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四川人的特质

作者:周 庆 发布时间:2016-01-11 11: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最近,看了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的一档节目,让我感慨万千,溢于言表。

故事讲述了一位四川郫县的退伍老兵,为了保家卫国,参加了1984年 “中越自卫反击战”,在收复者阴山高地临上阵前,他和战友们有个约定:“如果谁活下来,谁就要照顾阵亡战友的父母,替其尽孝。”一个曾经的承诺,52岁的董贵生用了三十年来坚守。

那场战斗董贵生是幸存者之一,他所属的炮兵侦察排上去的战士,9人生还,11人牺牲,7人伤残。在1985年退伍之际,他又领受了一份令人揪心的任务,将84封阵亡通知书送达烈属家中。捧着这沉甸甸的阵亡通知书,董贵生走进金堂第一位烈属家中,烈士母亲得闻噩耗的那一刻,半天没说出一句话……。好不容易老人缓过劲来,却将850元抚恤金和慰问品退还给董贵生,因为她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死了。见此一幕,董贵生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哗哗地流,战友们临上阵前相互嘱托的场面也浮现脑海,他扑通给老人跪下,喊了一声“妈妈,今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董贵生没有食言。三十年来,他起早贪黑,既当采买、又当厨师、还兼做服务员地经营着一家不起眼的小农家乐,用辛勤劳动挣来的微薄收入替战友们尽起了孝道。同时,他还分期分批带了27位烈士的父母到2000余公里外的云南麻栗坡县烈士陵园去看望长眠于此的儿子们。这期间的艰辛不言而喻,但在董贵生看来这算不得什么,他最大的心愿是要将剩下的50多位烈士的父母尽快带到麻栗坡,去“看看”他们的儿子们,因为,他们的有生之年并不多了!

从董贵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特质,一种四川人特有的气质——厚道与实在!

也许在不少人眼里,四川人是矮小的、闲散的、甚至有点喜欢耍小聪明的人。以前外省人叫四川人 “川耗子”,这其中即隐含着一种瞧不起。而在国家危亡之际,在民族大义面前,四川人却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让川人的这种特质在世人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又不得不让人最瞧得起!

八年抗战中,出川抗日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折合到每一天平均伤亡220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八年中,川人举全省之力积极抗战,输出劳力200万,所征稻谷占全国总量的1/3。然而其中的辛酸又有谁人能知?遇年份不好时,有些地方的农民饿着肚子,甚至饿得奄奄一息,靠吃“观音土”充饥,也绝不拖欠半粒“公粮”。这就是四川人的“厚道”。

出川抗日时,川军不少将士都抱了必死之决心,安县农民王者成赠儿子王建堂一面“死”字旗,这就是当时川人拳拳报国心最真实的写照。出川的6位中将中,有4人壮烈殉国,第一批出川的400名团级军官全部牺牲。在长沙保卫战中,川军营长王超奎命令:“守得住要守,守不住也要守,这叫将有必死之心,士无偷生之念,军长都不怕,我们还怕个球嗦!”他们在敌机大炮轮番轰炸下,以减员1/3的代价顶住了无数次敌人的攻击。在成功阻敌一天后,团长对他说已上报战区司令部,要为他们请功,王营长却冷静地说到:“请个球的功哟,不死就不错了!”这就是四川人的“实在”。  

这种“实在”被蒋介石和各战区司令长官所看重,因此川军出川抗战八年,参加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会战等所有大会战。而这支装备最为简陋、穿着单衣草鞋的杂牌军又屡屡被派往大战的要害部位,不是在最前沿阻敌,就是在最后面掩护撤退。始终如一“一根筋”,“穿草鞋的不怕穿皮鞋的”,上得战场就敢玩命。第一支出川的20军,长途奔袭40余天,劲还未缓过来就上了淞沪战场,不仅夺回了三十二师失去的顿悟寺阵地,还与日军在上海激战了7昼夜,硬是没让阵地失去半分。此役川军损失7000多人,402团团长林相侯也成为川军抗日阵亡的第一位团长。川军对日作战的第一场大仗便打出了声威,蒋介石火线晋升408团团长向文彬少将军衔,并奖励6000元;表扬20军打的好,奖励3万元,并答应外援武器一到,马上替他们换装。

川军能打而且非常强悍是蒋介石和日军高级将领都未曾想到的。三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被蒋介石誉为是扭转中日战场时局的战役。川军在其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也都无一例外地被放在了战斗的最前沿阻击敌人。他们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尤其是第二次战役,在王耀武军溃不成军的情况下,川军20军却打了日军一个反击,一直把敌人追过新墙河南岸,并牢牢坚守住了这道防线。为此蒋介石在南岳会议上枪毙了王耀武手下率先溃逃的师长廖龄奇,斥责了战区总司令薛岳指挥失误,却嘉奖了川军杨森部,会后派亲信亲临慰问。在第三次战役中,川军不仅拼死完成了三天阻击和诱敌深入的任务,还在珠影山的战斗中全歼了企图接应的日军第9混成旅一个大队500多人。这次战役中,王超奎这条铁骨铮铮的汉子,为了掩护兄弟们撤退,率先跳出外壕与敌人肉搏,杀敌无数后不幸被敌人机枪连中三枪,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蒋介石特别嘉奖了20军和战死的王超奎营长,并将新墙河乡改名超奎乡、改王超奎牺牲的相公岺为王公岺。宋美龄在重庆广播电台刺激英军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中的不战或投降时曾说:“中国没有降将军,只有断头将军。如王超奎少校守新墙河就是这样。”

是的,八年抗战川军将士宁可战死,绝不做降兵降将。第一位牺牲的川军将领饶国华,就是在广德保卫战中,被敌人包围战至寡不敌众后,毅然掏枪自尽的中将。蒋介石为他题词“浩气长存”,毛泽东赞他等人为“无不给予全国人民以祟高伟大的模范”。王铭章中将战死滕县,蒋介石为其题词“民族光荣”“死重泰山”,连日本《读卖新闻》随军记者都感到吃惊:这些装备简陋的四川兵怎么这样视死如归?

抗战胜利后,桂系首领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了一句大实话:“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最近几年,陆续有好几部电视连续剧以独立的视角再现了川军前赴后继、英勇抗战、可歌可泣的故事,让川人感到欣慰、让英魂得到安息!

最近,我和江西修水一位学者网友无意间聊到了这个话题,没想到他对四川人的那种感激也是由衷的!他们为写《修水抗战》一书,曾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他说:“在我们这里抗日打仗的,全是川兵。越是看史料,越是敬佩,越是感激!史料来源:一是档案馆的资料;二是各部门的史料;三是70岁以上老百姓的口述;四是很多的回忆文章。”“深入历史,才能真知。越是深入,越能感受到那份感动,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悲凉与痛心!我发表文章,是给大家看的,也算是对川兵的一种纪念吧!”当主人公的女儿在74年后第一次站在父亲墓前,噙着眼泪、轻柔地抚摸着父亲的墓碑时,这位学者无法言语……;见到满山遍野川军战士的无名墓,他更是在想,这些无名英雄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浴血奋战究竟是为了什么?

也许有人会问,川人这么能打,而且这么不怕死,是不是在他们的性格中还隐藏着彪悍的一面?不然,从历史上看,川军在内战中却是最不能打、战绩最差的队伍,面对自己的同胞他们不像抵御外侮那么下得了手。他们的强悍多表现在民族大义面前,表现在民族气节上。面对外敌的入侵,他们同仇敌忾,最能“雄起”!最能“血战到底”!在后来的中印、中苏珍宝岛、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川兵都表现突出,打得敌人无处躲藏。

川人的“实在与厚道”,还在2008年汶川那场大地震中充分体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四川人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往灾区,表现出的那种不离不弃,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至今都让人感动、让人记忆犹新。

如果有人问我,今天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多一些四川人的这种“实在与厚道”!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