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罗念生——伟大的翻译家、中希文明交流使者 ‖ 刘德元

作者:刘德元(内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退休干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05 20:20:33 浏览次数: 【字体:

罗念生

伟大的翻译家、中希文明交流使者

刘德元

罗念生,原名懋德,1904年7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威远县连界场庙坝,1990年4月10日去逝。罗念生一生既没有波澜起伏的人生跌宕,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豪言壮举,唯一爱好就是读书、写作和文化交流,他是中国第一、世界唯一的为古希腊文化献身的东方学者。

罗念生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国内上学期

早年的罗念生家境殷实,其父罗九成开小型铁矿,通四书五经,开办私塾。幼年罗念生就是随父读私塾启蒙。1918年,罗念生考入资中县立小学,后入荣县中学。15岁时,罗念生以优异成绩考入成都华西中学,并以数学成绩拔萃深得老师赏识。1922年,18岁的罗念生考入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由成都到了北京,专攻自然科学。

在清华学堂,与他同学的有朱湘、柳无忌、罗皑岚、孙大雨、陈麟瑞、水天同等,这些人不仅在当时就鼎鼎大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亦如雷贯耳,如“清华四子”之一的朱湘,柳亚子之子柳无忌、女婿陈麟瑞,中西比较神话学泰斗水天同等。

20世纪20年代,四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926年,罗九成炼铁生意破产,罗家开始败落。此时正在北京求学的罗念生失去了家庭资助,只得由工科改习文学,以习作和译稿挣得稿费维持生活和学业。清苦的校园生活,对时弊的憎恶,促使一批喜爱文学的学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新诗和新文学。

五四运动后,西学东渐,此一时期的清华出现了两股新的文学清流,一是以闻一多、孙大雨、梁实秋为代表,一是以朱湘、罗念生、陈麟瑞为代表。他们经常在清华校刊及北京的报刊上发表作品,倡扬新文化思想。1927年,经挚友朱湘引荐,罗念生为北京《朝报》编辑文艺副刊,从此开始了他的新诗及散文创作,其中诗作大多收入他的新诗集《龙涎》,散文收入《芙蓉城》。林语堂先生曾称赞他的文字“清秀”,朱湘认为他的散文“风格清丽,有一奇气”。

这一时期,罗念生还与同窗卢木野合译了英国作家哈代的短篇小说,又与陈麟瑞合作翻译了德国作家施托姆的著作。这些作品大都刊登在天津的《国闻周报》上。至此,罗念生对翻译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启了他终其一生的翻译生涯。

海外求学期

1929年秋,罗念生通过考试公费赴美留学。在美期间,罗念生先后在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康乃尔大学攻读或旁听英美文学和希腊文学。在康奈尔大学,他对詹姆森教授所授的欧洲文学史非常崇拜,尤其是教授对古希腊文学的极高评价,加深了罗念生对古希腊哲学、文学的浓厚兴趣,从此他利用课余时间,从古希腊原文翻译了悲愤诗人欧里庇得斯的《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这是他首次翻译的第一部古希腊文学作品,并由赵元任介绍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罗念生留学期间,正逢美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为坚持学习,他不得不去餐馆打工勤工俭学。到了1933年,在美国学习的罗念生看到学习英美文学的中国留学生为数众多,而古希腊文学领域是个冷门,经多番考虑,他决定转赴希腊雅典,专攻古希腊文化。他的这一决定,得到康乃尔大学詹姆森教授的支持。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1933年初,罗念生转入希腊雅典美国古典学院学习。在学院里,他选修了四门课程:雅典城志、古希腊建筑、古希腊雕刻和古希腊戏剧。当时,他是唯一的一位中国留学生,也是第一位到希腊留学的中国人。在希腊留学的一年多时间里,希腊的许多文学格式,如史诗、诗歌、历史、悲剧、喜剧等让他如醉如痴。除完成学院里的课程,他还利用大量时间到希腊各地去访古寻迹,观看古代悲剧、喜剧的演出,了解希腊民间的风土人情。他的足迹踏遍了希腊半岛:爱琴海湛蓝色的天空,雅典城上的紫色云冠,希腊人民的好客情谊……以及烛照千年的古希腊文化之谜,照亮了罗念生思想的天空,为他日后从事古希腊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奠定了牢固基础。

罗念生部分作品

留洋归国

1934年,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在欧洲,阿道夫·希特勒被错误地任命为德国元首;在国内,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二者的结果在历史中得出结论)。这年冬天,罗念生从希腊回到了祖国。

罗念生部分作品

在上海,李济之先生介绍罗念生到北平找胡适,胡适留他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翻译西方名著,后转入北平研究院考古组,到陕西进行考古工作。1935年夏,考古组由于缺乏资金而暂停,罗念生返回北京大学任教。他讲授古希腊文明史及英美文学,同时继续翻译工作,并与梁宗岱合编天津《大公报》副刊。此时,华北危急,抗日战争迫在眉睫,他挥笔写下了《老残局的枪声》等散文作品,矛头直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为此,他的名字被列入日本宪兵队的黑名单中。卢沟桥事变前夕,他不得不只身逃离北平,南下入川,而把妻子和出生仅有几个月的儿子留在了北平。后来妻子和孩子经天津、香港,转经数省市终于与他相聚成都。关于这一段经历,在他的散文《鳞儿》中有所记载,颠沛流离,非常感人。

抗战时期及

新中国成立后的罗念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罗念生随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辗转峨眉、乐山、成都等地。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在各地中学兼课。罗念生用古希腊人抗击侵略、反对战争的经典译作来鼓励中国读者奋发图强,坚持抗战;用古希腊英雄抗暴的故事四处演讲,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此期间,他自费出版了《希腊漫话》《芙蓉城》两部散文集,以及古希腊悲剧《特洛亚妇人》等翻译作品。

罗念生书信笔记

1938年3月,罗念生与卞之琳、朱光潜、何其芳创办了抗日救亡杂志《工作》半月刊。随后,罗念生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并当选为理事。

1939年2月,“文协”成都分会会刊《笔阵》创刊,罗念生、李劼人、萧军等11人轮流任编辑。编辑之余,罗念生还不时撰文发表抗战文艺作品,进行爱国宣传。直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之初,民主运动兴起,罗念生和叶子陶、姚雪垠等进步人士一起,在《新华日报》发表《成都文化界对时局的呼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制造分裂、发动内战的阴谋,要求结束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成立联合政府。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闻一多先生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此消息,罗念生与许多进步人士一起,出专刊,写诗文,抗议国民党当局的罪行。

罗念生在四川大学

1946年冬至1948年夏,罗念生还先后去长沙湖南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直到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他应邀再度返回北平,旋即就任于清华大学外语系,并迎来了北京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罗念生出席了首届全国文代会。会后,周扬同志代表党和国家亲笔写信给他,鼓励他为人民、为祖国更好地研究和翻译古希腊文化典籍,并邀请他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专门从事研究工作。1964年,罗念生从北大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顽强坚毅的精神,潜心于向中国人民介绍古希腊文化的工作之中,直到1990年4月10日去世。

主要学术成就及评介

罗念生一生辛勤笔耕,硕果累累,在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译著和论文累计50余种1000多万字。其惊人的学术成就让电脑时代的大师们亦望其项背。他翻译的作品,包括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完整传世的悲剧:《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7部,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完整传世的《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厄特克特拉》《特剌喀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7部,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美狄亚》《特洛亚妇女》《阿尔刻提斯》和《酒神的伴侣》5部,古希腊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的《阿卡奈人》《骑士》《云》《马蜂》《地母节妇女》和《蛙》6部,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以及古希腊的《铭体诗选》;此外还与人合译了《伊索寓言》《琉善哲学文选》《古希腊罗马散文作品选》《意大利简史》,主编了《古希腊语—汉语词典》;合编有《古希腊罗马戏剧理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制定了《古希腊语专用名词译音表》。汉语方面,出版过散文集《芙蓉城》、诗集《龙涎》、论文集《论古希腊戏剧》。英语方面,还翻译过英国哈代的短篇小说集《儿子的抗议》、德国施笃谟的中篇小说《傀儡师保尔》,拉丁文的中世纪学生歌曲《醇酒·妇人·诗歌》、普鲁塔克名人传记《狄磨西尼传》和《西塞罗传》,以及大量有关新诗、格律诗、古希腊文学和文艺评论的文章,散见全国及欧洲部分报刊杂志。

罗念生对古希腊戏剧的思想内容和特征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尤其是1985年出版的《论古希腊戏剧》一书,是他在这方面学术成就的概括和总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年,由中央戏剧学院排演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是罗念生翻译的代表作,也是在国内第一次公演古希腊悲剧。《俄》剧在北京公演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引起文艺界、学术界和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6月,《俄狄浦斯王》一剧应邀到希腊德尔菲市参加国际古希腊戏剧节,并在雅典进行公演。罗念生以中国戏剧家代表团团长身份随剧组参加了这一盛会。

1988年,由哈尔滨话剧院排演的另一部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安提戈涅》在哈首演成功后,应邀赴希腊参加第四届国际古希腊戏剧节。罗念生作为该剧演出的文学顾问再次随团访问希腊。他被安排在开幕式上第一个做学术报告。欧洲文化中心主席伯利克利斯·尼阿库先生在大会上特别向罗念生表示敬意,并宣布罗念生先生作为文化中心的特殊贵宾,可以随时访问希腊。然而,让罗念生放心不下的是,他于1989年初开始翻译由盲诗人荷马(Homer,公元前800年—前600年)所作的巨制史诗《伊利亚特》(全诗24卷15693行),他在病痛中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一个人活着若不工作,就毫无意义了。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可是此刻,罗念生已是癌症晚期。最后的日子,他知道《伊利亚特》的翻译是没法完成了,他只能强支身子,将自己的译稿一份一份整理停当,又将《三访希腊》一文重新抄写,并加了后记。1990年4月10日11时50分,这位伟大的翻译家、中希文明交流的使者与世长辞。

古希腊戏剧表演

罗念生对古希腊文学的翻译,不仅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也增进了中希两国人民的友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重要影响。

对罗念生的学术成就,美籍华人著名教授柳无忌先生评价:“他是一位资深的古希腊文字与文学专家,自清华读书时起,致力于这门学术的研究已有60余年。在今日中国,不论大陆台湾,找不到一位像他这样献身于古希腊文学的研究者。”

1987年12月29日,希腊雅典科学院在授予罗念生最高文学艺术奖的奖状上写道:“雅典科学院理所当然地决定将此奖授予罗念生教授,因为他在他的祖国——中国,为研究和关心希腊文学呕尽心血,并决定在1987年12月29日全体会议上宣布这一荣誉。”

1988年2月12日,在希腊驻华使馆举行的授奖仪式上,希腊大使迈戈洛科诺莫斯先生代表雅典科学院致词时这样说道:“中国和希腊在历史上是两个并驾齐驱的国家,它们都曾经是人类思想和文明的中心——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罗教授50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古希腊思想和文化,并出版了50多部著作……我国的最高文化机关雅典科学院于1987年12月29日决定,将最高文学艺术奖授予罗教授。”

1988年夏,联邦德国杜塞尔多夫电视台在希腊德菲尔,为罗念生拍摄了专题新闻片,集中介绍了他的成就,并在联邦德国播出。

1988年12月18日,美国《基督教箴言报》以整版篇幅,分别用英、法、德三种文字发表专访,介绍和宣传罗念生的贡献。

1990年4月11日,罗念生病逝第二天,希腊政府在唁电中高度赞扬了他的劳动和成就,并要求希腊人民永远记住罗教授的工作和他的名字。

罗念生生前希望他的遗骨一部分安放于祖国北京,另一部分能撒在他的第二故乡——希腊的爱琴海上。希腊朋友非常尊重罗念生的遗愿,他们不同意将骨灰撒在海中,决定将以隆重的葬礼,把他的遗骨安葬于古希腊的发源地,阿波罗神庙所在地——德尔菲市的帕尔纳索斯山中,欧洲文化中心的花园里,以永远纪念这位为古希腊文化献身的东方学者。

2019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访问希腊期间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在希腊《每日报》上,习主席发表署名文章《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文中特别提到中国翻译家罗念生。他说,罗念生、罗锦鳞、罗彤一家三代致力于希腊文学、戏剧的翻译研究和舞台实践,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我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罗念生一家三代的最高评价。

资料来源

1.百度:罗念生。

2.戏剧著作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罗念生目。

3.《内江文史》第37辑,政协内江市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4.新华社雅典11月10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雅典国际机场,开始对希腊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德元(内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退休干部)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