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川菜志音频>详细内容
2023-10-27 22:48:39

《舌尖上的四川》第20集 遇到美食就开写!文学大牛们与川菜的故事|川菜20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3-25 15:49:17 浏览次数: 【字体:

【小剧场】

哎呀,好久没有聚餐了,菜都上齐了吧?

你先别动,先别动,把筷子放下!

干什么呀?

聚餐前的基本礼仪,拍照啊!快把盘子还原成刚端上来的样子

现在可以吃了吧?

你先吃吧,我还要忙?

你忙什么啊?

p图啊~


这样的情景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呢?自从有了社交类APP,吃饭前拍张照成为了一种“仪式”,光拍照还不行,还要发朋友圈、发微博,坐等大家点赞。等到开始动筷子的时候,才发现……菜都凉了……

拍照记录生活,可以理解,谁不想把人生的美好展现给别人呢?但是在古代,没有手机的日子里,古人吃到了美味佳肴,如果也想发表意见,那咋整呢?

一般人最多也就说几句“好吃好吃”,可是那些下笔如神,出口成章的文人墨客们,他们的操作可就浪出高度了。文学史上,有哪些大牛为川菜提笔挥毫,留下了哪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呢?今天的节目,我们就来给你聊聊川菜与文学大牛们的不解之缘。

首先要出场的这位文学大牛,是一位四川土著。他是西汉大文学家扬雄,也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扬雄曾经为自己的家乡写过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蜀都赋》,这篇文章里有这样的描写“调夫五味,甘甜之和,芍药之羹,江东鲐鲍,陇西牛羊,籴米肥猪……”

这里面的“调夫五味”讲是四川人用“卤”这种方式来调味,后面几句说的是,当时的川菜不仅有甜食,还有药膳,而食材不仅有江东的鲍鱼,还有陇西的牛肉、羊肉。由此可见在西汉时期,我们川菜的调味方法、食材原料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最后这句“籴米肥猪”很值得一说,籴米的籴,上面一个出入的入字,下面一个米字,籴米就是买米的意思,籴米肥猪就是买米来喂猪。实话实说,小编当时一看到这里,顿时觉得古人实在太任性了?要知道即便是现在买米来喂猪都太奢侈了,更何况在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呢?

那为啥蜀人能这么做呢?这是因为西汉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以后,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南方的水稻产量也上去了。天府之国的成都,物产丰饶。别的地方,人都吃不上米,而这里竟然买米来喂猪。这样喂出来的“肥猪”,那肉质,可以想象到有多“精贵”。


说完了扬雄的《蜀都赋》,其实历史上还有一篇《蜀都赋》,作者是西晋时期的山东人,左思。和扬雄不同,左思从来没有来过四川,他是靠着查阅大量典籍才写成这篇记录蜀国地理人文和风土人情的赋,其中提到了古代蜀国贵族奢华的宴席。

男:“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金罍中坐,肴烟四陈……巴姬弹弦,汉女击节……一醉累月。”这一段的意思是:按照习俗,蜀国贵族会在冬春交替的时候选择良辰吉日,大办宴席。把金罍,也就是金子做的装酒器,放在宴席中间,四周摆着菜肴、水果。贵族用餐的时候还要带伴奏,安排美丽的乐姬在旁边奏乐助兴。这样的宴会往往持续好几个月。小编真想感叹一句:纸醉金迷呀!


说完了西汉和西晋两位年代比较久远的文学大牛,我们接下来说一个大家特别熟悉的,堪称历史上最著名的“蓉漂”:杜甫。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成都待了三年多。他为四川美食留下的诗作也是数不胜数。

小编简单梳理了这些诗作,发现杜甫有一个小秘密:他超爱吃鱼!我们来看他写的这首:《江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句诗记录了杜甫在草堂与妻子一边下棋,一边看小儿子把针作成鱼钩,准备钓鱼的情景。

杜甫在绵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绵阳,短暂逗留期间还写过一篇《戏题寄上汉中王》,里面说“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同样提到了四川的鱼。

而在另外一首《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里杜甫写道:“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丙穴是鱼的一种,也叫雅鱼,产自四川岷江水域。郫筒是一种酒,用成都附近水边的竹筒酿制,味道醇美。又一次提到了鱼!

当然,光吃鱼不行,还得配点主食,杜甫在《槐叶冷淘》中提到了据说是他在成都时最爱吃的凉面:“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著,香饭兼苞芦”。

这首诗的意思是这种叫做冷淘的凉面,是把鲜嫩的槐树叶采摘下来,洗干净,挤出绿色的汁水用来和面。如今这种凉面已经失传了,但杜甫这个细致的吃货却把它记录了下来!给历史留下了佐证。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太高了,按理说他写的关于川菜文章,一般人难以超越,但是后世,又出了一位大牛人,不仅文章写得好,对于美食的热衷,那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且,这位大牛人,还是一个四川土著,他就是四川眉山人苏轼。

苏轼在政治上屡屡被贬。但他心性豁达,被贬到哪里他就吃到哪里。你看这首《猪肉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饮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说得非常直白:黄州的猪肉真呀真便宜,早上起来我要吃两大碗谁也别拦我!

那么苏轼在四川吃什么呢?吃斑鸠胸脯肉,他记录了这道菜的做法:“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意思是把芹菜切段,斑鸠胸脯肉切丝,下锅加盐、酱油翻炒。芹菜清新,鸠肉鲜嫩,这是一道清爽营养的野味。瞧瞧,写得多馋人。


最后说到的这位大牛,是知名度仅次于杜甫的另外一位著名蓉漂,陆游。陆游在成都待了很多年,记录成都美食的诗作也有很多。先来看这首《蔬食戏书》:“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贵珍讵敢杂常馔,桂炊薏米圆比珠。”

这首诗的意思是,四川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东门的彘肉,也就是猪肉,最好吃,用桂树枝作为柴火,烧出来的薏米饭最巴适。

再来看这首《成都书事》:“芼羹笋似稽山美,斫脍鱼如笠泽肥。”意思是产自成都的新鲜竹笋,就像稽山上的竹笋一样鲜美;从锦江里打捞上来的鱼,就像从笠泽江里的鱼一样壮实肥大。稽山的竹笋和笠泽江的鱼,也就是江苏地区吴淞江里的鱼都很有名。陆游在诗中与它们类比,可见他对成都美食的喜爱。


四川自古物产富饶,饮食文化发达。这里的美食,不仅本土的文人们情有独钟,外来的蓉漂们也念念不忘,就连没来过的人也心之所向。足以见得历史上的川菜,就已经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吃原本只是生存需要,但是这些文学大牛们,把吃上升到了一种艺术境界,用诗歌来记录美食、记录生活。听完了他们的故事,不知道你下次拍了美食的照片发朋友圈的时候,会不会配上一首诗呢?

从下期节目开始,《舌尖上的四川》将用5期的篇幅,为你介绍几位近代川菜史上的著名厨师。他们或者出身贫寒,凭一己之力,开创了川菜的崭新局面。或者身世传奇,用奇思妙想,为川菜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他们有的是宫廷御厨,有的是国宴大师,从他们的不平凡的人生中,我们或许能对川菜的发展和演变,一窥究竟。好的,舌尖上的四川,下期节目再见。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