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奋斗者】硬骨头许建民‖张喜洋

作者:张喜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02 20:33:26 浏览次数: 【字体:

硬骨头许建民

张喜洋

初识许建民,那是2001年的一个下午。和许多普通的日子一样,当时我正坐在广东佛山南海丹灶祥旺集团塑料车间办公室内,我的职位是人事课长,兼企业内刊《祥旺人》主编。

许建民找我,是交他的文学作品给我。那时还没兴起电脑打字,写作仍是纯手工活儿。一个普通的文学写作者,通常需要在300字或500字的稿纸上,用钢笔撰写出漂亮的文字,然后通过投稿信箱或面交的形式,将文稿送到文学期刊编辑部。

2008年初,本文作者张喜洋(右)与许建民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文联丹灶分会2007年度工作总结暨文艺创作表彰会上合影

在这之前,尚未谋面的许建民,已在《祥旺人》发表过几篇散文。集团员工投稿是有稿费的,当时的稿费由集团行政部统筹,通过列表单的形式审批签发,一篇文章或诗歌20元至50元不等,这对集团内部三千多人的公司员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激励,因此,许建民写稿非常积极,而且质量很高。

《祥旺人》每月1期,4个版面中3个版面刊发集团内部的工作通讯,有一整版专门刊发员工的散文、小说、诗歌、打工随想等文学作品,而当时我又自发成立了《祥旺人》文学社,入社员工最多时多达50余人。

集团行政部外墙上设有“投稿信箱”,信箱钥匙由我这个主编保管,定期取稿。许建民靠着勤奋和活跃的思维,几乎每月定时交稿,而内刊每月都有他的文章见报。可别小看这份企业内刊,后来有祥旺员工称,“《祥旺人》是打工人的精神食粮,影响了他们整整一代人。”

许建民当时是在祥旺铝制品车间上班,因为同在一个集团上班,许建民自然是选择面交他的作品。一则是他想见见我这个“主编”,二则是想与我进行文学和人生的交流。

当年的许建民约二十几岁,中等偏高个子,头发向前冲,一张娃娃脸,笑起来有点腼腆,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给人的感觉很可爱,有文人的气质,当然亦有文人的傲骨。

当时我留给许建民的印象,后来他有一段文字描述:“他那时着一件蓝色西装,高大消瘦的身材,浓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有着一双像朝露一样清澈的眼睛,脸庞瘦削,英挺的鼻梁,说话声音洪亮如钟。初识张喜洋,是一个青春洒脱的文人形象。”

我们相互认识后,便经常在上班或下班的路上遇见,彼此问好。后来经深入了解,许建民来自江西抚州,那里素有“才子之乡”美誉,自古名人辈出。别的不说,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和曾巩都是抚州人。

1995年,许建民高中毕业,便回乡任山区一场办小学代课教师,平时爱写点东西,后调到场党委办任农垦通讯员。其间有新闻报道见诸于《抚州日报》《江西日报》《中国社会报》《人民日报》《乡镇论坛》等报刊。后因陷入人生“低谷”,便背井离乡南下广东打工,于是就有了前面我们两个异乡“文学青年”相识这段温暖的故事。

而我的人生经历也颇坎坷,我来自汉代赋圣司马相如故里——四川蓬安。高考落榜后,我于1991年南下广东打工。先后辗转东莞凤岗、中山小榄、佛山南海等地,干过杂工、领班、车间组长、课长、人事经理、内刊编辑等职,后来成为佛山电视台南海分台一名记者,圆了文学梦。

2008年初,本文作者张喜洋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文联丹灶分会2007年度工作总结暨文艺创作表彰会上作大会发言,交流文学创心得

而在未成为记者前,我深刻认识到文凭的重要,所以从1998年开始,我参加国家自考,攻读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许建民在长期的流浪打工途中,文学创作热情依然不减。我们后来都离开了祥旺集团,我又向他推荐《南海日报》《南海文艺》《珠江文艺》《佛山日报》等刊物的投稿信箱等,许建民的文字一篇篇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这对一个身处异乡的文学青年,应该是很大的精神慰藉。

后来有缘份的是,许建民获知我自考通过的消息,对他是一个很大激励,尽管一路漂泊不定,他毅然自考法律专业。

在广东,我经常自嘲自己就像肖洛霍夫笔下的索科洛夫一样,是一粒被“抛到异乡的一粒沙子”,可我就像那个在风浪中搏击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从来就不会被轻易打败的,虽没有其他技能,但我硬是凭借着手中的一支笔闯出一片天。

当我成为记者后,也曾多次想办法帮助许建民介绍工作,甚至电视台记者这样高尚的职业,但终归他的文凭问题而被“卡脖子”,或许会留下人生的遗憾,但我以为这对他更是一种磨砺。

在一路的漂泊中,许建民的足迹遍布佛山、南海和三水,转辗丹灶、官窑、大沥、里水、平洲各镇打工,干过生产工、质检、仓管、生产主管等职。在打工的飘零中,屡遭“炒鱿鱼”,可他依然过着尊严的生活。

许多打工者在异地流浪流血流泪,许建民长期与一线农民工接触,深深体会打工者是弱势群体,从2007年开始,他便自学法律并参加国家自学考试。经过艰辛努力,多年后,许建民和我一样,都拿到了国家大专文凭。

2008年金融危机,许建民在大沥一电机厂用所学知识,为自己也为四十名被无故解除合同的工友讨回经济补偿。

在性格上,我经常形容许建民是一块“硬骨头”,眼里含不得沙子,路遇不平一声吼,他能做到。多年来,许建民在打工之余,在大沥、里水、松岗、平洲甚至广州地等,拿起法律武器,与不良老板抗争,通过当地劳动调解仲裁或法院强制执行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案例十余件。许建民的诉讼活动,战胜了社会邪恶,维护了法律尊严和劳动者合法权益,令人尊敬。

在这一点上,许建民的精神气质也跟我有些相似,就是那个从来不会轻易被打败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

在佛山工作之余,我常约许建民到我家做客。我们一起饮茶聊天,谈论人生,关注时事,探讨文学。佛山文学采风,各类笔会和文学聚会,我也常邀请他一起参加,这些活动进一步增进了我们的文学情谊。许建民从未忘记我这位被“抛到异乡的一粒沙子”,经常给我寄点金溪米粉和江西特产,令我感动不已。

2020年11月,应该是许建民非常走运的一年,受聘于金溪县人民检察院,当上一名书记员。而这一年,许建民应该有45岁了。想当年,我也是39岁时才当上一名正式记者,在人生命运的关键节点,我和许建民都书写了人生的传奇!

回到江西家乡的许建民,热衷于家乡文化建设,挖掘古村文化。2020年,为抢修位于浒湾书铺街三百多年的老祖宅,保护古建筑,保护古文化,他倡议宗亲,四处筹款,忙得不亦乐乎。而今他又热心于许氏族谱的编修,我想,许建民是一个非常有情怀和有善良心的人。

愿我与许建民在异乡结下的友情,像天山和昆仑山脉那样,延绵不绝!

许建民的哥哥许建平,我也认识多年。许建平也热爱文学写作,在《知音》等国内知名杂志经常发表文章,后来在抚州日报社当了记者,圆梦人生,我真替他高兴和祝福。

许氏一族,在江西这片红色土地上,自古人文辈出,英雄豪杰数不胜数。王安石、宋濂等都曾为许氏族谱撰写过谱序。在历史的洪流中,许氏一族为当地各领域的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记录他们,我想也是谱牒纂修者应尽之责,将其垂范后世昭彰末来。

2022年2月23日于广东佛山

作者简介

张喜洋,笔名雨三言、吉二等,四川省蓬安县人,定居广东佛山南海。1991年南下广东,辗转东莞凤岗、中山小榄、佛山南海等地打工,干过杂工、领班、车间组长、课长、人事经理、内刊编辑等职,现任佛山电视台南海分台记者。

在学习强国、方志四川等网络平台及《读者》《巴蜀史志》《广州日报》《珠江时报》《佛山日报》《打工族》《参花》《江门文艺》《佛山文艺》《诗潮》《天津诗人》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随笔、言论等文学作品约百余万字。散文《坐歌堂》获2004年度佛山市群众文艺“百花奖”三等奖,入选全国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辅书。著有散文集《坐歌堂》(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张喜洋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