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先进】犍为县农业科技领军人杨玉国‖杨顺华
犍为县农业科技领军人杨玉国
杨顺华
杨玉国, 1952年9月生,四川犍为人。高级农艺师,四川省老科协第七届高级专家咨询组专家。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7月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毕业。参加工作后,先后任犍为县农场农场技术员、办公室主任,县农业局土肥站副站长、站长,县农业局副局长兼县种子公司经理、县农业局局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等职。在省部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四次获农业部奖励和一次国家科协奖励。2017年获“乐山市首批优秀高层次人才”称号。
心系农业发展
1974年前,杨玉国还是犍为县寿保乡刘坝村土生土长的进步青年,有文化有理想的他担任生产队长两年多,对农业生产的春播秋收熟练运筹,对毛泽东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理解深刻。
1974年,四川农学院给了杨玉国深造的机会。1977年,杨玉国大学毕业后,犍为县农场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
1977年,杨玉国参加乐山地区土壤普查培训,成为犍为县普查队伍的骨干,全县350个村的土地上留有他的脚印。全县土壤资源的科学数据被杨玉国掌握得一清二楚,为全县农技人员提供了宝贵资料。
年轻有为的杨玉国早被乐山市农业部门领导看重,要他到市农业局工作,被他婉言谢绝。在局领导重视支持下,杨玉国争取国家投资在安乐公社互和、联合大队组织实施下湿田改造3000亩。同时,主持完成稀土微肥在主要粮经作物上的应用研究,获乐山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四川省稻萍鱼综合丰产技术示范项目,获农业部一等奖。
1990年起,杨玉国在县农业局任三年副局长(兼种子公司经理)、十年局长。他与时俱进,心中装有犍为大农业,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农业参谋,带领全县2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积极作为。
杨玉国十分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走内涵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道路。他不怕吃苦,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为尽快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对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工程,多次到省城和北京相关部门汇报,争取国家安排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把犍为列入了省中部丘陵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简称川中工程)重点县。从1988年起,连续三期川中工程省市县共投资1655万元,完成下湿田改造、土地治理14.9万亩。尔后两年的工程各级再投入549万元,完成土地治理4.6万亩。另外,向上争取粮食生产专项工程各级投资142万元,期期工程验收合格,受到省市表彰奖励。川中工程结束后,他撰写的《四川省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及应用》论文,获农业部二等奖。
杨玉国站在县农业全局的高度,深入研究和认真总结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2年,主持《犍为农业志》(1911—1992)的编纂,为之后的农业区划工作提供了资料。他撰写的犍为县国家第三批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经验材料,获农业部三等奖。
2001年,他参加四川省秸秆资源农田综合利用工作研究,获农业部一等奖。
2006年,他退居二线后,主持完成《犍为县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犍为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2006—2020)的编制,经市级专家评定,其产业发展规划及应用获乐山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他承担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经土样化验分析、试验研究,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36个,发放配方施肥卡52万份,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75万亩次,增产粮油6.4万吨,增收节支1.18亿元,亩平增收节支67.18元,效益显著。
杨玉国编制完成《犍为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一书,经四川省农业厅2010年3月组织专家验收合格。他带领智囊团队开展犍为县新农村建设研究及相关项目申报,形成《犍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10-2015年),得到省、市相关领导高度评价。
2011年,主持完成《犍为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编制,并经县政府批准,上报省发改、农业、财政、国土部门立项实施。规划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9.66万亩(其中“十二五”末建成12.25万亩,“十三五”建成17.41万亩),概算总投资5.54亿元。该项目正在实施中。
杨玉国还承担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2011—2013年)的实施。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应用,推动了园区产业发展。
2013年,他通过调查研究,主研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与推进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的路径探讨》科技项目,获市科协二等奖、县社科联一等奖。
杨玉国对陈光蓉家的姜种培育情况进行查看讲解
引领农技推广
对于农技推广工作,杨玉国信奉“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实干”。
20世纪90年代,是农业部新技术推广重要的年代。他带领全县200多名科技人员,以“丰收计划”为龙头,普及良种,积极推广九大新技术(保温育苗、改革耕制、水稻育秧、规范化栽培、半旱式栽培、抛秧栽培、玉米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防治)。经几年艰苦努力,农民对科学种植和管理广为接受。1999年,全县杂交水稻推广29.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94.2%,杂交玉米应用10.10万亩,基本实现“两杂”良种的普及应用。以玉米地膜栽培为例,到2000年全县推广面积10.1万亩,亩产342公斤,比露地玉米亩产195.4公斤增产147.5公斤,增长75%。
同时,杨玉国引进利用侯光炯教授的土壤生理学理论、土壤热力学理论及土壤肥力观点,积极探索“水稻半旱式免耕栽培技术”。从1983年引进示范成功,到1990年全县年推广10多万亩,增产8.5%,亩减少人力5个、畜力3个,受到基层干部群众欢迎。到1999年,全县应用面积24万余亩,占水稻面积的77.4%,起到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杨玉国积极推广“稻萍鱼综合丰产技术”“秸秆资源农田综合利用技术”“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及应用”“杂交稻Ⅱ优92—4的推广应用”等新技术,先后获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1999年12月,杨玉国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
2003年,杨玉国卸任县农业局局长后,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在担任县老科协会长后,注意发挥农业专家团队的作用,长期坚持深入农村实际,推广普及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基层干部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直接联系榨鼓果蛮养殖专业合作社、高龙村茶叶专业合作社、清溪茶叶有限公司等14个单位和企业。协助乐山市圣之叶茶叶公司、天源山茶专业合作社,争取省科厅投资60万元,建成生态茶园1200余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牧泰生猪专业合作社争取国家产业补助100余万元,并争创为省级示范社。引进业主在犍为成立四川省雅楠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寿保乡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珍稀树种桢楠30万株,仅年土地流转农民增收60多万元。
杨玉国主持了多项农业攻关项目。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县水稻缺锌最为普遍,他带领技术人员试验研究,采用培育壮秧、增施磷钾肥、亩增施2公斤硫酸锌微肥作底肥、浅水栽秧浅水扶苗的综合措施,到1985年解决了冬水田水稻坐蔸影响产量的“老大难”问题。施锌与不施锌对比,亩增稻谷69.6公斤,增16.9%,从而组织大面积推广,年推广面积4.5万亩左右,年增产稻谷2500多吨。
同时期,杨玉国针对酸性土小麦黄化死苗的问题,经土壤化验检测,属土壤缺钼元素所致。采用钼酸铵微肥1—2克拌种小麦1.0公斤或亩用钼酸铵20克兑水50公斤在苗期叶面喷施,有效解决了酸性土小麦黄化死苗问题。1982年至1990年,年推广面积5万余亩,亩增产10—20%,提高了单产,改善了品质。
20世纪90年代,杨玉国主持的“稀土微肥在主要粮经作物上的应用效益研究”“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应用研究”“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用应用”等项目,分别获乐山市人民政府、农业部奖励。
进入新世纪以来,杨玉国主持的“茉莉花香气形成及香气组分的研究”“犍为县茉莉花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研究”等,获市县级奖励。主研的“自动喷灌系统”“一种蜂窝式软化姜栽培专用打孔抱钳”“一种仔姜丰产抗病技术”,获国家专利。
2012年,杨玉国荣获“中国种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杨玉国和采摘茶叶的村民宛桂蓉交谈
主攻特色农业
犍为县茉莉花、茶叶、生姜三大特色农产品,历史悠久、经济效益高、名扬省内外。2003年,杨玉国根据自己在农业战线工作多年的经验,提出抓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及农村产业发展的规划建议,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经三年努力,杨玉国主持完成了《犍为县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的编制,明确提出把茶叶、茉莉花、生姜三大特色农业按区划布局,作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主导产业来抓。乐山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受到专家们高度评价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他撰写的《发展农村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论文,获乐山市人民政府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2004年,杨玉国主持完成国家质检总局、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犍为县万亩茉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五改一提高”配套技术的应用,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推广,经三年建设后,完成了国家级万亩茉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任务。
2010年,杨玉国承担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2011-2013年),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应用,推动了园区产业发展,形成了园区茉莉花3.35万亩,丘陵生态茶园6.85万亩,带动了全县茉莉花、茶叶产业的发展。集成技术体系7项,用于生产示范,收到良好效益。其中《茉莉花茶清洁化加工集成技术与示范应用》成果,获乐山市人民政府2014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金犍茉莉新品种的选育与配套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4年乐山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3年,杨玉国主持申报的《丘陵生态茶园建设与茶叶加工产业化示范》项目,经四川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实施。该项目由乐山市圣之叶茶叶公司在敖家镇三年多的实施,总投资800多万元,完成了1200亩丘陵生态茶园的建设任务,建成茶叶加工厂房3000多平方米,年加工能力400余吨,带动了敖家镇1.5万亩茶叶基地的建设。2015年通过中期监理验收,2017年6月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的验收。
在省级新农村试点县建设中,杨玉国特别提出要把茉莉花、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突显犍为特色,增强在全省比选中的竞争力。县委、县政府组成专门班子,领导牵头,农工办主抓,由杨玉国负责技术指导。
犍为白姜能走出省外,杨玉国功不可没。他指导榨鼓生姜协会注册品牌“麻柳姜”,2005年获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双认证,2007年获“省农产品知名品牌”“省名优农产品”,2009年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批准实现犍为县国家“地标”保护产品零的突破。
2012年,杨玉国承担了省科技支撑项目《丘陵区蜂窝式栽培优质菜姜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他利用生姜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蔬菜软化栽培原理,经2012年至2014年的实施,集成“稻田种姜、深沟高厢、合理轮作;选用良种、姜种杀菌、培育壮芽;专用抱钳(机器)打深孔,蜂窝式栽培;适期早播、地膜覆盖;平衡施肥、基肥为主;科学田管、综防病虫;适时收获,保证质量”技术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丘陵区较粘重土壤生产优质菜(嫩)姜的技术难题,为丘陵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2014年,全县采用该集成技术体系种植菜(嫩)姜3.25万亩,一般亩产3—5吨,高产地块亩产6吨以上,亩产值2.5—5万元左右,收到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2016年3月,省科技厅委托乐山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验收,验收组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杨玉国研究的生姜集成技术体系的应用,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增加丘区农业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该技术已辐射到内江市、自贡市、泸州市、阆中市及重庆市和云南省、海南省,都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杨玉国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就想为农民多干点事。”他在花甲之年更是超负荷工作,2012年,主持完成了《五—犍—沐50公里50万亩茶叶产业带犍为县茶叶(茉莉花)产业发展规划》《犍为县“十二五”城镇人口保障性菜地保护区建设规划》《犍为县“十三五”茉莉花茶叶现代产业发展规划》《犍为县“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等的编制。
2015年,杨玉国承担了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丘陵早茶及茉莉花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培训》,在县经信局的指导和相关部门支持下,组织强有力的科技力量,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编写培训教材。2015年至2016年,他组织高中级专家10多人、乡镇农技人员20多人参加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为抓好培训工作,他主编出版了《茉莉花、茶叶、生姜三大特色优势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实用新技术》培训教材7000册。全书共20万字,系统介绍了“三大”特色农产品的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及其相关技术标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办培训班23期,培训人员2189名(其中,培训专业合作社成员32人,新型职业技术农民234人,茶叶加工企业人员12人,农村干部169人)。该项目经省科技厅检查验收合格。项目的全面实施,迎来了犍为县茉莉花、茶叶、生姜的大发展。
杨玉国(左二)在田间传授生姜种植管理技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顺华
供稿:中共乐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