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朱老道传武行医

来源: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0-19 21:15:58 浏览次数: 【字体:

朱智涵,人称“朱老道”,在四川省中江县大镇(龙台)生活了60年,传播、弘扬中华武术;心地善良,为人治病,济世,扶贫。晚年任中江县政协委员。1973年8月,无疾而终,享年百岁。



1995年8月,龙台镇党政、群众自发集资在龙台镇朱智涵生前居住地后山──花果山修建朱智涵陵园。园内有其遗像、遗物,供人瞻仰。内大门两侧刻有这样一副对联:“继承少林传统振兴中华武术;敬仰革命雄风大展祖国医学。”对联涵盖了朱智涵一生的特长与贡献。

朱智涵,又名朱永才,山东泰安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出生。光绪十年(1885),朱智涵12岁,家乡大旱,全家11口都饿死了,他一人幸存。流浪乞食,昏倒在山东省滕县千头山玄武观门前,被道士朱教玉收养为徒。朱智涵入教后,奉师至笃。师徒二人出于爱国热情,参加山东“义和团”的“坎字团”,毁教堂,杀洋人,从事反帝爱国活动。1899年,清政府疯狂镇压“义和团”,一时血雨腥风,师徒无容身之地。遂沿运河南下,遍访名师。后至福建,在罗浮山道长处学会了“九式二十七金钟罩”气功。

光绪三十年(1904),其师朱教玉病逝。朱智涵遵从师嘱入川,在合川黄叶观住了数年。常到四川峨嵋山、成都青羊宫等地,广交武林人士,拜访名师高手,探索武当、少林、峨嵋等诸家武功。与青城九侠(杜自民、柴俊民等)切磋武艺,过往甚密。光绪三十三年(1907),慕中江“无敌手”吴春盛名,自成都青羊宫来到中江寻访。宣统元年(1909),从中江兴隆经过,暂住城皇庙,并拜访全国闻名大侠“金弹子”李四爷,挚意叩教。李感其诚,遂授朱“凤凰石”绝技。

朱智涵入川以后,四处拜访名医。在中江玉兴场南六、七里与清河交界处有一山名曰“沙尖山”。朱智涵曾在这里拜访涂家大院子的名医涂么老爷,“沙尖山”山头有一座神庙,朱智涵经涂介绍入“沙尖山”。因庙山高缺水,移居山下“脚庵”数年。“脚庵”改建为小学后,又移居大镇(龙台)关帝庙,与门徒苟老道同住数十年。

朱智涵在大镇60年中自谋生活,不食用信徒供果,不从群众中捞取好处;屋内仅有一架硬木板床,一个装粮食的坛子和一张桌子;食物常以米粮和自己种的蔬菜为主,少用酒肉;对好友热情招待,自作菜食,特意照顾;从不伤生,拒绝门徒所送鸡鸭鱼肉;闲时进茶楼品茶,也独一人,不入闹市;素不多言杂语,对人慈祥和蔼。

他上山采药,自制丸药备有20多种药方,最著名的是“大力丸”,能治风湿和跌打损伤。制药以济世为主,亲朋好友、一般群众买药,只收成本费。门徒摆摊售药,薄利销售。抗日战争时期,省外一卖药人到大镇,朱见其功夫不凡,但不通方言,场子打不开。便毅然“帮场”,赠他“大力丸”一袋。对家境贫困的门徒,也予以资助,并常为龙台敬老院捐资解困。朱智涵去世前,把自己多年积蓄1000余元赠给龙台医院。

朱智涵酷爱武术,武功超群。向他学武的人登门求艺,来者不拒。常教诲学徒:“武海无涯,其深无底;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切不可与人争强斗狠,贪打必挨打”。“艺不轻传,艺不轻玩。海深无底,天外有天。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与人抢手(散打),礼让三先”。朱智涵与高手较艺,总是以和为贵,不得己才摆庄看招。他强调中华武术强国、强身、强种的社会功用,强调中华武术立足自卫。在他住大镇时期,前来向他学过武术的上百人,全国闻名的海灯法师也与朱交流切磋过。龙台兴起的“太极拳”风多因他的倡导。他的门徒遍及省内外。

朱智涵的武功在中江堪称一绝,从以下几个小故事可见一斑。

小石中鸡:一次,百姓的鸡进庙偷食所晒的粮食。他距鸡二丈多远,手指一弹黄豆大小的石子,食粮之鸡被击中逃走。

少林棍:他用“少林棍”多次与徒弟较艺,六、七个门徒各执一棍,都在棍的一头粘上石灰。朱在中间舞棍,站在三方的门徒用棍相击,经过一翻较量,他身上并无石灰痕迹。

纵身取宝:关帝庙内有一口大吊钟,吊在一丈五尺多高的木架上。一天他和门徒在钟下闲谈。忽有人叫“庙后一家失火”!说着,一晃眼不见朱的人影。原来他已跃上木架取下一件红色布包(包内装有他医药配方),准备前去救火。

双手担水:一次两个小门徒去抬饮水,由于前后掌握不当,水打湿了衣服。朱见状说“你看朱师爷的”!他不用扁担,两手各提一桶水,100多斤重,稳稳地提到厨房里去,水未溅出点滴。大镇的人都知道朱担水不用扁担的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