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蜀中人物】著名作家、诗人高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2-24 21:31:16 浏览次数: 【字体:

人物简介

高缨生前照片(图片来源:2019年2月23日《成都日报》)

 高缨(1929.12-2019.2.22),原名高洪仪,籍贯天津,1929年12月生于河南焦作,中共党员,著名作家、诗人,文学创作一级专业作家。曾任《星星》诗刊副主编,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委员,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副主席等职。

 2019年2月22日7时,高缨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病逝,享年89岁。

主要经历

 抗日战争中,高缨随全家流亡。在成都读完小学,考入国立第六中学,因无法忍受封建专制教育,独自流浪到重庆。

 1944年夏,陶行知将高缨收入自己创办的育才学校。

 1946年,在《火之源》杂志发表第一首诗《张娘》。

 1947年,在重庆当小学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重庆解放后,先后在重庆市文化接管委员会、市团委、市委宣传部工作。

 1956年,高缨到作家协会重庆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1960年开始,高缨先后在四川省文联、四川广播电台工作。曾任《星星》诗刊副主编,文学创作一级专业作家,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副主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代表作《达吉和她的父亲》

主要成就

高缨“一生酷爱诗,尊崇诗”,前期以写诗为主,1958年后开始小说创作,小说以《达吉和她的父亲》影响较大,该小说在上世纪50年代发表于《红岩》杂志1958年第3期,曾引起文化界的讨论,并于1960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成电影,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受到周恩来总理肯定。

 高缨创作的长诗《丁佑君》、诗歌《大凉山之歌》、小说集《山高水远》《薛玛姑娘》《高缨小说十八篇》《版纳之恋》、散文集《竹楼里的恩情》《心灵的母亲》《走向那片神奇》《爱在无声中》、长篇小说《云崖初暖》《奴隶峡谷》等作品在广大读者中反响强烈。

 1981年8月,在《成都日报》发表过反映抗洪救灾题材的报告文学《霞光》。

 高缨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日等文字在国外发行,曾被英国剑桥大学列入《世界名人录》。

社会评价

高缨生前照片(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成都日报记者、作家蒋蓝:“高缨先生的溘然长逝是四川文学界的重大损失。祝他一路走好,佑护四川文学!”蒋蓝少年时代就看过根据高缨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拍摄的电影,“不但让我对神秘的大凉山产生了神往,也对这位作家顿生敬意!他写乡土,生活气息浓厚,人物之间对话真切、俏皮,反映出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熟稔。”

 高缨女儿、成都日报专刊部编辑高山:“现在这么多人送别他、缅怀他,如诗人流沙河这几日嗓子难受无法说话,也坚持要来灵堂送别他。相信父亲也是非常欣慰的。”在高山眼里,父亲是一位重情的人、真诚的人,对子女的教育亦是如此。“父亲对我们兄弟姊妹最大的影响,那就是三个字:真善美!他会给我们讲文学艺术,更重要的是他正直的人格魅力,深深滋润着我们。我的哥哥姐姐都是画画的,在艺术领域内有自己的成就。我本人也是在媒体工作。这些都跟父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新加坡退休记者徐伏刚:“我们已经有30年交情,我也把他当成是自己的父亲看待。”徐伏刚说,2019年春节回国,听说高缨住院的消息,几乎天天去医院看望。“2月20日下午,我最后一次见到高缨老师,当时的他已经说不出话了。见到我,他把双手举起来向我抱拳,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告别。因为实在太悲痛,本打算间隔一天再去看他,哪知道这竟是永别。”

 徐伏刚说,他和高缨相识源于30年前自己拍摄巴蜀文人画册的工作,高缨不但热情帮助他,还对他的写作非常关心,自此以后二人的交往就再没断过。“我的写作之路上,他始终为我加油鼓劲。在我做记者的时候,就鼓励我写下自己的见闻,出版成书。在我写作过程中,他不仅一句一句帮我修改,还教我如何谋篇布局。可以说,我写作的成功离不开他。”对徐伏刚而言,高缨不但指导他如何写作,还教给他做人的道理,“高缨老师不仅是一名出色的作家,他还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是他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徐伏刚说,高缨品德高尚,所以朋友们也非常尊重他。“1991年,因为我拍摄巴蜀文人画册,他专门向巴金写信让我带去上海。当时的巴金大病初愈,谢绝了看望和采访的人,但收到他的信后却接待了我,并告诉我‘高缨的介绍是一定要接受的’。”

 《西南作家》杂志主编曾令琪得知高缨去世的消息,非常震惊。“真的很痛惜!他是我们四川乃至中国,当代作家里,实力很强的人,无论是诗歌、报告文学、小说还是剧本,都有建树。”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根据四川作家网、川报观察、封面新闻、成都日报有关资料综合整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