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非遗传承人杨华珍:用小小绣花针织就锦绣图 将藏羌绣品进入国际市场 带领藏羌绣娘走上致富路

来源:四川在线记者 尹钢 发布时间:2021-03-08 22:23:48 浏览次数: 【字体:

杨华珍带领团队传承创新的古朴别致又具时尚前卫藏羌织绣文创作品,受到许多国际顶级消费品品牌的青睐。

四川在线记者 尹钢

3月1日,在成都市邛崃市藏羌织绣传习所,今年63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编织挑花刺绣传承人杨华珍,正在精心指导来自阿坝州和当地南宝山藏族羌族女学员学习藏羌织绣,她手把手传授她们掌握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勾花等藏羌织绣针法,一件件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花草、飞鸟、游鱼、人物题材的绣品,在杨华珍悉心指点下,女学员们用灵巧双手飞针走线,白布上渐渐呈现出“团花似锦”、“鱼水和谐”、“凤穿牡丹”等图案雏形。

今年63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编织挑花刺绣传承人杨华珍,根据藏族羌族的传统故事和藏羌织绣传统纹样,正在创作新的织绣艺术作品。

在成都市邛崃市藏羌织绣传习所,来自阿坝州和邛崃市南宝山藏族羌族女学员学习藏羌织绣。

在成都市邛崃市藏羌织绣传习所,杨华珍正在精心指导来自阿坝州和当地南宝山藏族羌族女学员学习藏羌织绣。

杨华珍自幼随母亲学习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技艺,在母亲多年的精心口传身受下,加上自身的刻苦研习,不仅熟练掌握了藏族毛、麻、棉编织及挑花、刺绣技艺,成为了整个嘉绒藏区的织绣能手。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了保护和传承藏羌民族传统文化,帮助灾区妇女增加收入,杨华珍数十次来到藏乡羌寨培训当地妇女发展藏羌织绣,帮助她们能把原来生活中的消遣变成今后谋生的手段。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的合称,是留存至今最为鲜活生动,与藏族、羌族人民生活最为密切的文化遗产,在藏乡羌寨很多农村妇女都会织绣,藏羌刺绣过程非常繁琐,主要分为上绷,勾稿,配线,绣制,整理等步骤,一副完整的织绣作品往往需要一个人绣制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我希望帮助她们通过一技之长,掌握简约的藏羌织绣制作方法,走上致富奔康的路子。”杨华珍说。

2008年以后,杨华珍组织了一批技艺娴熟的藏羌织绣老艺人,在国家艺术基金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先后在汶川县高店子村、羌锋村,小金县向花村,康定市二郎村,泸定县沙湾村,石渠县色须镇,成都市邛崃市十方堂村、木梯村等地,建立了十多个村(社区)藏羌织绣非遗传习所宣传站,设立了藏羌织绣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了近百名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陆续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向3000余名藏族、羌族妇女传授、提升织绣技艺。

杨华珍建立了村(社区)藏羌织绣非遗传习所宣传站,吸引了很多热爱藏羌织绣的女同胞前来感受古老的文化遗产的魅力。

近年来,为了使藏族织绣与羌绣技艺可以同时得到保护和发展,杨华珍长期深入到藏羌民族民间收集藏羌织绣传统技法制作的作品,并进一步整理、修复、融合、创新,对藏羌织绣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至今为止,杨华珍和她的团队已收集藏羌织绣服饰图案600种以上;藏羌织绣挑花刺绣绣片920余件;藏族毛编织、麻编织、布编织(各种编织腰带、鞋带、呷乌带)样品260余件。

 

学员们创作的一幅幅精美的藏羌织绣作品背后,包含着杨华珍的悉心传授和指导。

在杨华珍指导下,女学员们用灵巧双手飞针走线,白布上渐渐呈现出“蝶舞花间”图案雏形。

杨华珍根据藏族羌族的传统故事和藏羌织绣传统纹样,创作了《五十六朵花》、《天地吉祥》、《十二月花》等大量精美的织绣艺术作品,以现代方式演绎传统之美,组织设计师、艺术家和传承人共同进行跨界设计,开发文创产品。经过杨华珍传承创新的藏羌织绣作品,古朴别致又具时尚前卫,受到许多国际顶级消费品品牌的追捧。藏羌文化元素和古老的藏羌织绣图案融入到50多种类国际顶级品牌,涉及手机、珠宝、化妆品、办公用品、服装、餐具、食品包装中,不少精品进入国际市场。这些版权合作的文创产品在创造商业价值、提升藏羌织绣知名度的同时,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后续制作订单,通过订单形式分包给绣娘在家里制作,给他们带来切实的经济收入,其中专业绣娘每月收入能达到3500-5000元,兼职绣娘利用闲暇时间,每小时可增收15-20元,使传统民族工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也成为她们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

藏羌文化元素和古老的藏羌织绣图案融入到50多种类国际顶级品牌,涉及手机、珠宝、化妆品、办公用品、服装、餐具、食品包装中。

如今,杨华珍有个心愿,希望开设一所专门藏羌织绣培训专业机构,让大山里更多的女同胞系统学习掌握传承藏羌织绣文化遗产,并通过乡村振兴发展藏羌织绣绣品走上致富奔康之路。

来源: 四川在线记者 尹钢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