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德阳历史上的散文大家

作者:姜诗 发布时间:2014-06-24 16:37:00 浏览次数: 【字体:

德阳山明水秀,地灵人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德阳这块丰饶的土地上,先后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散文大家。

诗文革新先驱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四川中江人。善诗能文,是宋代诗文革新的先驱。他的开拓创新精神,深受同时人的称道。大家肯定他“挽杨刘之颓波,导欧苏之前驱。”他不仅诗写得很有韵味,散文也别具一格,写得清丽而有情致。他官位不高,但胸怀报国壮志。常常不顾个人安危,秉笔直书,为民请命,是一位骨鲠忠贞之臣。他大义凛然,先后奋笔写出了《火疏》《论西事状》《乞用刘氏兄弟》《上范公赞政书并咨目七事》等一系列振聋发聩、击浊扬清的好奏章。为表彰他的耿耿忠心,他的故乡四川铜山(今中江县广福镇)的父老乡亲特地竖立“苏公笔”来纪念他。

理学大师张栻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四川绵竹人。南宋抗金名将张浚之子,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贤臣和学者。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幼承家学,品学兼优;居官清廉,主张修德立政,任贤养民;崇德树人,乐于治学。后辞官不做,潜心教育。1165年,他应邀至湖南长沙,主讲岳麓书院。在此期间,推崇仁义,倡导纲常,以弘扬儒学,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在教学中,主张敬天法祖,推陈出新,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培养人才,成了湖湘学派的主要传人。是一代远近知名的学宗,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人对他们有“东南三贤”的美誉。他的老师胡宏很赞赏他,说:“圣门有人,吾道幸矣。”朱熹也撰文称他:“名质甚敬,学问甚正,”“学之所就,足以名一世。”他一生著述甚丰,有《南岳唱酬序》《仰止堂记》《楚汉争战》等文章存世。他的众多著作,最后编定成《张南轩公全集》。

一代文星李调元

李调元(1734—1802)字羹堂,号雨村、鹤州、童山等。四川罗江人。清代知名学者、诗人、卓越的文艺理论家。在罗江,他们家“科第冠巴蜀”,有“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的美誉。他同彭端淑、张船山,并称“清代蜀中三杰”。他是一位百科全书类型的人物,倾注一生心血,编撰成规模宏大,集各类图书163种的大型丛书《函海》。《函海》共40函,852卷,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又特别是巴蜀文化的宝贵资料。他是“书香留百代”的大学者。孙桐生很敬重李调元,说他:“诗文敏捷,天才横溢,不假修饰。”称赞他:“西蜀多才君第一。”著名学者、诗人袁枚对李调元及《函海》评价极高,说 “正想其人如白玉,高吟大作似黄钟,童山集著中山业,函海书为海内宗。”可看出李调元及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影响力很大。

青年才俊杨锐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清末维新志士,是戊戌变法殉难的六君子之一。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博览群书,精通典籍,有经世济民之才,写得一手好文章。1874年,时年27岁的杨锐应童子试,考中秀才,张之洞阅卷时发现杨锐的文章很有文采,称得上字字珠玑,对之大加赞赏,视为蜀中奇才,赞其:“才英迈而品清洁……颖悟好学,文章雅赡。”是“蜀士一时之秀。”1875年,尊经书院在成都建成,杨锐入院深造,与廖季平等五人同为张之洞的得意弟子,受到张之洞格外器重和关爱。享有“蜀中五少年”的美誉,杨锐为“五少年”之首。1885年杨锐中了顺天乡试举人。随即应邀进入张之洞幕府,给张之洞佐政。张对他赞赏有加,视之为一块“无瑕美玉”。在此期间,张之洞上呈皇帝的奏疏,大都出自杨锐之手。老将冯子材抗击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向朝廷呈献的捷报《广军援桂奏稿》,也由杨锐执笔,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篇意义十分重大的历史文献。杨锐的文章,记事翔实细致,议论准确精当,文笔生动流畅,时有传神之笔。1889年,他考取内阁中书,获章京记名,参加篆修《大清会典》书成,晋升侍读,加四品衔。1895年,杨锐在北京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筹划的“公车上书”并同康有为、文迁式一起在北京组织旨在振兴中国的“强学会”1898年又在北京四川会馆创建“蜀学会”以推动变法维新。1898年7月20日,杨锐经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荐被光绪皇帝任命为军机章京,参预变法新政,成为光绪最信任的“军机四卿”。9月,变法失败,杨锐等六君子以身殉职,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以后安葬在绵竹南轩中学侧边。著有《杨叔峤诗文集》以及《隋史补遗》、《晋书注》等。

才思敏捷的李鸿裔

李鸿裔(1831—1896)字眉生,号香岩,中江杰兴乡人。晚清名书法家和诗文家。他风流倜傥,才气过人,谈吐风趣,诗文俱佳。21岁中举,曾任兵部主事。应邀到湘军大本营给曾国藩出谋划策,参赞军机,由于文思敏捷,深受曾国藩的器重。湘军攻克南京后,论功行赏,李鸿裔出任江苏按察使。但他是个至情至性的人,一生追求闲适自在,不愿被官位所束缚,36岁时以耳疾辞官不做,寓居苏州沧浪亭旁,交朋结友,以诗酒自娱,自号“苏邻”,光绪十一年卒。他在给曾国藩佐政期间,很多文书都出自他的手笔。这些文章文采焕发,生动传神。

博学鸿儒张邦伸

张邦伸(1737—1803)字世臣,号云谷,广汉北郊张家后营人。他勤勉好学,博学多才,29岁参加大挑盛典,夺得一等,先后任辉县、光州、襄城和固始知县。他居官清廉,卓有政声,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对他的评价是“政通民和,案牍清简。”罗江才子李调元对张邦伸赞赏有加,称赞他:“待人以忠以信;处事必敬必恭;为官实心实政……”他是清代中叶“广汉三张”之首(另两人为他的儿子张怀渭、侄儿张怀泗)。当年翰林院学士杨蓉裳来四川主持锦江书院,以文会友,当其阅读张氏父子的文章诗词后,不禁拍案叫绝,啧啧称赞,说“三张”“博览古今,文逼韩苏。”“宋有三苏,今有三张,都是了不起的英才呀!”张邦伸的文章收录在“云谷文抄”四卷中。主要的文稿有《人物志》、《读书札记》。他的著述之多,为汉州第一人。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