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觉民 ‖ 秦木匠的戏曲人生
晨曦初露,我踏上了开往金堂县清江镇的4路公交车,去“见证”众人心目中难得的“大花脸”和邻里、家人口中的“秦疯子”。
清江有个京戏迷
我与秦师傅约定在清江车站见面,车到的时候尚早,信步清江街头,上学的小孩不时从身边走过,揽客的三轮摇着铃当向我驶来。“师傅”,我刚一开口,三轮车便嘎吱一声刹到身边,“请问”,我急忙招呼,免生误会,“你们这里有个唱京剧的‘秦花脸’认识吗?”师傅稍一愣若有所思地说,“是不是那个成天骑个电瓶车、颈子上挂个喇叭的秦木匠‘秦疯子’哦”,我点着头,“在荣华村,离这里七八里嘞。”听三轮师傅这么说,我只好继续闲逛,无意间来到“沈氏竹园”,据说陆游当年在此小憩,并写下“修修万竹压康庄,碧玉椽围一尺强。雪节烟梢谁暇赏,马蹄车辙可怜忙。”可见清江的清幽雅致自古有之。
清江镇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水草丰美,田园如画,不仅有“鱼菌之乡”的美誉,也是 “川剧坐唱之乡”。半小时后,我终于见到了三轮车师傅口中描述的秦代彭师傅,一阵寒喧后,便载着我向他家的方向驶去。一路上他不停地与过往行人打招呼,不停地介绍沿途的景色和村庄。胸前的喇叭播放着不知名的京剧片段在身后飘散。
秦师傅的家离镇上七八里路,大约20分钟的车程,我们便来到了一个叫做灵关庙的地方(现在的荣华村19组),——一座两层楼的农家小院。小院四周平畴沃野,插秧的农户各自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情景,给清新嫩绿的初夏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这就是我的家。”一进屋秦师傅就忙着打开DVD播放各派名家的片断,京腔京韵瞬时便弥漫在了小院,紧接着他又忙不迭地展示出自己的行头。秦师傅的“热情”让我一时有点招架不住,展示半天后他才想起忘了给我倒茶。
秦师傅演出照(作者供图)
秦师傅生于1955年秋天,兄妹五人中排老四。在他就学期间,正是“样板戏”流行的年代,电影、广播以及各种群艺活动无不充斥着革命样板戏,演员的唱、念、做、打,无时无刻不展现其中,当地一大批川剧艺人也被感染着,于是,有的便改唱了京剧。秦代彭深受其影响,对音乐、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京剧,就这样,在其他科目成绩都平平的情况下,音乐成绩却年年名列前茅,最高达99分。1973年夏天初中毕业,父母为让他有一技之长,决定带着他学打晒席,可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京剧世界中,如痴如醉,成天跟着广播、收音机和电影里唱个不停、比划不断。父母担心他这样下去会耽误一生,一年后便将他交给木工师傅跟着学做木匠。在师傅的带领下情况稍有好转,学艺还算认真,但他一有空还是继续模仿电影里的动作、广播里的唱词身手不歇,唱念不断。
痴心不改从艺路
结婚后的秦代彭生活独立,挟技自持,痴心未改。作为一家之主,他更加有恃无恐,嘴里唱个不歇不说,连走路也学着戏里的动作。更有甚时,他竟邀约同伴演《智斗》,扛把锄头或提着墨斗学李玉和边走边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刚开始家人和邻里认为是年青人赶“时髦”“追星”。老婆无法,父母无奈,久而久之,便也只能随他去。老婆咬着牙、钭眼一看,“疯子!”就连自己的亲二哥也没好气地说,“脑壳不对,失灵了。”周围的人把他当笑话, “没个正经,疯子。”他听后以一笑报之,依然我行我素。
秦师傅演出照(作者供图)
迫于家人邻里的非难和责备,上世纪80年代初,秦代彭跟着一群小包工头出去架合子(建筑上木工活)挣钱养家。到了工地他“旧毛病”不改,仍然嘴里哼个不停,有时竟还在高空干活时来个造型、“亮个像”。刚开始时,工友们倒还很喜欢同他在一起干活,把他当“和宝”。于是他的热情更高了,拿到第一个月工钱后,就背着老婆跑到商场里买录音机、磁带等,办些酒菜和工友们一口小酒、一句唱腔、一阵闲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然而好景不长,老婆终于发觉他乱花钱,于是就直接跑去找包工头要工钱。老板以高空作业容易出事为由,请他另谋高就。秦代彭知道了老板的难处,只得另打天下,便找了三五好友出去包土方。单独包工程缓解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为他的热情和乐善好施提供了条件。每当工程做到一定程度,他便组织大家围在一起来一段《沙家浜》里的唱腔,“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台上热情高涨,台下笑声不断。他享受着这种生活,工友们也愿意跟着他干,四里八乡的年青人踊跃加入他的队伍。随着时间推移,工友越来越多,工程越来越少,碍于面子,他又不好意思解雇任何一个人,只好按工种进行划分,组建管道疏通队,每天带着队伍、吼着“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暗柳成行…”到工地。这一干就是30余年。
偶遇恩师上台阶
2014年秋天,秋高气爽,年近花甲的秦师傅同往常一样到南滨路散步,正值一群京剧票友在一起排练。当一位票友刚唱完一段,秦师傅一边拍手叫好,一边上前自荐,“我来一段!”他那宏亮的声音、醇厚的韵味震惊了所有的票友和周围的观众。
就这样,秦师傅成为了金堂县京剧票友社较年轻(最大的92岁)的一员。来到票友社,秦师傅如浴春风,仿佛找到了家的感觉。该社成立于2008年,主要老师是原成都京剧团、内江京剧团几位退休的老师和本地京剧爱好者。在原成都市京剧团武生唐得元老师精心指导下,在老票友们的得力帮助下,从“手、眼、身法、步”,到“唱、念、做、打”学起,秦师傅进步很快,技艺精进。他先后出演过魏绛、鲁智深、文太师等,到过崇州、内江、成都等地演出50余场,获奖无数。他每扮演一个角色,都会反复琢磨,特别是在参加内江第十七届京剧艺术节,每场下来还没卸妆就问身旁一位名老师,唱得对不,身段到位没有?老师们见有如此认真的学生,很乐意地教。秦师傅还患有骨病,走路有点为瘸,不能准确刻画人物,便花费3万多元进行股骨换置手术,来保证更加准确地把握和塑造角色;为了减轻社里的开支,他拿出私房钱自备服装、髯口和音响设备;用自己所学的木工手艺,自制棍棒刀枪,鞭、马、铜锤、棹等道具。功夫终于不负有心人,今年央视“黄金100秒”栏目在金堂选拔,秦师傅凭借精湛的技艺,直通省选,获选曲目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戏曲类节目,目前正在央视审核。
秦师傅说,要演好、唱好京剧,就得刻苦学习,争取演到央视去。今年不行,明年去,明年不行,后年去,我要一直演下去。临别时,他坚持要送我,百般推辞之时他已骑上了电瓶车、背好播放机。返途中又响起了那陌生却又熟悉的京剧片断……
【作者简介】
刁觉民,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员,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金堂文史特邀研究员,金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审小组成员,《天府边城·五凤溪》报执行主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刁觉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