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逵:以瑰玮博达之文入奉大对的南宋资中籍状元
以瑰玮博达之文入奉大对的
· 南宋资中籍状元——赵逵 ·
曾 勇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冬十月,资中籍状元赵逵不幸英年早逝,享年仅四十有一。
三年后(1160),赵逵之子赵谟从四川给赵逵昔日的同僚,时任同知枢密院事的周麟之去信,恳请其为即将下葬的赵逵题写墓志铭,“先君仕于朝,同出处者公也。先君不幸死,公哭之哀,恤之厚。今葬有日矣,铭先君以诏诸幽,公为宜”。
周麟之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与赵逵在朝廷相处甚密、相交甚好,对此欣然答应,“噫,予尚忍铭公哉!予与公自东观,历左右史,掌外制,皆同日并命,为僚久且密,知公实深。虽不忍铭,铭不可已”。
赵逵,字庄叔,别号栖云,“其先秦人”,八世祖赵处荣任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举家迁往四川,在资州定居。曾祖父赵可“以季子赠官至大中大夫”。祖父赵宗亮。父亲赵衍,赠官正九品右承事郎。赵衍娶妻马氏、何氏,都被封为“太孺人”。《四川通志》《蜀中广记》记载,赵逵8岁时随父亲赵衍从资州内江县迁徙到资州盘石县(治所在现今资中县重龙镇)北街居住。
《炳灵记》记载了少年赵逵吹笛驱逐瘟鬼的传说。每当夏天月夜乘凉之际,小赵逵经常绕着北街吹奏笛曲,为大家带来戏乐。有一年,盘石县一带瘟疫盛行。民间传说,当上天决定降瘟时,会出现五位瘟疫使者或疫鬼,奉命行使散瘟职责。他们将瘟疫散在何地,那一带就会出现瘟疫。一天,赵逵照常吹着笛经过北街的茶馆。有一位老妇对赵逵说,最近有5位客人常到店里来喝茶,一见他吹笛走过,就赶紧各自回避。此后不久,当地的瘟疫就消失了。人们猜测,那5个人可能就是瘟疫使者。
赵逵幼时领悟力强,读书一目十行,速度很快。《蜀中广记》记载他“聪明质朴,好读书”。《明一统志》记载他“读书数行俱下”。《四川通志》记载他“性聪明,身矮而麻,尚质朴,好读书”。《大清一统志》记载,“凤凰山,在州北二里。下有石洞,为宋状元赵逵读书处”。赵逵居住过的北街,后来叫作状元街,直到现在仍是这个名字。赵逵青年时在北街居住和学习过的地方,得名栖云楼。资中状元街文庙旁的洗墨池,据说是赵逵洗笔涤墨的地方。
赵逵好读书,尤其喜欢搜集古书,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宋史》《明一统志》记载他“尤好聚古书,考历代治乱之迹”。他还与当时的名卿钜公相处友好、亲近,常常一起谈论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遇到问题喜欢“根穷底究”。“甫冠,娴于文章,所至求见者如市。性廉静,不以世事介意”。
南宋洪迈在文言志怪集《夷坚志》的《蜀州红梅仙》一文中,提到南宋资中籍文化名家李石与同乡好友赵逵等人科举备考的事,“其友赵庄叔逵辈两三人,同结科举课”。绍兴二十年(1150),赵逵参加在四川举行的省试,“类省奏名”,一试中举。
南宋孝宗时期的吏部尚书陈良祐在《杨文安公椿墓志铭》中记载,赵逵考中举人,得益于与时任夔州路提点刑狱杨椿顶住宰相秦桧的压力,剔除陈规陋习公正选材。杨椿“主四川类试,为文以谕进士,悉除去常所用禁令,内外肃然。揭榜得名士赵逵、张震”。据说,这年四川类省试的策问题目是“当今君臣同德之懿”。张震在答卷时大肆吹捧秦桧与高宗如何同心同德,被录取为第一名。秦桧闻知此事非常高兴,打算在来年殿试时把张震定为状元。
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逵赴京师参加辛未科殿试。闰四月,殿试结束,在考官评定合格的400多位进士中,宋高宗感到比较满意的并不是秦桧相中的张震,而是赵逵,于是将赵逵从考官拟定的第五名提拔为第一名。赵逵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对君臣、父子之情进行了深刻论述,深得圣心。《蜀中广记》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对策当帝意,擢第一”;“绍兴辛未,对策第一”。《方舆胜览》记载,“皇朝赵逵,盘石人,廷对第一”。《大清一统志》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对防擢第一”。
周麟之指出了四川人赵逵从江南才子的围追堵截中脱颖而出、高中状元的不容易,“自中兴三十余年间,廷策天下士,其卓然号为一时魁杰者,往往皆出东南”。他对赵逵的《御试策》给予高度评价,“蜀人赵公始以瑰玮博达之文入奉大对,首论臣子事君父忠孝之大节,言约意确,洞见胸臆。天子奇之,亲擢为第一”。
赵逵这篇令“天子奇之”的《御试策》,又是怎样对君臣、父子之间的忠孝大节进行深刻论述的呢?宋高宗的殿试策论题目指出,自己“承中兴之运,任拨乱之责”,希望有中兴之臣辅佐其实现中兴之治,但现实是“顾狃于见闻,小惠相先,了官事为痴,履忠信为拙,以括囊为至计,以首鼠为圆机,如此,则国家何望焉”!他希望“读先圣之书,通当世之务”的仕子们,“何洒濯可以革旧俗,何陶冶可以成美化,明著于篇,副朕虚伫,以观子大夫入官之志”。
赵逵的《御试策》在前后部分,表达了自己的忠君思想。“臣闻君臣父子之际,天下真情之所在也”。“文有加乎其实,言有违乎其心,是之谓欺,臣不敢以用于君,子不敢以用于父”。“虽圣主在上,群臣辅佐,不敢谓安静之福如今日也。陛下天机洞照,圣略如神,虽万无此理,然不言则无以尽臣之忠。臣不胜拳拳”。
《御试策》中间段落,赵逵将策论题目分为六个部分,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今陛下既已尊任其人矣,宜明谕天下以好恶所在,而又有以振砺之,使其知为曲学之计,不若为国家之计,则凡陛下之所以策臣者,非所患也”。“今陛下既知其小人矣,确然不惑,无使得于庙堂之正议,臣将见其术穷矣”。“臣愿尊其所闻,每进一人,惟其痴,惟其拙;退一人,惟其至计,惟其圆机。则天下之士,庶乎稍知向方矣”。
赵逵中状元后,中书舍人葛立方为朝廷向赵逵写了贺文,《答赵逵状元启》,“伏审廷对无双,日扫三千之牍;胪传第一,天开九万之程。嘉动严宸,声腾薄海。恭惟某官学穷圣域,文掞天庭。蜀郡才豪,不数司马、王褒之辈;唐朝魁选,未甘李程、卢肇之先。惟平时抱素蕴之有余,故一旦当盛名而无歉”。
赵逵向宋高宗上《谢状元及第表》,表达感激之情和尽忠之志,“伏念臣才质迂下,学问空虚。骤起草莱,不识朝廷之忌讳;轻献狂瞽,盖本忠义之激昂。”“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文武天纵,辉光日新。方恢中兴之功,不求匹夫之备。谓臣言语之至拙,察臣志趣之非邪”。“臣敢不洗濯素志,益励前修?恩重丘山,敢自荣而侥幸;身轻丝发,宁有惮于糜捐!”
赵逵的文采和才能得到了宋高宗的赞许,但秦桧作威作福惯了,这次没能按他的意志行事,他很不高兴,“逵对独当帝意,桧不悦”。于是把一腔怒气发泄到主考官和赵逵头上,立即罢免了主掌贡举考试的端明殿学士王日严,仅给赵逵授官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四川通志》记载,“为秦桧所忌,授佥事剑南川东”。《大清一统志》记载,“秦桧不悦,即罢知举王日严,授逵佥书剑南东川”。
左承事郎仅为正九品官,签书剑南东川即是剑南东川节度使的副官,作为僚属,辅佐处理政事。中书舍人葛立方替皇帝写《赵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制》,对赵逵赴任提出了殷切希望,“朕遵二岁大比之制,集多士于廷,操觚濡毫,竞奋英藻,有居首选,锡命惟优。尔来自遐方,入承大对,议论文采,卓尔不群,丙夜以观,当冠诸彦。肆授京秩,宾介于梓潼,以便尔父母之邦。恩则隆矣,宜厚自涵养,务植德立行,则朕宁久遗尔于诸侯哉”!
绍兴二十二年(1152) 十二月,赵逵“赴官潼川(今四川省三台县,曾为潼川府府治),道东川(剑南东川的简称,是唐朝对梓、遂、绵、普、陵、泸、荣、剑、龙、昌、渝十二州的称呼)”,东卿大夫嘉州通守(职位略低于太守,佐理郡务)王骏(字德称)前来相见。应王骏之请,赵逵作《一经轩记》。赵逵在《一经轩记》中对王骏的忠孝君子之风进行了赞誉,“则开轩而名曰经,是不可一日不闻此声者。夫不以一旦得志为可以自满,而请终身诵之,忠也;不以己能得之而忘其先,孝也。王侯之忠孝备矣,君子尚之”。
赵逵潼川任职,主要作为司法之官,从事案件刑狱办理,办公地点在司理厅,“簿书、狱讼能以身亲之”。他在《潼川司理厅书斋记》写道,“潼川,大镇也,土广人众,则事丛而狱烦”。“敏则急,善则无断,几何不为利之所卖!是故居此官者,皆有负向隅哭泣之人之羞,而何居室之敢安,清虚浊塞之暇择哉”!他与时俱进,善于学习,“今吾治金谷而学会计,理刑狱而读法律,转而之他,旧物放弃,何者为措足之地”?他虚心向前任狱官广安张君学习,立志做一名公正刑法的清官,“予既嘉君能使民不冤,内无所愧以为此居,又嘉君之朝夕于是,治心养性,庶几求所谓立者,故为之记,且使来者之不苟也”。
当时,成都知府、四川制置使符行中,总领四川宣抚司钱粮财赋,“暴横无敢抗者”。符行中有一个儿子将参加乡试,以为赵逵会作为考官,于是暗中把文章托付给赵逵,赵逵连封口都没有拆开,就扔到了案桌下面。考试结束,符行中的儿子没有考中。符行中非常愤怒,于是找借口采集、收罗赵逵的罪责,但最终也没有玷污赵逵的人品。
赵逵在潼川任职,宋高宗有一次询问秦桧赵逵在何处,秦桧如实告知。过了一段时间,宋高宗又问起赵逵的情况,秦桧才不得不将赵逵从潼川召回朝廷,拜官校书郎。校书郎为秘书省从八品职事官,掌编辑校定经籍图书。校书郎品阶虽低,但任职要求高,一般都是及第进士中的佼佼者或制举登科的“非常之才”,社会地位和认可度都很高,“非贡举高第,或书判超绝,或志行清洁的不轻授”。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十月,赵逵独自一人启程赴京师临安任职。他途经合阳州准备买舟“顺流千里,历三巴,抵固陵,尽蜀封疆所至”,恰逢合阳州知州冯撙“剔除蠹荒,政化大洽”,重修被大水冲毁的监乐堂。赵逵于是作《州知监乐堂记》,对冯撙的德政给予高度肯定,“冯侯之佳声,又与荆楚之舟日沿而下。非侯有德于是邦,而其人颂侯之不已也,则二水橹声,皆足以写人之愧心,而堂何以居”?赵逵赴京师途中还遇到了讨好秦桧的征税官,他们搜遍了赵逵的行李,发现全是书籍,仅有很少的一些钱币。
赵逵任职校书郎后,“未尝辄以私一至时相府”,没有私下悄悄提着礼物去拜见秦桧,秦桧因此对他更加忌恨。有一次,赵逵写了一首《赓御制芝草诗》献给宋高宗,其中有“皇心未敢宴安图”句,意在歌颂高宗居安思危。在当时金兵劲逼,外患严重,内忧剧烈的形势下,赵逵的这句诗切合时政。但秦桧一直在大唱和议,挖空心思粉饰太平,觉得赵逵的这句诗很刺耳,怒气冲冲地说,“逵犹以为未太平耶”,赵逵还以为天下没有太平吗?
不久,秦桧对赵逵说,你的官职薪俸很少,能够将全家接到京城居住吗?赵逵表示父母亲年纪已大,不适合长途跋涉。秦桧又慢吞吞地表示送一百两黄金帮助他。赵逵仍然拒绝:“时相欲出白金助公以家来,公不答”。
秦桧随后又派遣亲信再三重复自己的意思,用委婉的语言暗示赵逵去相府谢恩。赵逵对此置之不理,秦桧更加愤怒,准备将赵逵排挤出宫。大家都为赵逵的安危担忧,但秦桧未及行动,就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二十二日一命呜呼。
宋高宗吊唁秦桧回来后,“亲揽庶事,屏奸擢良,风俗一变”,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著作佐郎为秘书省正八品职事官,掌修日历及祭祀祝辞。礼部员外郎则是正七品官职,为礼部之佐贰官,参领本部事务。
有一天,宋高宗来到景灵官,见秘书省起居只有赵逵一人。宋高宗召赵逵上殿说,不知你是否知道,从始至终你都是我亲自提拔的。你考中进士后,被大臣等人阻拦,我很久都没有见到你。“秦桧日荐士,曾无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秦桧每天推荐的士人中,我从未听到他有一个言辞提到你,由此我推断你不附庸权贵、阿谀奉承,你才真正是天子的得意门生啊!
不久,宋高宗下旨“两王方学诗,冀有以切磋”,让赵逵兼任普安郡王、恩平郡王府的教授。有一次,赵逵在普安府谈到戾太子刘据的事变时,普安郡王说,戾太子在那个时候,应该杀死江充归顺汉武帝,你认为如何?赵逵知道普安郡王意有所指,于是回答说,这不是臣子所能做的。
宋高宗对赵逵有知遇之恩,“朕所以用卿,卿既知之。朝有阙政,无钜细直助朕也”。宋高宗甚至谕旨廷臣“赵逵纯正可用”。赵逵因此上奏疏说,朝廷进言之路已经很久没有畅通了,希望陛下广开言路,奖励那些直言纳谏的人,不论地位尊卑,不久就能够养成畅所欲言的开明风气。“上嘉纳”,宋高宗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绍兴二十六年(1156),赵逵由著作佐郎升为从七品秘书省著作郎。八月,又官拜起居郎。著作郎掌修日历,并撰祭祀祝辞。起居郎为从六品职事官,掌记录皇帝言行,修起居注。赵逵入内谢恩,宋高宗说,秦桧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不附者惟卿一人”。赵逵回答说,我没有能够效仿古人与权奸之臣抗争,仅仅是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而已,然而所有事奉宰相的各种礼节我也是不敢有所欠缺。又说,我受陛下恩宠得到官位和俸禄,奔走于权门之间,我不仅是不敢,而且是不忍心违背陛下的美意。
绍兴二十七年(1157)春正月,赵逵任同知贡举之职,协助主持礼部进士考试,所有考生的考卷均交其审阅评定。赵逵积极革除历年考试中的作弊现象,让王十朋(状元)、阎安中(榜眼)等一批才识过人的学者脱颖而出。
之前,赵逵也一直在举行殿试的贡院主持工作。蒋璨拜官户部侍郎,给事中辛次膺以蒋璨勾结权贵希求提升为由,将他退回。宋高宗得知此事后大怒,罢免了辛次膺的官职,将他交付赵逵处置。赵逵认为不能这样处理,蒋璨因此出任苏州知府,辛次膺仍得以依序上殿面奏。
绍兴二十七年(1157)赵逵兼任正四品给事中一职,处理门下省日常公务,“审读内外出纳文书,驳正政令、授官之失当者,日录奏章以进,纠治其违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夏六月,任职给事中不久,赵逵又任正四品中书舍人,负责起草制、诰、诏、令、敕书等文书。周麟之在《赵逵除中书舍人制》写道,“岂惟励遂良之志,职在守官;咸谓有仲舒之文,雅宜为诰”。
考中进士以后第六年就担任京官加知制诰官衔,这是宋朝南渡以来从未有过的先例。宋高宗为此曾说,赵逵正直淳朴,可以委以重任,从四川来的士人中我还从未见过有超过他的。我所以两年中几次给他加官,主要是为了回报他不趋炎附势、依附权贵啊。
宋高宗提到的从四川来的士人,很多都是赵逵向朝廷推荐的。之前推荐了四川名士杜莘老(眉州青神人)、唐文若(眉州丹棱人)、孙道夫(眉州丹棱人),之后又奉高宗诏令推荐了冯方、刘仪凤(四川普州人)、李石(四川资州人)、郯次云等人。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到,“起居郎赵逵奉诏举左迪功郎李石,学识高明、志节高果”。《绘事备考》记载,“李石字知几,资州人,少负才名,既登第,左史赵逵荐为太学博士”。
为此,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人将这件事向宋高宗告了状。宋高宗却说,蜀人道路遥远,他们当中许多才华横溢、有经世治国之志的学者,如果没有人推荐,我们就没有办法发现他们。过去那些蜀中有才识的人大多与世隔绝,朝廷几乎一个也不能得到,那是非常可惜的。自从秦桧独揽大权、把持朝政后,蜀中学士受到了极大压制,所以宋高宗这样说。
赵逵深得宋高宗信任,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之际,却突然身患重疾。周麟之听说赵逵重病,前往看望,赵逵喟然曰:“疾其不瘳乎!昨梦驱车若将入馆者,或曰此给舍养病坊也。汝当为秘书监”。
过了不久,赵逵的病更重了,于是以疾病缠身为由“力上章请外”,请求任朝外官职,但宋高宗没有许可。周麟之代宋高宗写有《中书舍人赵逵转一官致仕制》,“深知其人,擢在禁近。遽以疾去,宁不怃然!”“方将大放厥辞,远追灏噩之作,而迫于危疾,终莫可留。进陟文阶,仍班从橐。以此谢事,庶其或瘳”。
又过了几天,周麟之因事进对,宋高宗向他详细询问赵逵的症状,讨论使用了什么方剂,并且说,“庸医恶知此”。宋高宗让自己的御医王继先为赵逵治病,可惜赵逵病情太重,已无法救治。绍兴二十七年(1157)冬十月,41岁的赵逵病逝。
赵逵曾自言,“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司马光不近非分女色,不拿不义之财,我虽然不能与他相提并论,还是非常仰慕他。《宋史》对他的评语是:“赵逵纯正善文,皆一时之良,为桧所忌而不挠者”。周麟之为其铭曰,“蜀有伟人,今之卿云。既圭璧其身,亦黼黻其文。内抱道以全其真,而方荣亲,而方得君。胡奄焉以沦,诗之幽石尚不泯”。
宋高宗因赵逵的早逝而流泪叹息,感到深深的遗憾,“上本以大用期公,而公亦厚自涵养,欲有所建明,不幸死矣”。宋高宗“出内府银绢各三百赙之”,并为赵逵的儿子和女婿赠官,“赠左朝请郎,官其子婿各一人”。同时,给临安至四川沿路管理漕运的官员下旨,“护其丧归蜀以葬”。归蜀之途距离遥远,行道艰难,“母老子弱,旅榇数千里,浮长江上三峡,间关险阻,几再岁始得至乡邑,道路闻者识与不识皆哀之”。
绍兴三十年(1160)某月日,赵逵“葬于普州安岳县永康乡东北山之原”。赵逵先是娶汝氏,“未归而卒,赠孺人”。后来又娶支氏,封孺人。李石在《支兴道墓志铭》写道,“余登第,兴道侄婿赵逵以状元归乡,支门烂然自荣”。赵逵生有一子四女。长子赵谟,为从八品承务郎,监潭州南岳庙。长女嫁给了九品右迪功郎,监成都府商税务的支焘。其余两个女儿,当时还年幼。
当秦桧飞扬跋扈、权倾一世时,敢于反抗、抵触秦桧的虽然不仅仅只有赵逵一人,但宋高宗多次称赞他不附庸权贵,又赞扬他的文章风格与苏轼相近,所以称他为“小东坡”。《南宋襍事诗》记载,“宋赵逵,资州人,累迁至中舍,高宗以其文章似苏轼,人号为‘小东坡’,有《栖云集》行世”。赵逵著有《栖云集》三十卷,但他的许多有关朝政的议论、建议都未能流传后世。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查阅《国朝二百家名臣文粹》《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宋代蜀文辑存》《全宋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兴礼书》《宋会要辑稿》等古籍,还可以欣赏到赵逵的《贺丞相生日小简》《送范漕赴湖北序》《攻玉铭碑》《请将诸处祥瑞图状于卤簿行旗状》《除放四川科敛条目事奏》《拟王琦进直秘阁制词》《拟丁祀朱圭转官制词》《生日祈禳设醮道场青词》《造佛菩萨像疏》《绘三清御容疏》《化度牒疏》《禳水疏》《上宰相书》《代上太师书》《上孙太冲书》《代上刘使者书》《代上韩都大书》《代上茶使书》《上马运使书》等文。
《方舆胜览》记载,“状元楼,在谯楼东,为郡人赵逵建”。南宋剑南东川节度推官刘光祖作《状元楼记》。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资中人为纪念南宋状元赵逵,在州城北关外其学习生活的地方修建了状元祠。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资县知县田登庸重修高山观,“观前为古道,面临大江,有宋状元赵逵、孝子龙海孙坊”。
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赵逵状元祠因年久失修破损不堪,州牧赵遵律在原址重建,门额为“天子门生”。两旁为赵遵律题写的一副对联:纯而后肆读制策万言重文艺尤先器识;正以祛邪听长笛三弄为苍生即动鬼神(援引赵逵正气驱疫鬼的传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曾 勇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