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论李杜之交

发布时间:2014-07-22 08:28:00 浏览次数: 【字体:

李白(701-762),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城附近),杜甫(712-770)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唐玄宗天宝三载(744)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唐东都(今洛阳)初次见面。这时李白刚从翰林供奉的高位上离开,东游到此。杜甫则为安葬他的继祖母范阳太君,在此逗留了两年。当时,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高适,也刚好在此,三人一见如故,立刻建立了友情。

李白和杜甫能建立友谊的原因,可能有:

一、二人有共同的思想基础。都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都有济世救民之志,杜甫“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白所敬重的人物,是吕尚、苏秦、韩信、张良、诸葛亮、谢安石、鲁仲连等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能够凭着自己的才能挽国家于危亡、救生民于水火。

二、二人有共同的爱好。首先是好酒。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杜甫:“得钱即相觅,沽家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醉时歌》)。其次,是爱好诗歌。诗经、汉乐府以至南朝诗歌,是唐诗的源头。杜甫:“李侯有佳句,往往是阴铿。”又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比喻李白的诗。阴铿、庾信、鲍照都是南朝的著名诗人。杜甫自己则“颇学阴何苦用心”,向阴铿、何逊学习。三是好道。李杜在诗中多次谈到服药、炼丹等道教修炼的事。杜甫《赠李白》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郭洪。”另一首《赠李白》写道:“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无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白受籙入教,也写了《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反映炼药求仙的诗篇。杜甫临死前写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之句。

三、李杜都是具有真性情的人。杜甫:“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赠李白》)。他厌恶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虚伪应酬。而李白也谴责那种“前门长辑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的虚情假意,同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如弟兄般地友爱。。

今存杜甫诗集中有近二十首和李白有关。其中有的是直接写给李白的,如《赠李白》就有两首,还有《寄李白二十韵》《与李白同寻范隐居》《送孔巢父兼呈李白》等;大量的是想念李白的,如《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天来怀李白》《梦李白二首》《不见》等,还有些诗很自然地提到李白,如《饮中八仙歌》《昔游》《遣怀》《简薛华醉歌》(“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等。还有些诗虽然没有提到李白的名字,但杜甫写时,一定想到了李白。如《哭郑司户(虔)、苏少监(源明)》诗中有句云:“豪杰人何在?文章扫地无。”这里的“豪杰”就包含了李白,是杜甫为他亲近的文艺家相继去世,而发出的感概;还有杜甫专门论诗的《戏为六绝句》,“虽然没有点李白的名,我看是和李白有关联的,甚至可能是以李白为主要对象的,以李白在《古风》第一首中轻视六朝诗文的见解为主要对象。”(郭沫若语)杜甫称赞李白“敏捷诗千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把他比作阴铿、鲍照、庾信。杜甫对李白的怀念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在得不到李白消息的情况下,“三夜频梦君”。

今存李白诗集中有两首关于杜甫的诗,即《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沙丘城下寄杜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待御》和《戏赠杜甫》从唐代以来就有争论:这两首诗是不是李白写给杜甫的?持反对意见者认为:作前一首诗时,杜甫尚未作官,后来作官,也未作过“补阙”;后一首诗最初见于唐人孟启的《本事诗》,他认为:李白在这首诗中讥刺杜甫“拘束”,而反对者认为“文词鄙庸”,肯定是“好事者所为”。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以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已引用前一首诗为证,又找出其他证据,肯定这两首诗都是李白为杜甫而作。

尽管如此,把李白和杜甫相互为对方写的诗比较起来,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显得杜甫这头更热、更重,而李白那头更冷、更轻,只是因为他们之间是存在着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在友情上不同的表现。

一、家庭环境、社会地位和消费观念不同

李白出身于大商人地主家庭。他的父亲可能从事中土和中亚的“国际贸易”,财力雄厚,李白从小就养成生活奢侈、用钱大方的习性。他出川以后,客游云梦,招赘于故相国许圉师家,受豪门生活习染亦深,故为诗曰“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乐史为李白文集作序时写道:“白客游天下,以声妓自随。”又有人说他游扬州一年“散金三十万”。可见李白漫游四方,出手阔绰,广交朋友。天宝三载,李白与杜甫相遇之时,他社会地位崇高。担任过翰林供奉,陪侍过君王,又受到皇帝“数宴见”“赐食,亲为调羹”这样的礼遇(见《新唐书》)更是无人能及。

而杜甫虽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先辈不是大官,也没有遗产留给他。在青年时候可能依靠上辈微薄的余荫,过了几年快意日子,“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天宝四载(745),同李白分别以后,一直留在长安,“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有时还可能领救济粮“日籴太仓五升米”“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杜甫未曾作官,没有稳定的薪资收入。似乎一生都在向人求援。他曾经像猴子一样,靠拾橡栗作食(《同谷七歌》“岁拾橡栗随狙公”。狙公,猴子也。)他的小儿子因乏食致饿死(《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他率全家翻越秦岭入川,就是因为四川有高适、严武这样作地方官的故人,可以依靠。在成都草堂靠“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为生《酬高使君相赠》。有一年秋天,杜甫受到饥寒的威胁,他立即向作彭州刺史的高适求援:“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借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待御寄高彭州一绝》)杜甫一生都过得很拮据,他自画在长安时的形象是:“被褐短窄鬓如丝”(《醉时歌》),这同被贺知章惊呼为“谪仙人”的李白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性格不同

李白性格外向,豪放潇洒,举重若轻;杜甫性格内敛,沉郁朴实,举轻若重。

李白除了在晚年被朝廷判罪之外,一直处于顺境,因而养成颐指气使、无往而不利的脾气。发而成诗,一挥手千山俯首,一振衣四海扬波,力挟万钧雷霆,气吞千载风云,宜乎为浪漫主义之旗手;杜甫一生坎坷,言行谨慎,不敢张扬,对事物细致体察,对人生细吮慢咽。宜乎为现实主义之巨擘。明代著名文艺评论家胡应麟把李杜作比较之后,评曰:“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悬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色罗万汇。”

三、李杜处理“入世”与“出世”的态度不同

李杜二人都想作官,而且想作大官。他们之间的差别是:李白看重的是名,他想作为皇帝的“辅弼”,使“环区大定,海县清一”之后,学范蠡、张良退隐而去,学神仙之术,求长生之方。他多次写诗歌颂扬鲁仲连,表示要学习他“功成不受赏,归卧故山丘”,或者“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园”。而杜甫作官主要是为了实惠,为了改变自己贫困的生活窘境。他向皇帝说自己“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一再地恳求“伏惟天子哀怜之”(《进雕赋表》)。在此期间,他还向朝中的多位权势者做诗投赠,求人荐举。杜甫在诗中屡屡提到自己的官职和官饰品,自我陶醉,很是享受。说明他乐意作官。

四、对文学遗产的态度,李杜有分歧

李白在《古风三十九首》的第一首就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直接否定了从魏晋至南朝的绮丽文风。而杜甫在《偶题》一诗中却针锋相对地写道:“永怀江左逸,多谢邺中奇”。“江左逸”指南朝诸诗人, “邺中奇”则指三曹及建安七子等魏晋以后诸诗人。

还值得注意的是,杜甫以阴铿、鲍照、庾信等南朝诗人来比喻李白,是为称颂。而李白在诗中从来没有夸奖过这些人,或表示过要向这些人学习。唯独在诗中对南朝·齐诗人谢眺多次提到,李白对他的遭遇深怀同情。李白一生七游宣城,在宣城写了不少诗。其中一首《谢公亭》写道:“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今古一相接,长歌忆归游。”似乎透露了李白心中的秘密。孟启《本事诗》谓李白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而杜甫则曰:“生平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又曰:“晚节渐于诗律细”,下工夫于雕字琢句和诗律声调。李白凭才气与灵感写诗,讥讽杜甫锤字炼句为“拘束”。从宋朝的欧阳修到当代的郭沫若,都肯定李白写过这首诗。联想到李白还写过《嘲鲁儒》,对这首诗的存在也就不怀疑了。

李白同杜甫在天宝三载和四载,在今苏北、河南、山东游玩以后,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从此再未见过面。李白一生交游广泛,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和“粉丝”包围着他。连他以罪犯身份流放夜郎,路过汉阳的时候,还受到汉阳王县令的热情接待。所以他对像杜甫这样的青年诗人、业余作者并没怎么在意。这就是为什么李杜之交在李白这头显得轻、显得冷的原因。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