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先进】李斗:写首诗给深情岁月‖江梓豪
李斗:写首诗给深情岁月
江梓豪
米缸是过去年岁里人们心理的写照。里面堆个满满当当,心里也充实,而空荡荡的感觉自然也会向内传导。李斗出生那年,父亲看到米缸见底了,伴着婴儿的哭声,从生锈的窗棂看向天空,以不多的知识储备为儿子取了一个尽量考究的名字,李斗。
一斗米,是这家人的一个梦。李斗,是带着梦出生的。在仁寿县度过了贫寒的年少,李斗跟着父母闯荡,早早到了成都荷花池。荷花池巨变的几十年,也正是李斗的大半辈子。在商贾的来往之声中,父亲翻到了一句诗“金樽清酒斗十千。”正是儿子的这个“斗”字。
李白大概是父亲知道的不多的诗人。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却特别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李斗干着个体户,乘着时代的东风,走出了贫困,人到老年,也逐渐放慢了步子。慢下来,炊烟区区绕绕,才更有了烟火味道。零散的文字,被李斗组织起来,到了2021年6月,李斗的诗数量已经十分可观。李斗选了一百首,交给互助路社区关工委。
来去匆匆的步点,敲击着诗人的神经。一百首诗,有长有短,仅是一个个字这么写下来,也是经年累月,社区关工委叹服之余,把诗歌推荐上去。李斗在几天后等来了街道关工委电话,常务副主任毛万久在电话里告诉李斗,一百首诗歌,恐怕很难都发出来。其实李斗知道,自己之前写诗还是学生时代,甚至自己写的那算不算诗,还有的一说。写诗,自己喜欢,也是隔着时光与父亲对话。
李斗也是在学习写诗的过程中,加入了关工委“五老”志愿者队伍,街道社区关工委开展活动,齐刷刷的红领巾小同学,李斗,在其中是特别的一个。这特别还不用对话,没有问答,就明摆着。同学们一开始以为是谁的家长,来陪孩子的,后来,他们知道这是同学,站在学业角度和他们是一辈人,也并没有大惊小怪。一个老人能够放下面子,和被称为小孩的他们坐在一起,还是要一份勇气的。
2021年7月底,又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来了。社区关工委的青少年文学兴趣班,不见了李斗。同学们交头接耳“老李同学”去哪儿了,被老师严厉的“戴上口罩”打断,课到一半同学们就被赶回家。李斗住在红花巷103号院落,他收到信息第一时间加入关工委防疫队伍。那是起早贪黑的一天又一天,诗写了那么多,一直没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李斗想,先把笔放下,给大家做点贡献也好。
李斗在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一个过于平静的傍晚,一个从张家界回来的女孩让李斗皱紧了眉头。李斗把女孩挡在小区门口,马上告知相关部门,最终确定采取居家隔离的措施后,李斗的烦心事还没完。特殊时期,人们的心态也特殊,开始有人议论,吵吵嚷嚷的声音不绝,更多的人会不经意望向那居家者的窗户,这样的恐惧气息一下子压在整个院落。
为此,李斗逐个给他们解释,回蓉人员居家隔离后,大家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生活还是得过着走。那段时间,李斗买了很多泡面,往肚子里塞点叫做“食物”的东西,哄哄肠胃就算交差。他写了一些生活的碎语,关于自己,关于这条每天进出的巷子,红砖黑瓦洗尽铅华,柔肠百转望向天涯,他想他是爱这里的。青春在这里,根也移过来了,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的爱,有霓虹灯下的回忆,有将至未至的企盼,让他非得在日常之外找到一种表达方式。
李斗在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张家界回来的女孩度过了隔离期,一切安好。笑意再次挂上了人们的脸庞,诗意也回归了老人的心底。稿纸上的灰已经积了一层,路走了很远,诗也写了这么多,当李斗再回到关工委课堂上时,比他年岁还小一些的老师跟同学们说,“这是李斗老师,他很早就来到荷花池,一直在这里,一直在写诗,同学们,可能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知道他,不知道也没关系,今天你们就重新认识他,因为他不光是写诗,他也爱做好事。”
李斗在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一斗米,粒粒珠玑,是春耕秋收,托起希望与憧憬。从数着米过日子的那些年走过来的李斗,更喜欢把平淡的生活提炼出诗意来,把文字留在指间,把生活过出滋味,李斗更看到了一个深情的背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江梓豪(成都市金牛区关工委)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