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殿俊
蒲殿俊,字伯英,又字沚庵,1875年(清光绪元年)出生于广安。蒲家“世诗礼,在邑为大姓”。蒲殿俊自幼受到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曾热衷功名。1897年蒲殿俊登丁西科拔贡,次年赴京朝考不第,适值“戊戌政变”发生,蒲殿俊受到强烈震动,产生了改良传统社会的愿望。
1899年,蒲殿俊在广安创办“紫金精舍”,聘胡骏、张澜等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执教,除授经史词章外,还广及舆地博物,宣传西学新书。以后,蒲殿俊将紫金精舍与另外两所旧书院合并办成新式官立学堂,“广安学校之兴,实由于此”。蒲殿俊革新教育的这种尝试,是他最初的改革社会现状的维新实践活动,故时人称其为“紫金派”、“康党”。
1904 年,蒲殿俊再次赴京应试,中进士,旋被官费选送日本留学,入东京梅谦法政大学。蒲殿俊在日本接触到各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与梁启超颇有往还。他“沟通中西同异而一之”,选择了以不改变清朝君主制为前提,在中国通过改良而实行日本式立宪政体的政治目标。
20世纪初年,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腹地的侵略,“坐索川汉铁路,事势日迫”。蒲殿俊等在日留学生激于爱国热情,为“保主权”,决定“自度其力,先认筑路股金,以为内地倡率”。1904 年底,蒲殿俊联合川籍学生300余人在东京召开同乡会,即席认股4 万余两,承担募劝30余万两,并联名上书川督锡良,建议“因粮摊认”铁路股金,“官商合办”铁路公司,锡良采纳了集股办法。
1906 年,蒲殿俊约集胡骏、萧湘等数百名在日川籍学生组成“川汉铁路改进会”,蒲殿俊被举为正干事(会长),与该会主要成员联合署名上书清廷,要求将川路公司实行“商办”。他们还出版期刊《川汉铁路改进会报告书》,与清廷进行合法斗争。蒲殿俊在《报告书》上撰文揭露官僚垄断川路公司造成的弊端,指出“种种之恶果”均是由于绅商无权所致。他以清廷颁发的商律为依据,论证商办的合法性;以川路“租股为大宗,租出于民不出于官”的事实论证商办的合理性。蒲殿俊大声疾呼,川汉铁路公司的改革如不立即进行,“路权将终归于外人之手”,“固不止四川一省之不幸也,此川汉铁路之成败,关系中国全局者也”。
1907年,川路公司终于改归商办,消息传到日本,蒲殿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写道:“伟大之业,三年晦暗胶扰垂破之局,得此临岩一转,岂惟本与全体股东之幸,亦吾国路政之一大纪念矣。”
1908 年秋,蒲殿俊由日本返国,在北京任法部主事兼宪政编查馆行走。次年,清廷令各省成立咨议局,蒲殿俊“为川人推崇”,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省城各方纷纷函电邀其返川”。10月 14 日,四川省咨议局在成都召开成立大会,蒲殿俊被选为议长。1910年 8月,蒲殿俊领头集资 5000 圆创办省咨议局机关报《蜀报》,自任社长,宣传君主立宪,鼓吹早日召开国会。
1910年,立宪派连续 3 次发起国会请愿活动,要求清廷缩短预备立宪期。蒲殿俊担任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副会长,组织“四川国会请愿同志会”,于同年 10月在成都聚集 3000 余人,到督署请愿,声势十分浩大。1911 年5月,清廷公开把立宪派的请求抛在一边,宣布成立“皇族内阁”。此时,蒲殿俊虽然已经看到清廷“予其名,夺其时”,“国内政治已无可为,政府已彰明不要人民了”。但是他仍然不能割舍自己的政治幻想,1911 年 6月,立宪政党“宪友会”成立,蒲殿俊任四川支部负责人,继续坚持立宪派基本政治立场。
1911年5月 9日,皇族内阁颁布“铁路国有”政策。20 日,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奉命同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筑路”合同,消息传出,四川“函电纷驰,争议嚣然”。6月 16日,蒲殿俊、罗纶等人深夜筹划,决定“创设保路同志会”,“公开向政府宣战”。他们安排以保路同志会为先锋,以铁路股东会为大本营,以咨议局为后盾的三位一体争路体制。蒲殿俊任保路同志会会长。17 日,保路同志会成立后,发表了《保路同志会宣言书》、《讲演部启事》、《致各府厅州县有司启》等文告,号召全川群众起来“破约争路”。当时,“同志会攘臂一呼,全蜀响应,风潮尤为剧烈”。8 月 24 日,群众性的罢市罢课斗争由成都开始,进而演变成抗捐抗税斗争并席卷全川。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岌岌可危,9月 7 日,川督赵尔丰下令诱捕蒲殿俊等保路运动领导人,又下令枪杀为援救蒲殿俊等人而上督署请愿的群众,制造了“成都血案”。在蒲殿俊被关押期间,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王朝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赵尔丰不得已将蒲殿俊等人释放,蒲殿俊与被关押的其他 10人联名发表《哀告全川伯叔兄弟书》,要人民“急急回头”、“息事归农”。但却无人理会这个“哀告”。赵尔丰与蒲殿俊等立宪派人士商议,11月 22 日签订四川独立30 条,规定“川中一切行政事宜交川人自办,暂交咨议局代表蒲殿俊管理”。11月 27 日,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组成,蒲殿俊出任都督,宣布四川独立。当时,赵尔丰虽交出政权,但仍拥有重兵,加之社会秩序紊乱,危机四伏。蒲殿俊却异想天开地要显示“兵事已息”,宣布旧军队放假 10天。12月 8 日在举行阅兵式时,成都兵变突起,蒲殿俊不知所措,仓皇逃走,随即辞职。民国初年,蒲殿俊一度热心政党政治。1912年他与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民主党”。次年,改组为进步党,蒲殿俊任进步党理事兼四川支部常务员。1913年,他还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他认为,“在共和国体立宪政体之下而言政治,舍政党则岂更有他道”,希望通过政党的力量实现资产阶级宪政。由于袁世凯把进步党当作自己走上独裁的政治资本和工具,蒲殿俊的“政党政治”幻想又遭破灭。
1917 年张勋复辟,蒲殿俊积极支持段祺瑞讨伐张勋,以后,政权落入北洋军阀手中,中国政治依然黑暗如故。蒲殿俊愤愤地说:“结果成功了一个假共和的民国。”他在当了4个月段祺瑞内阁的内务部次长以后辞职,决心从此“脱离政治生涯”,“尽力于舆论指导和社会教育”,作一个“文化人”。
1919年,蒲殿俊谢绝北洋政府委他的教育总长职,应北京《晨报》之聘为总编。他在李大钊等人协助下改组《晨报》副刊,增设“自由论坛”、“译丛”两栏介绍新思想新文化。任《晨报》总编期间,蒲殿俊以“止水”为笔名发表一系列文章,鼓吹言论自由,宣传妇女解放,提倡白话文和大众文学。1921 年 5月,蒲殿俊创办《戏剧》月刊,组织“民众戏剧社”,次年又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职业戏剧学校——“人艺戏剧专门学校”。蒲殿俊在戏剧理论方面注重传统戏剧面向“劳工”的改革,在创作方面主张“以民众底精神为原动力”。他写有《道义之交》、《阔人的孝道》等新式剧本和一些白话小说。《道义之交》作为新文学运动10年间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编》。
1927 年,蒲殿俊奉母退居乡里,不问世事。1934 年10月 29日病逝。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