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葛丽平 ‖ 范镇:四川华阳籍北宋文史大家

作者:葛丽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12 13:57:44 浏览次数: 【字体:

范镇:四川华阳籍北宋文史大家

葛丽平

 一千年前的成都,在此任蜀守的北宋名臣薛奎机缘际会结识了一位18岁的青年才子。薛奎本人就是少年成名,因文章写得极好被乡里推荐,后中举、进士及第,文章华彩自是不同一般。当他见了这位青年,“一见爱之”,认为他“乃庙堂之人也”,立即聘请他为家中子弟讲学授课。三年后,薛奎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这位青年才子也跟着他来到了京城。因蜀地号为天府,物产丰富,朋友都问薛奎都带了什么回来,薛奎高兴地说:“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薛奎说的伟人,就是后来以文史传世的大家范镇。

1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今成都市双流区)人。范镇祖籍长安,唐僖宗时范氏一家为避战乱而迁至成都华阳,至范镇父亲范度时方入仕,任蜀孔目官。然而,范镇4岁时父亲去世,7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范镇在两位哥哥范鎡、范锴的抚养下长大。范镇聪敏好学,一边在哥哥们的悉心指导下学习,一边受教于乡先生庞直温。后来,范镇参加乡试时,默坐了一晚上,桌面上还是一张白纸,待他思虑成熟,下笔顷刻而就,“遂魁成都”,考取了乡试第一名。

范镇受聘薛奎府上后,并没有因为被一方大员薛奎器重而飞扬自得,依旧保持着谦逊和低调。每次去薛奎府上授课,都是步行出入,不乘车也不坐轿,也不许有人迎送。以至于如此一年了,门卫看守都不知道范镇竟然是郡守大人的座上西宾。

仁宗一朝,文坛人才辈出,才子灿若星辰,涌现出了很多文人巨擘。范镇来到京城后,与文人赋诗作文,相互唱和,在群星璀璨的京城,也是一颗光芒耀眼的存在。当时,宋庠、宋祁兄弟俩二人也在京城,兄弟二人与范镇以《长啸却胡骑》为题作赋,范镇最先完成,二宋看完范镇的赋后,自愧不如,就把自己作的赋藏在袖中撕掉了,他们对范镇钦佩有加,和他结为布衣之交,范镇很快名动文坛。这篇《长啸却胡骑》传播得很广,甚至传到了契丹、高丽。多年后,范镇的侄孙出使辽国时,还有人在问“长啸公(范镇)安好?”苏辙评价范镇:“公之少年,初以赋鸣。”

2

元宝二年(1038),范镇中进士。范镇补国子监生及贡院奏名,均第一名,但殿试唱名时,并没有先唱他的名字。按以往惯例,贡院第一名在殿廷唱过三人后而没有听到自己名字时,可以站出来申诉祈恩,要求提自己的名次,一般皇帝都会酌情考虑,吴育、欧阳修都曾为自己抗声自陈,因而名次得升一甲。然而范镇却没这样做,他安安静静地站在队列里不发一言,旁边有人催促他为自己申辩,他也不回话,直到唱到第79名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后,范镇出列拜谢然后入列,中间未多发一言。范镇谦逊的态度和对名利的淡然,在朝廷上下一时传为美谈,人们敬服范镇安适淡泊的品格。自此之后,人们以自陈为耻,旧风气就此断绝。

范镇新科进士,却被授了一个新安主薄的九品基层官职。京西留守宋绶惜才,将他推荐到国子监,又举荐他做了东监直讲官。后范镇又应招学士院考试,被录用为馆阁校理。在做馆阁校理时,上司故意刁难范镇,认为他的诗文失之韵律,将他降为校勘,周围人看不过去了,为他鸣不平,而范镇却处之泰然自若,兢兢业业地在自己岗位上干了四年。这一切被宰相庞籍看在眼里,他甚是欣赏范镇,认为他“有异才”,向宋仁宗举荐:范镇有杰出才能,又为人低调,不汲汲于功名。随后,范镇被越级授官直秘阁,之后又提拔为起居舍人、知谏院。

电视剧《清平乐》中范镇形象

3

范镇走到了国家政治的中心,在知谏院的三年时间里,范镇慷慨陈言,为国谋划,为民伸张,政论频出,上书不断,所上奏疏大都关乎百姓民生以及朝堂大事,例如水灾旱情、民众困厄、冗兵、葬温成皇后、罢黜宰相陈执中等。其中,尤其是他建议立宗室子为皇嗣的建言最为著名。当时,宋仁宗在位已35年,但仍没有皇子,而仁宗身体又不太好,经常生病,百官都很担心皇位继承人问题。嘉佑初年,仁宗患病,中外大小官员甚是惶恐,却谁都不想在这个时候触赵官家的忌讳。一向为人低调的范镇此时却率先站了出来,他上书直言,劝仁宗早日选择宗室子立为皇嗣。仁宗不予理会,范镇就借各种机会先后19次上书进言,为了劝谏仁宗,他还阖门待罪。仁宗希望有个亲生儿子来继承皇位,但他也看到了范镇的忠心和固执,于是召见了范镇。此时范镇已待罪三个月,因忧虑过甚,头发胡须全白了。仁宗看着须发皆白的范镇,流着泪无奈地说:“朕知卿忠心,卿说得也很有道理,还是等个两三年后再定吧。”立嗣一事才算告一段落。之后,范镇罢知谏院,改任集贤殿修纂、纠察在京刑狱、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

宋仁宗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4

此后不久,范镇又迁任翰林学士,充史官修撰,改右谏议大夫。范镇一生曾三入翰林,其中第一次入翰林时,便参与了仁宗朝时史学的一大成就《新唐书》的编修。《新唐书》的编修耗时17年,参与官员众多,其中曾公亮为监修官,宋祁、欧阳修为刊修官,范镇、宋敏求为编修官。庆历五年(1045),因宋祁的推荐,范镇进入书局成为编修官之一,开始了他这一生最重要的修史工作之一。范镇在书局中,先是协助宋祁编修列传,后又在欧阳修入局后配合其编修志、表,可谓“用功极多”。除编修《新唐书》外,范镇还参与编修了《仁宗实录》《起居注》《类编》等。值得一提的是,范镇的侄孙范祖禹也协助司马光编著了《资治通鉴》,还参编了《英宗实录》《神宗实录》,独自编写了《唐鉴》《仁宗训典等》。范祖禹的儿子范冲也是一代史家,奉诏主持重修《神宗实录》、编修《哲宗实录》,独自编写《哲宗实录考异》。这就是传为史坛千古佳话的宋代成都“三范修史”,成都华阳范氏成为全国有名的学术家族,而范镇就是华阳范氏“显于世”的开端之人。

《新唐书》(图片来自网络)

范镇作为四川学者的代表,在各个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在士大夫阶层和朝廷中的名望,更是对四川学子产生了积极影响。范镇在翰林院时,曾四次负责贡举考试。其中,嘉佑二年(1057),范镇同欧阳修、梅尧臣同为知贡举,负责礼部考试,这次考试选拔出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一批才学之士。而其中的二苏便是来自蜀地的学子。后来苏轼兄弟拜见范镇并书启致谢,苏轼在《谢范舍人书》中表示:“执事与梅公之于相继登朝,以文章功业文于天下。于是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执事与梅公之于蜀人,其始风动诱掖,使闻先王之道,其终度量裁置,使观天子之光……”苏轼说,范镇的文章功业闻名天下的事迹鼓舞了自己和乡人,求学向学的人越来越多,蔚然成风,并对范镇对自己的欣赏提携表示感激。

苏轼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5

仁宗后来确定了宗室子赵宗实为继承人。仁宗去世后,宗实(后更名赵曙)即位,即英宗。英宗想要追尊自己的生父濮王“皇考”,此事引起了朝堂长达一年的争论,这就是英宗朝著名的“濮议”风波。一向恪守礼制、坚持维护礼法的范镇坚决反对英宗追尊濮王。此次风波平息以后,范镇被外放,出知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那时候正遇上陈州闹饥荒,饿殍遍野,范镇一上任就决定开仓放粮、拨款救灾。不过按规矩范镇应先上报然后等待朝廷批复,但考虑到走完程序花费时间太多,担心这期间又会饿死更多灾民,范镇毅然决定贷款三万余贯、贷粮三万余石用于救灾。范镇此举事先未经朝廷获准以致监司追查,他只得上书自劾辞官,英宗赦免了他的过错。后陈州丰收,官府所发钱粮如数收回。陈州百姓无不感念范镇恩德。

神宗即位后,将范镇召还京师。范镇第三次任翰林学士。当时,王安石执政,主持变法。于熙宁二年(1069)九月开始实施青苗法。范镇作为反变法派的代表人士之一,对实施之初的青苗法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范镇在政治观念和态度上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因而与王安石交恶。熙宁三年(1070),范镇上章请致仕,毅然决定抽身。十月,因范镇在奏疏中指责王安石以喜怒为赏罚,以户部侍郎致仕。 

退休后的范镇生活还算是恬淡,他回到家乡成都华阳,赋诗饮酒为乐,创作了《东斋记事》十卷。后来,哲宗即位,启用旧臣,拜范镇为端明殿大学士,提举中太乙兼侍读。然而此时范镇已近八十,年事已高,他的侄孙范祖禹极力阻止,最终没有去就职。后改以提举崇福宫银青光禄大夫,范镇再次致仕。

元祐二年(1087),范镇无疾而终。范镇去世后,他的同乡兼好友苏轼为其撰写墓志铭。苏轼表示自己一生只为五个人作铭,他之所以为范镇作铭,除了交情深厚外,还是因为范镇的品德高尚,“轼于天下,未尝铭墓,独铭五人,皆盛德故”“窃以为国之元老,历事四朝,耄期称道,为天下所服者,独文彦博与方平、范镇三人而已”。

《宋史》评价:“范镇清白坦荡,以诚待人,谦恭俭朴,谨慎少言,从不说他人的过失。每次碰到关系大节大义的事,面色平和而言语雄壮,即使在万乘之尊的面前也毫不屈服。笃行大义,奏荫(宋代高、中级官员遇朝廷举行大礼及其他庆典,奏荫弟侄、子孙或门客,称“奏补”)时先族人然后才到自己的子孙。同乡里有不能够结婚下葬的人,范镇就会为他做主。”范镇一生,以诗赋文章闻名于文坛,以垂范后人闻名于史坛,以忠诚正直闻名于政坛,以勇决果敢闻名于天下,后来急流勇退,“衔觞赋诗,笑傲俯仰,逍遥以终”。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葛丽平(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