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黄辉与公安三袁

作者:靳滇霞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15-02-27 08:28:00 浏览次数: 【字体:

黄辉,字平倩,一字昭素,号慎轩,无知居士,四川西充县走马场人。史称黄辉“刻意学古,一以韩(愈)、欧(阳修)为师,自是馆阁文稍变”,对明代文学改革及公安派的兴起都有重要的作用。黄辉与公安三袁交往密切,共同推进了公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黄辉与袁宗道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明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黄辉与袁宗道相识相交于同官翰林时期,思想上的契合,使得他们不仅仅是同为馆臣的同事关系,更是站在反对拟古主义思潮这一战壕里的亲密战友,而葡萄社的聚会则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谊,变得亲密无间。

万历十四年(1586),袁宗道中会元,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十七年(1589),黄辉中进士,次年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时王、李之学盛行,翰林院受到很大影响,“袁氏兄弟独心非之。宗道在馆中,与同馆黄辉力排其说。”两人同为翰林院馆臣,思想相通,逐渐成为好友。

“伯修在词垣,当王、李词章盛行之日,独与同馆黄昭素,厌恶俗学,力排假借盗窃之失。于唐好香山,于宋好眉山,名其斋曰白苏,所以自别于时流也。其才或不逮二仲,而公安一排实自伯修发之。”钱谦益在此段描述中已经表明,“公安一派”是由袁宗道发起的,而黄辉与袁宗道早已就反对拟古主义达成了共识,自成一派。黄辉以韩愈、欧阳修为师,来反击“七子”的“文必秦汉”,袁宗道则以推崇白居易、苏轼来对抗“七子”的“诗必盛唐”。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嘉靖七子之派,徐文长(徐渭)欲以李长吉(李贺)体变之,不能也。汤义仍(汤显祖)欲以尤(袤)、萧(德藻)、范(成大)、陆(游)体变之,亦不能也。王百谷(穉登)、王承父(叔承)、屠长卿(屠隆)虽迭有违言,然寡不敌众。自袁伯修出,服习香山、眉山之结撰,首以白苏名斋,既道其源,中郎、小修继之,益扬其波,由是公安派盛行。”黄辉、袁宗道都对拟古主义思潮不满,是反对拟古主义这一战线上的战友,思想的一致性,使得两人交往更为密切,为二人深厚的友谊打下了基础。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袁于北京崇国寺发起葡萄社。黄辉是该社的主要成员之一。黄辉与袁宗道在葡萄社期间关系逐渐密切,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谈禅、作诗,进行学术、思想上的交流,感情亦越来越深厚。“己亥(万历二十七年,1599)、庚子(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间,楚人袁玉蟠太史(袁宗道)同弟中郎(袁宏道),与皖上吴本如(吴用先),蜀中黄慎轩(黄辉),最后则浙中陶石篑(陶望龄)以起家继至,相与聚谈禅学,旬月必有会,高明士大夫翕然从之。”葡萄社的聚会内容与时政并无多大关系,基本上是谈禅、作诗。“至则聚谈,或游水边,或览贝叶,或数人相聚,问近日所见,或静坐禅塌上,或作诗,至日暮始归。”

万历二十八年(1600),黄辉升任右谕德,袁宗道升任右庶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袁宗道于九月猝然离世,黄辉悲痛不已。由于袁宏道、袁中道两兄弟均在八月离京,黄辉便亲自料理了袁宗道的后事,事无巨细,尽心尽力。“初,伯修官京师,以庚子(万历二十八年)九月仓卒去世。中郎及予俱八月先归,区处后事,皆慎轩为之,尽心尽力,可无遗恨。”黄辉与袁宗道情谊深厚,以至于两年后,黄辉辞官归故乡,还专门绕道公安去拜祭宗道,并为其墓题主志铭。

黄辉与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黄辉与袁宏道早年便已结识,交游逐渐频繁则是他们均在京城为官时期,葡萄社的筹建成为了他们交往的主要途径,为二人的深厚友谊打下了坚实基础。以至于后来,二人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没有再聚首,但却一直有书信往来。

黄辉与袁宏道相识相交,至迟应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初。是时,黄辉与宏道等人在北京出游,袁宏道在与袁宗道的书信中有提及“会王(图)、黄(辉)、顾(天埈)、萧(云举)四太史,为我致谢,云吴县有一无孔铁锤”这里的黄,应是说的黄辉。此为袁宏道在吴县时所写,而黄辉此时应在京师,与陶望龄、潘洙为本年会试同考官。袁宏道在吴县期间与黄辉并没有直接的书信往来,只是在与长兄袁宗道的书信往来中有提及黄辉,也不过是代为问候而已,而黄辉也没有到吴县看望他。
袁宏道在京期间,与黄辉交游逐渐频繁。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袁宏道出任顺天府教授。同年,袁中道被举荐入京,为国子监太学生。袁氏三兄弟齐聚京师。袁中道记录了当年的情形:“戊戌之冬,伯修、中郎皆官都门,予亦入太学。慎轩先生从蜀中来邸中,聚首甚密。”黄辉作为葡萄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与宏道交游甚密,或是相约在崇国寺葡萄园中饮酒,或是相约大慧寺登高,甚至于端午节也会聚集在一起谈禅、作诗,进行学识(术)和思想上的交流,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知己。黄辉受袁宏道的影响较大,在此之前,黄辉的诗文俱有名,在馆阁馆臣中,诗文推崇陶望龄,书画则是董其昌,而黄辉的诗书与他们齐名,不分上下。袁中道在《书方平弟藏慎轩居士卷末》云:“伯修诗稳而清,慎轩诗奇而藻,两人皆为中郎意见所转,稍稍失其故步。”万历二十九年(1601),袁宏道有了绝仕的意望,并寄诗黄辉劝其退隐,相约黄辉于明年归隐玉泉山。但是,就在万历三十年(1602)春,借由李贽入京,发起了对士大夫学佛谈禅之风的抨击,即“排佛案”。黄辉在这起事件中受到较大波及,京城“憎黄尤切”。黄辉不得不辞职还乡,陶望龄也离京。袁宏道在家中闻得京城之变故,又写书信劝黄辉归隐。

黄辉在家期间与袁宏道亦多有书信往来,如《寄中郎书》《寄中郎、密脩书》。袁宏道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劝黄辉出仕,《与黄平倩》云:“近日燕中谈学者绝少,弟以是益闲……京师友朋虽少,强似家山万倍,清流胜士,时复一遇,若得仁兄与陶周望、苏潜夫俱集,其乐又不待言。”万历三十九年(1611),黄辉再次入京复职。

黄辉与袁中道

袁中道(1570-1624),字小修,号酸腐居士。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次年授微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止于吏部郎中。黄辉与袁中道,交往时间最长,可以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黄辉与袁中道的交游,应是袁宗道在京为官期间开始的。不过,二人在这之前就已相识,黄辉对少年袁中道的诗甚是欣赏,对其诗作的高度评价,对少年袁中道有着激励的作用。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中道陪同宏道入京就职,并在同年被选入国子监太学生。黄辉与中道开始了面对面的正式交游。他们或是初伏天相约于崇国寺葡萄园中饮酒作诗,或是到得胜门净业寺看水。在葡萄社期间,黄辉与宏道、中道三人结“莲社”,一心习佛,停止诗文的创作,造成万历二十八年(1600)后中道和黄辉的诗文都未曾留稿传世。

黄辉与袁中道在交往中,互相诗文唱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袁中道与黄辉交往甚密,经常到黄辉家中做客,得其书法作品也较多。“居都门时,每月率至其寓住十余日,得其书最多。”黄辉的诗书在当时早已有名,袁中道对其书法甚是推崇,“字法愈出愈奇,决当为本朝第一。”还称赞黄辉书法“遒古柔媚,妙有灵和笔意”“黄平倩、董玄宰,真可追配古人。玄宰穷其法,平倩出己意穷其趣。”把黄辉与董其昌书法作比较,觉得各有所长,而黄辉书法似更具个性。黄辉也就书法问题指导袁中道,“作字当学运腕,不解运腕,字即无力。羲之爱鹅,政欲观其项间曲折之妙,非果癖之也。兄字有笔才,止是欠学力耳。”当时有人抨击黄书之弊,中道积极为之辩护,认为黄辉书法的妙处在于“篆籀气”,也就是巧用腕力。

黄辉年长于袁中道,是袁中道的长辈,更是其知己好友。袁中道也把黄辉当作亲人来对待,时刻关心着黄辉的近况。万历三十五年(1607),黄辉在蜀中病重,中道得到消息为之“惊叹者数日”,直到后来通过陶望龄的来信得知黄辉病已好转,逐渐康复,才放下心来。万历三十九年(1611),黄辉复职入京。袁中道在失去伯修、中郎两位兄长后,黄辉是其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万历四十年(1612)黄辉离世,袁中道悲痛不已,甚至在与亲朋好友的书信中也多次提及黄辉的离世,可见中道与黄辉的友谊之深厚,以至于念念不忘。

      (作者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生)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