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川菜志音频>详细内容
2023-10-27 22:48:39

《舌尖上的四川》第14集 排队3小时,只为买小吃?值!|川菜14

作者:郑雅晨 《舌尖上的四川》音频创作团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2-11 18:15:56 浏览次数:767 【字体:

排队3小时,只为买小吃?值!

移动互联网时代,资讯交流格外便捷,这让一些口味独到,制作精良的美食为成了网红。从北京三里屯的脏脏包到成都春熙路的喜茶,无数美食家不惜排队几小时,也一定要到这里来“签到打卡”。

其实啊,这种情况在四川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网红店出现之前,在成都就有一些口口相传的知名餐馆,为了吃上一顿这些餐馆出品的美食,人们就算天寒地冻、刮风下雨,不惜排队三小时,吃饭5分钟,也要一饱口福。

更特别的是,这些店大多装修一般、位置一般,不少就是所谓的街边摊、大排档、甚至是流动摊点,做出来的东西,也不是什么一桌子玲琅满目的大鱼大肉,仅仅只是一碗小吃。

这些让食客们欲罢不能的小店、小吃究竟有什么魅力?今天,《舌尖上的四川》就来给大家说一说。

要探索小吃的魅力,还是要“回到最初的原点”,从它的历史渊源说起。“小吃”这种食品,其实很早就出现了。早在宋代,一本名叫《吴氏中馈录》的菜谱中就出现了“甜食”这个词,意思就是甜味的点心。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又出现“从食”一词,指的是类的小食品。

到了明清两代,烹饪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小吃的品种也是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西式小吃。比如在著名的饮食专著《醒园录》就记述了清代特有的小吃以及制作方法,其中的“蒸西洋糕法”和“蒸鸡蛋糕法”,都借鉴了西方的蛋糕制作技术。

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人们不再满足于一日三餐吃饱吃好,更要讲究味蕾的享受,所以啊,解馋的小吃越做越多、越做越精致。到了今天,小吃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成为中华美食,甚至地方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品尝小吃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当地的文化风俗。

今天,我们也照例为你介绍三个在四川地区“爆红”的小吃,它们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人们宁愿排队三小时也一定要吃到?别急,这就为你细细道来。

首先要介绍的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文殊院附近的洞子口张凉粉,这家店火到什么程度了呢?这么给你描述吧,无论你什么时候去这家店,只要它开门营业,那么店门前肯定排着长龙,店里店外肯定挤满了食客,有的人找不到座位,就算是站着或者蹲着,也必须把这碗凉粉吃完。

为什么这家店开在文殊院附近,却叫作“洞子口张凉粉”呢?文殊院和洞子口,这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地名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

相传啊,民国时期,乐至县人张氏兄弟来到成都,在成都的洞子口一带经营小吃,由于他们非常善于制作凉粉,久而久之,他们的小吃店就以地名加姓氏加凉粉的形式来命名,成为了洞子口张凉粉。小吃店经过一番变迁,最后搬迁到了文殊院。

凉粉本来只算是一种草根小吃,并不起眼,但是能在一种食品前面,冠上自己的姓氏,张氏兄弟的张凉粉,肯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首先,张凉粉的凉粉,非常讲究。首先要把大米泡软,再研磨成细细的粉。把粉末倒入锅中,加入石灰水,一边煮一边搅拌,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焖20至30分钟,起锅晾冷,一锅质地爽滑又有筋骨的米凉粉就做好了。

除了原料,张凉粉的调味手段,也很高明,讲究的是,用量十足、比例适当。别看小小的一碗凉粉,它的佐料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经过厨师之手这么一搭配,立马变得麻辣酸甜、回味无穷。至于具体是怎么搭配的,小编就不知道了,因为这是张凉粉的“独门秘籍”。

除了制作原料和调配味道,洞子口张凉粉还创造了奠定了成都小吃店的一般结构。现在我们去肯德基、麦当劳,都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制作食物的过程,而早在这些洋快餐进入中国以前,张凉粉就在自家店里增加了玻璃工作间,食客们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厨师们制作凉粉的全过程,既起到了卫生监督作用,也为食客增添了一种独特的享受。

人潮涌动的店里,厨师站在玻璃工作间中,如蜻蜓点水、蝴蝶穿花一般忙碌在二三十种调料盆之间,从这个盆里舀一点酱油,从那个碗里沾一点辣椒,一一放进装有凉粉的碗里,动作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十几秒后,一碗香气扑鼻的凉粉就递到了客人手上。这种从视觉到味觉的享受,真实独一无二的幸福。

接下来要登场的这道小吃,虽然口味有点重,但在成都却是遍地开花,几乎每条街都有买,这,就是肥肠粉。

成都人有多热爱肥肠粉?这么说吧,那些知名的肥肠粉店,比如双流白家肥肠粉和青石桥观音阁肥肠粉,每一家都是天天排队!还有一些店,甚至只卖上午,过期不候,为了吃上一碗,你还得提前去排队,如此傲娇任性,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正宗的肥肠粉店,每天凌晨就要开工,手工制作红薯粉,这种粉条富含丰富的维生素而且热量极低,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不光是这样,红薯中还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的物质,对保护人体皮肤,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正在收听节目的各位妹子,一定不要错过这种健康又美颜的食物哦!

红薯粉做好以后,就要开始煮肥肠了。火候的把控直接影响着肥肠的口感,时间长了就嚼不烂,时间太短又煮不熟,只有熟悉熬制的老师傅才能把控好这个时间。

接下来是调味。取一只大碗,倒入酱油、味精、胡椒粉和红油辣椒等十几种调料,再放进芽菜末、葱花和芹菜等配菜,调料就准备好了。和凉粉一样,肥肠粉的调料配比也是各家店的高级机密!

制作肥肠粉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冒”粉。什么是“冒”?其实这是一种四川方言,特指把食材用竹漏子装起来放到沸腾的汤里快速煮熟的方法。我们熟知的肥肠粉、冒菜等四川美食,都用到了这个做法。

将手工制作的的红薯粉放进竹漏子里,在沸腾的肥肠汤锅中来回荡十几下,捞起来后倒入已放好调料的大口碗里,最后从汤锅里舀一大勺沸汤浇到粉丝上,再往碗里放几粒花生和一小勺肥肠,一碗肥肠粉,就做成了。

端上桌的肥肠粉,粉条糯软,汤汁鲜美。夹起颤巍巍的肥肠送入口中,滑爽耐嚼,实在是一种顶级的享受。

最后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道小吃,是成都甜品界的开山鼻祖,什么法式松饼、华夫饼,都不及它变幻丰富,马卡龙、鸡蛋仔,也只能算它的后辈。而这个在成都人心里地位最高、最传奇地道的小吃,不诞生于装修亮堂、流水线作业的厨房,而是在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街头小推车里。这道小吃,就是蛋烘糕。

蛋烘糕始创于清代道光廿三年,也就是公元1843年,据传诞生于成都文庙街的石室书院,也就是现在的成都石室中学旁。一位姓师的老大爷,师傅的师,他从小孩办家家酒中得到启发。用鸡蛋、发酵过的面粉,在平锅上烘煎,做成糕皮,再加入红糖作馅儿,推着推车,沿街叫卖,这就是蛋烘糕最初的样子。

食客们品尝之后,觉得蛋烘糕吃起来酥嫩爽口,口感极好,就这样广为流传,从清代一直传到了现在,传了一百七十多年,成为陪伴每一个人童年的小吃。

蛋烘糕虽小,却变化万千,它里面可以放进各种不同的馅儿料,肉类有牛肉、炒肉渣、肉松、素菜有豇豆、芽菜、凉拌榨菜、炒土豆丝、藕丁、泡萝卜、更有甜味的白糖芝麻、奶油、巧克力、沙拉酱、花生酱等。

有的食客甚至还用高中学的排列组合公式,计算了蛋烘糕的搭配方式。据说能有三百多种,也就是说能吃一年不重样,这种新奇的体验,只有蛋烘糕做得到!

而每一种馅料怎么烹制,怎么处理原料,怎么调制佐料,那就是各个店家、摊点的“知识产权”了,同样属于密不外传的核心秘密。

听完今天的节目,你不难发现,在制作烹饪方面,小吃其实和正餐一样,非常讲究技巧,为了让食客们享受到最美的味蕾体验,各家小吃店,小吃摊,都有自己的配方和技术,都凝聚了厨师们的心血和创意。可以这么说,小吃也有大智慧。

四川小吃是川菜体系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是川菜烹饪技巧的又一种体现,不仅丰富了四川人的餐桌,也让吃,变得更加随意,逐渐由填饱肚子,上升为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享受,从此,四川人在好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到了现代,新食材和新味道的出现,让四川人开始又全新的探索。新食材和老味道的搭配,老食材和新做法的撞击,川菜兼收并蓄,变得更时尚、更美味、更健康。

想知道新派川菜究竟有哪些吗?川菜厨师们又是如何革新的?《舌尖上的四川》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