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自贡农业专家何昌永的四次援非之行‖周晓娟
自贡农业专家何昌永
的四次援非之行
周晓娟
何昌永,1969年7月出生于四川自贡,1987年从自贡市蜀光中学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91年7月毕业后返回家乡自贡工作,正式成为沿滩区农业农村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何昌永参加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
2004年开始,何昌永踏上了援非之路,先后4次被国家派遣到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致力于农业技术援助工作。在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无私奉献了长达8年的宝贵时光,期间多次荣获受援国的表彰与赞誉。今年9月,何昌永以农业援非专家的身份,荣耀亮相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
第一次非洲之行
尼日利亚的艰辛与荣耀
(2004—2006年)
2004年3月,命运的契机让何昌永有幸成为“中国-尼日利亚南南合作”项目首期四川专家团队的一员。在这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上,他不仅是水土保持技术的践行者,更担纲起驻尼日利亚某州技术援助组组长的重任。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尼北部的GOMBE州工作,这里年均温度高达30℃以上,贫困落后,缺电少水,疟疾和伤寒肆虐,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一年多时间,他就因多次感染疟疾和伤寒导致体重锐减了20多公斤。面对重重困难,何昌永没有退缩,没有气馁,通过深入调研与咨询,终于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
针对KALATONGU和BILI两个地方政府丘区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他成功向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尼办事处申请了“坡耕地改良及利用示范”微型项目,并在两个区域分别建立了示范点。他亲自驻点实施坡改梯、沤肥沟施和玉米种植配套示范,使得原本几乎栽种无收的坡耕地,经改良后种植玉米的单产达到了每亩300公斤,取得让尼方伙伴惊讶不已、让受益农户欢欣鼓舞的示范效果。尼东北片区粮食安全项目部主任特意查看了项目现场,对项目成效给予了高度认可。
何昌永现场示范
此外,何昌永还心系当地百姓的生活。当看到许多人家“三块石头架口锅”的艰苦生活状况,他特意让家人从国内快递了“节柴灶”技术资料,并联系示范户修建和使用“节柴灶”。这一举措深受当地人欢迎,他也因此被邀请到当地酋长家做客。在尼日利亚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他连续被项目总部考核为“优秀”。
何昌永“节柴灶”使用示范
第二次非洲之行
埃塞俄比亚的教育与传承
(2009—2010年)
2009年11月,经过严格选拔,何昌永再次踏上援非之旅,成为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团队的一员,并在ALAGE农学院植物系担任教职。为了此次职教任务,他精心编写了教材。然而,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口音差距,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效果并不好。对此,何昌永及时征求埃方师生意见,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重新制定了“以实习课为主为先、理论课为辅为后”的教学方案。这一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大幅提升。
在授课之余,何昌永了解到埃方教师和学生普遍对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制作农家肥感兴趣但不会操作的情况。于是,他主动带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践操作,手把手教学生搜集肥源、制作堆肥和沤肥,再回到课堂进行理论深化。学生们最初因劳累而有所抵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接受了这种教学方式,并对何老师的教学充满了兴趣与赞赏。
何昌永有机肥实践教学
因何昌永教学方式颇受欢迎,学院方又请求他担任“植物营养诊断”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来自埃塞俄比亚各地农业部门的100多名技术人员进行授课。课后,很多学生都通过写“小纸条”等方式向他表达了认可和感激之情。一个学年下来,埃塞俄比亚对何昌永在内的ALAGE学院5位中国教师工作考核都是“优”,学院院长更是称赞中方教师是最好的教师队伍。
何昌永开展成人技术培训
学生们写给何昌永的小纸条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农业部及农业发展部颁发给何昌永的证书
第三次非洲之行
厄立特里亚的耕耘与收获
(2012—2013年)
2012年3月,何昌永作为油料作物专家,参加了“援厄立特里亚第二期高级农业专家组”技术援助工作。这个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国家,工作生活条件同样艰苦,但他没有因困难而退缩、更没有因为条件找借口,而是在调查研究、合作协商的基础上,努力寻求工作突破。
在厄方农业部提供的一块70多亩的荒地上,何昌永与同事们一起,克服了农机知识的匮乏,成功组装了一台拖拉机,并完成了示范地的开垦和整理。他们在这片示范地上种植了来自中国的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特别是何昌永负责的中国杂交油菜示范地,与厄方当地的油菜种植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极好的示范效应,赢得了厄方同事的信服和尊重。
何昌永开垦示范地
此外,何昌永还发挥了自己的语言优势,帮助不会英语的食用菌专家陈克华老师完成了所有文字和现场翻译工作,以及厄方农业部制作的菌草蘑菇栽培技术影片英语解说。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厄方本土产出了第一批蘑菇,中国农业专家组的工作得到了厄方的高度认可,何昌永更是受到了厄方总统伊萨亚斯的亲切接见。
何昌永(后排左三)受到厄方总统伊萨亚斯(后排右二)亲切接见
第四次非洲之行
莫桑比克的坚守与突破
(2018—2021年)
2018年12月27日,何昌永又一次踏上非洲大地。这一次他作为农作物专家兼专家组组长,带领一支涉及5大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来到了莫桑比克,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莫桑比克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技术援助任务。
何昌永(中)与援莫桑比克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同事合影
然而,这次的任务并不顺利。由于莫方的原因,专家组迟迟无法对接工作,遭到了冷遇。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面对这样的困境,何昌永没有气馁,而是确立了“以工作争取主动、以真诚赢得理解”的思路,带领全组专家不等不靠,主动联系莫桑比克农科院在首都的有关站点,展开了相关咨询服务、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等工作。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得到了莫方的理解和认可,专家组被集中安排在首都地区的莫桑比克农科院动物科学中心和UMBELUZI试验站工作。在这里,何昌永坚持“尊重、互信、合作、共享”的态度,与莫方工作伙伴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展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助力莫方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农产品检测和菌草栽培利用等领域,填补了莫方的技术空白,并在实验室兽医等领域提升莫方技术能力,奋力打开了工作局面,凸显了工作亮点。
在农作物等领域,他带领全组专家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19—2020年度水稻品种及栽培示范方面,他们创造了每公顷11.07吨的高产纪录,同时当地常规品种的产量也达到了每公顷10.6吨,是莫桑比克全国平均产量水平的6倍。这一成果不仅带动了多年未有水稻种植的莫方试验站发展水稻面积近100亩,更让莫桑比克农科院专门在水稻示范田开展了“土地节”活动,以宣传和表扬中国专家的工作成效。
水稻栽培示范
媒体关于何昌永实施的水稻品种创造了高产记录的报道
莫桑比克农业部给何昌永颁发的突出工作成就证书
此外,在非洲期间,何昌永还利用一切机会表达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谊,讲好中国故事,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在莫桑比克遭受飓风灾害后,他带领专家组利用有限的条件主动捐赠了消毒药品和器械。在周边莫桑比克百姓家中遭遇变故时,他也主动捐钱捐物,赢得了莫方诸多政府部门的赞赏和感激。
何昌永带领专家组向莫桑比克飓风灾区捐赠器械药品
四段旅程
铸就跨越国界的深情厚谊
在广袤无垠的非洲大地上,何昌永用8年的光阴,书写了一段跨越国界的深情厚谊。他与非洲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抵御自然的挑战,分享丰收的喜悦。他的每一次援非之旅,都充满了汗水与泪水,但每一刻都闪耀着奉献的光芒。
在这段旅程中,他遗憾地错过了与母亲最后的目光交汇,也未能亲手抚平妻子病榻上的忧愁。但这份深沉的遗憾,却如同磐石般坚定了他心中的信念——以大局为重,不负祖国重托。他深知,自己不仅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更是肩负着中国农业援外使命的使者,他的每一步都踏在了“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坚实步伐上,每一步都绘就了“一带一路”宏伟蓝图的绚丽色彩。
何昌永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力量”的深刻内涵,他以中国农业援外人的身份为荣,不畏艰难,不惧挑战,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非洲这片希望的田野。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非友谊的史册上,成为中非人民共同记忆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晓娟
供稿: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