没有失去我们一家人对他的爱和因他而产生的自豪感。”尤其令人钦敬的是他在住房分配上所表现出的那种坦然和度量。胡乐平写道:“单位当时分房,他正出差在外地,给他的是无厅的仅40平方米实用面积的一层‘巴角房’。他回来后毫无怨言。那时常有同事与研究生来家中探望和请教,他那间14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既是卧室又兼食堂,更成为接待客人的客厅,毫无局促之感,反而乐在其中。”

胡海涛晚年先后担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质矿产部道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名誉院长,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主要承担咨询顾问工作,依然精神矍烁,壮心不已,并钟情诗词,爱恋丹青。他创作的写意画,还参加过部级展览!

1998年10月31日凌晨,胡海涛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原载《蜀光中学建校八十周年暨张伯苓接办蜀光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原标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胡海涛地质人生的座右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