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05-15 15:32:58

蒲殿俊

来源:四川省志·人物志 发布时间:2017-11-28 15:51:00 浏览次数:1738 【字体:

蒲殿俊,字伯英,又字沚庵,1875年(清光绪元年)出生于广安。蒲家“世诗礼,在邑为大姓”。蒲殿俊自幼受到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曾热衷功名。1897年蒲殿俊登丁西科拔贡,次年赴京朝考不第,适值“戊戌政变”发生,蒲殿俊受到强烈震动,产生了改良传统社会的愿望。



1899年,蒲殿俊在广安创办“紫金精舍”,聘胡骏、张澜等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执教,除授经史词章外,还广及舆地博物,宣传西学新书。以后,蒲殿俊将紫金精舍与另外两所旧书院合并办成新式官立学堂,“广安学校之兴,实由于此”。蒲殿俊革新教育的这种尝试,是他最初的改革社会现状的维新实践活动,故时人称其为“紫金派”、“康党”。


1904 年,蒲殿俊再次赴京应试,中进士,旋被官费选送日本留学,入东京梅谦法政大学。蒲殿俊在日本接触到各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与梁启超颇有往还。他“沟通中西同异而一之”,选择了以不改变清朝君主制为前提,在中国通过改良而实行日本式立宪政体的政治目标。



20世纪初年,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腹地的侵略,“坐索川汉铁路,事势日迫”。蒲殿俊等在日留学生激于爱国热情,为“保主权”,决定“自度其力,先认筑路股金,以为内地倡率”。1904 年底,蒲殿俊联合川籍学生300余人在东京召开同乡会,即席认股4 万余两,承担募劝30余万两,并联名上书川督锡良,建议“因粮摊认”铁路股金,“官商合办”铁路公司,锡良采纳了集股办法。


1906 年,蒲殿俊约集胡骏、萧湘等数百名在日川籍学生组成“川汉铁路改进会”,蒲殿俊被举为正干事(会长),与该会主要成员联合署名上书清廷,要求将川路公司实行“商办”。他们还出版期刊《川汉铁路改进会报告书》,与清廷进行合法斗争。蒲殿俊在《报告书》上撰文揭露官僚垄断川路公司造成的弊端,指出“种种之恶果”均是由于绅商无权所致。他以清廷颁发的商律为依据,论证商办的合法性;以川路“租股为大宗,租出于民不出于官”的事实论证商办的合理性。蒲殿俊大声疾呼,川汉铁路公司的改革如不立即进行,“路权将终归于外人之手”,“固不止四川一省之不幸也,此川汉铁路之成败,关系中国全局者也”。


1907年,川路公司终于改归商办,消息传到日本,蒲殿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写道:“伟大之业,三年晦暗胶扰垂破之局,得此临岩一转,岂惟本与全体股东之幸,亦吾国路政之一大纪念矣。”



1908 年秋,蒲殿俊由日本返国,在北京任法部主事兼宪政编查馆行走。次年,清廷令各省成立咨议局,蒲殿俊“为川人推崇”,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省城各方纷纷函电邀其返川”。10月 14 日,四川省咨议局在成都召开成立大会,蒲殿俊被选为议长。1910年 8月,蒲殿俊领头集资 5000 圆创办省咨议局机关报《蜀报》,自任社长,宣传君主立宪,鼓吹早日召开国会。


1910年,立宪派连续 3 次发起国会请愿活动,要求清廷缩短预备立宪期。蒲殿俊担任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副会长,组织“四川国会请愿同志会”,于同年 10月在成都聚集 3000 余人,到督署请愿,声势十分浩大。1911 年5月,清廷公开把立宪派的请求抛在一边,宣布成立“皇族内阁”。此时,蒲殿俊虽然已经看到清廷“予其名,夺其时”,“国内政治已无可为,政府已彰明不要人民了”。但是他仍然不能割舍自己的政治幻想,1911 年 6月,立宪政党“宪友会”成立,蒲殿俊任四川支部负责人,继续坚持立宪派基本政治立场。


1911年5月 9日,皇族内阁颁布“铁路国有”政策。20 日,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奉命同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筑路”合同,消息传出,四川“函电纷驰,争议嚣然”。6月 16日,蒲殿俊、罗纶等人深夜筹划,决定“创设保路同志会”,“公开向政府宣战”。他们安排以保路同志会为先锋,以铁路股东会为大本营,以咨议局为后盾的三位一体争路体制。蒲殿俊任保路同志会会长。17 日,保路同志会成立后,发表了《保路同志会宣言书》、《讲演部启事》、《致各府厅州县有司启》等文告,号召全川群众起来“破约争路”。当时,“同志会攘臂一呼,全蜀响应,风潮尤为剧烈”。8 月 24 日,群众性的罢市罢课斗争由成都开始,进而演变成抗捐抗税斗争并席卷全川。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岌岌可危,9月 7 日,川督赵尔丰下令诱捕蒲殿俊等保路运动领导人,又下令枪杀为援救蒲殿俊等人而上督署请愿的群众,制造了“成都血案”。在蒲殿俊被关押期间,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王朝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赵尔丰不得已将蒲殿俊等人释放,蒲殿俊与被关押的其他 10人联名发表《哀告全川伯叔兄弟书》,要人民“急急回头”、“息事归农”。但却无人理会这个“哀告”。赵尔丰与蒲殿俊等立宪派人士商议,11月 22 日签订四川独立30 条,规定“川中一切行政事宜交川人自办,暂交咨议局代表蒲殿俊管理”。11月 27 日,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组成,蒲殿俊出任都督,宣布四川独立。当时,赵尔丰虽交出政权,但仍拥有重兵,加之社会秩序紊乱,危机四伏。蒲殿俊却异想天开地要显示“兵事已息”,宣布旧军队放假 10天。12月 8 日在举行阅兵式时,成都兵变突起,蒲殿俊不知所措,仓皇逃走,随即辞职。民国初年,蒲殿俊一度热心政党政治。1912年他与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民主党”。次年,改组为进步党,蒲殿俊任进步党理事兼四川支部常务员。1913年,他还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他认为,“在共和国体立宪政体之下而言政治,舍政党则岂更有他道”,希望通过政党的力量实现资产阶级宪政。由于袁世凯把进步党当作自己走上独裁的政治资本和工具,蒲殿俊的“政党政治”幻想又遭破灭。


1917 年张勋复辟,蒲殿俊积极支持段祺瑞讨伐张勋,以后,政权落入北洋军阀手中,中国政治依然黑暗如故。蒲殿俊愤愤地说:“结果成功了一个假共和的民国。”他在当了4个月段祺瑞内阁的内务部次长以后辞职,决心从此“脱离政治生涯”,“尽力于舆论指导和社会教育”,作一个“文化人”。


1919年,蒲殿俊谢绝北洋政府委他的教育总长职,应北京《晨报》之聘为总编。他在李大钊等人协助下改组《晨报》副刊,增设“自由论坛”、“译丛”两栏介绍新思想新文化。任《晨报》总编期间,蒲殿俊以“止水”为笔名发表一系列文章,鼓吹言论自由,宣传妇女解放,提倡白话文和大众文学。1921 年 5月,蒲殿俊创办《戏剧》月刊,组织“民众戏剧社”,次年又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职业戏剧学校——“人艺戏剧专门学校”。蒲殿俊在戏剧理论方面注重传统戏剧面向“劳工”的改革,在创作方面主张“以民众底精神为原动力”。他写有《道义之交》、《阔人的孝道》等新式剧本和一些白话小说。《道义之交》作为新文学运动10年间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编》。



1927 年,蒲殿俊奉母退居乡里,不问世事。1934 年10月 29日病逝。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来源: 四川省志·人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