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荣 ‖ 绍兴于今忆绍恩
绍兴于今忆绍恩
冯建荣
(一)
汤绍恩,四川安岳人,字汝承,号笃斋。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登进士第;十四年(1535),由户部郎中迁德安知府,同年改知绍兴。“始至,新学宫,广设社学。岁大旱, 徒步祷烈日中,雨即降。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民情大和。”① 汤绍恩治越的这几项举措,是德治与法治的完美结合,展示出了宽厚的爱民情怀与卓越的领导才能。
汤绍恩画像(汪毅 供图)
而汤绍恩在绍兴所做的一件既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历史意义的好事,则是三江闸的兴建。《明史》对此作了专门而又详细的记载,足见此事在当时及对后世之影响。记载的大意如下:
当时,山阴、会稽、萧山三县的水,汇会于三江口入海, 潮汐每日到来,拥沙堆积如同丘陵。遇上长时间的大雨,水阻于积沙,不能很快排泄,良田全部变成大湖,当事者不得已开决堤岸来排泄。而堤岸开决便担忧旱灾,于是每年都为修筑堤岸而劳苦。
汤绍恩到任后,遍行水道,到达三江口,见两山对峙, 高兴地说:这下面一定有石基,就在这里建闸吧。为此,他招募善于潜水的人探查,果然发现有石脉横亘在两山之间, 于是于嘉靖十五年(1536)七月开工。
施工过程中,先投以铁石,然后用笼装砖屑沉下。工程 不到一半,潮水冲荡,不能完工,怨愤的情绪不断产生。汤绍恩不被怨恨所动摇,向河神祷告,累日潮水不到,工程于是在次年三月完成。
整个工程修筑了五十多寻的长度,建闸门二十八座,以对应列宿。在闸内,设预备闸门三座,叫做经溇、撞塘、平水,以防备大闸崩溃。在闸外,修筑石堤四百多丈,以扼制潮水,使其不成为闸的灾患。同时在石头之间,刻下水的标位,以方便管理人员察究水势,按时开启和关闭闸门。
“自是,三邑方数百里间无水患矣。士民德之,立庙闸左,岁时奉祀不绝。”②
三江闸今貌(汪毅 摄)
(二)
汤绍恩建三江闸,给了后世的官宦们以深刻的启示。
其一,是问题导向。汤公到任不久,便敏锐地发现了影响一地发展、危害一方民生的核心问题——旱涝灾害。这既是为政者爱民情怀之使然,也是其领导才能的体现。
其二,是调查研究。先是自己“遍行水道”,亲自搞调查研究。后又“募善水者探之”③,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通 过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从而对如何解决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
其三,是科学决策。选址上,“果有石脉横亘两山间,遂兴工”。施工上,“先投以铁石,继以笼盛甃屑沉之”。设计上,“为闸二十有八,以应列宿”;“内为备闸三……以防大闸之溃”;“闸外筑石堤……不为闸患”;“刻水则石间,俾后人相水势以时启闭”④。时间上,环环紧扣,有序推进,九 个月竣工,堪称奇迹。这些包括选址、设计、时间安排在内的决策之所以科学,是因为体现了及时果断、务实管用、系统配套的原则。
三江闸泄水流域图(录自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册)
(三)
三江闸的建成,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是领先世界。三江闸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大、最著名的滨海大闸,其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世界同类工程中,领先了三百多年。
其二,是功在当代。为了充分发挥三江闸的作用,在三江闸建成后,汤公又组织实施了相关的配套工程建设。明嘉靖十七年(1538),他主持将古鉴湖东塘、南塘及通塞之堰、闸改建为水浒,使得东西连亘百里皆成通衢,从而实现了鉴湖水系、三江水系与钱清江以北萧绍平原内河的一体化;使绍兴在鉴湖堙废、水体北移之后,形成了平原河道水系的新网络,开创了绍兴水利史上通过滨海大闸全控水利形势的新格局;使绍兴平原旱可蓄、涝可排、潮可挡,鱼米之乡有了新的更高标准的水利保障。
其三,是利益百世。三江闸直接发挥作用 450 年,直至 1981 年在其北侧 2.5 公里处建成新三江闸,才完成其蓄淡、排涝、挡潮等光荣使命。1963 年,三江闸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江闸至今已历 480 多年的风雨,仍然固若金汤,其兼具的交通功能,仍在发挥作用,其选址之科学, 基础之扎实,质量之上乘,令人叹为观止。而三江闸身上所积淀的文化,更是必将流芳永远。
汤绍恩书法赏析
(四)
汤绍恩是名副其实的对绍兴有恩的清官循吏,他似乎天生就是绍兴的恩人。“初,绍恩之生也,有峨眉僧过其门, 曰:‘他日地有称绍者,将承是儿恩乎?’因名绍恩,字汝承,其后果验。” ⑤他因政绩卓著,“屡迁山东右布政使,致仕归,年九十七而卒。”⑥ 这是人心所向的一种善有善报,也是智者动乐的一种仁者静寿。
想当年,工程开始时与进行中,“怨讟烦兴” ⑦,“几多怨谤一身任” ⑧。但是,日久见人心,政声人去后,人们终究还是因为承受了他的恩典而爱戴他、怀念他。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间,越中士民在绍兴府城开元祠和三江闸旁建立了汤公祠,每年春秋祭祀。祠内原有“砥柱中流”“泉流既清”“泽被三江”“后事之师”等匾额及楹联 16 副,碑刻 20 余块,其中有徐渭题撰的祠联——“凿山镇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 于汤有光”⑨。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赐汤绍恩“灵济”封号;雍正三年(1725),又敕封其为“宁江伯”。应当说,灵济、宁江这样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今人还是没有忘记汤绍恩。汤绍恩所书的“动静乐寿” 摩崖石刻,1961年9月29日被绍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绍兴市越城区龙山北侧的巨岩上,这里因此而成了人们的追思、瞻仰之地。汤公的书法笔力遒劲,气势非凡。现在,这四个字已成为人们推崇的养生之道。
汤绍恩书“动静乐寿”
(五)
20世纪末,绍兴市人民政府在绍兴古城环城河的西南侧建起了治水广场,树起了汤绍恩塑像,并将原汤公祠中的《捐奉置田添造三江应宿闸每岁闸板铁环碑记》《重修三江闸碑》《重修三江闸记》等,移至广场,供人们缅怀。
绍兴治水广场汤绍恩塑像(汪毅 摄)
21世纪初,绍兴市人民政府又在新建的绍兴运河园中, 陈列出了当年汤绍恩亲自书赠给出资建闸者的“南渡世家” 匾额真迹。
笔者于2009 年4月至2017年4月,在绍兴市人民政府主管水利工作,有幸参与了运河、三江闸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针对三江闸及汤公大桥长期超负荷承载运行、危及安全的问题,2009年11月17日,委托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志庆,召集市水利局、市文物局与袍江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就闸、桥的维修与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协调,明确了限行措施,同时将水利、文物部门提出具体的维修保护方案, 交由袍江新区管委会组织实施。
2014 年下半年,笔者多次组织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邱 志荣等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并主笔起草了《三江闸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方案》。10月14日,绍兴市人民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这个方案。11月4日,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绍政办发”明电〔2014〕98 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该方案,要求“按照世界领先水利工程、中国最早滨海大闸、绍兴水城滨海明珠的总体定位”,编制规划,组织实施。这是当代绍兴人对汤绍恩的最好纪念,也是对汤公遗产的务实利用。
(六)
汤公的事迹与故事告诉人们: 为政者理应为民,老百姓知恩图报。今汤公的异代知己、四川老乡、史志大家汪毅先生,尽阅文献资料,遍访汤公遗迹,撰成《汤绍恩述评》, 使汤公精神得以更好传承,循吏文化得以更好弘扬,洵可谓山高水长,媲美修闸也。
汪毅著《汤绍恩述评》书影(汪毅 供图)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明史》卷二百八十一《汤绍恩传》。
⑧[明]万历《绍兴府志》卷十七《水利志二》。
⑨《徐文长佚草》卷七《榜联》,《徐渭集》,中华书局 1993 年版,第1152页。
来源: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作者:冯建荣(浙江省绍兴市政协副主席)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