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2季】第37集 成都风物⑦|诗体民俗志——竹枝词
成都风物⑦|诗体民俗志——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唐代“诗豪”刘禹锡所作的竹枝词。在这首词中,以“晴”“雨”之天气暗含男女恋情中若即若离的情感状态,可谓情思婉转、风情别具,传唱古今。
其实,竹枝词的前身是流传于巴渝地区的一种古老民歌“竹枝”,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巴渝舞。
[子敬:卧龙先生、卧龙先生
诸葛:子敬,何事惊慌?
子敬:(吞吞吐吐)无事
诸葛:不会吧
(战舞音乐起)
诸葛:这远处的乐舞为何透露出一股杀气?
子敬:这是巴渝舞。。。。
诸葛:(紧张)子敬,大仗之内宴请何人?
子敬:是刘使君来了
诸葛:哎呀,子敬,主公危亦,为何不早说?快走~]
三国赤壁大战后,曹操兵退长江北岸,返回北方。孙权、刘备趁机抢占曹操原占刘表之荆襄九郡,造成瓜分之势,引发东吴不满。周瑜于是让鲁肃以自己的名义,请刘备到中军帐一聚,以叙友情,共商击曹操之策。很明显,这是一场鸿门宴,因此,在后来的影视作品中,宴席上,也别有深意地出现了巴渝舞。
据记载,巴渝舞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战前舞。刘邦取得天下后,将《巴渝舞》引入宫中,也暗合古代帝王“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传统,以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在这个过程中,《巴渝舞》的表演形态逐渐固定化,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因歌舞者手持竹枝,这种歌舞形式因此又被称为“竹枝”,成为纯娱乐性的表演。所以,清代万树在《词律》一书中称“竹枝又名巴渝辞”。
说到这里,是不是会觉得婉约的作品竟然跟战争有关,真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流转变迁?
现在有关竹枝歌的最早记载,是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书中这样说到:“蜀中乡市,士女以人日,击小鼓,唱竹枝歌。”可见,竹枝歌最初是有词有曲的,可颂可唱,不过,曲谱因不便记载而失传,只留下词了。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将其变为诗体,通过描写当地山水风俗,让作品极富生活气息。
自从有了文坛名家的加持,“竹枝”也逐渐由俚语民歌演变为一种诗歌体裁,不仅盛行于中唐,以后历代文人皆广泛参与。
(野孩子,竹枝词)
现在大家听到的这首来自野孩子乐队的《竹枝词》用到的就是刘禹锡所作的《竹枝词》,配上现代的民谣,也别有一翻韵味,
俗话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人类对于音乐的热衷背后所蕴含的是对于生活的热爱。各种各样的民间音乐形式也因而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竹枝词也不例外。在后来人们创作的竹枝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生活的风貌。
清人吴好山就用“满城城在府西头,特为旗人发帑修。仿佛营规何日起?康熙五十七年秋。”这样一首竹枝词记录了成都满城的位置、修建目的、修建方式和修建时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另外,在以成都为背景创作的竹枝词中,花会是被选择最多的题材,民国12年刘师亮创作了《成都青羊宫花市竹枝词》30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通惠门前十二桥,游人如鲫送春潮。与郎走过桥头去,笑指仙都路不遥。”
此外,还有不少描述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变更的竹枝词,如杜仲良有一首词这样写到;“社会年来大不同,女郎剪发遍城中。旗袍开个高高领,底事花鞋又着红。”
作为美食之都,各种美味在竹枝词里也占有一席之地。何韫若在《锦城旧事竹枝词》里就记述了60多种成都小吃,其中一首是《华西坝蛋烘糕》的竹枝词,具体是这样的:“张张黄嫩似月圆,坝上风光梦魂牵。慢烘细烤人立待,味分咸甜蟹黄鲜。” 原来,抗日战争时期,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内迁成都,与华西协合大学在华西坝联合办学。随着大批学生的到来,各种饮食摊点也应运而兴起,其中小吃华西坝蛋烘糕价廉、味美、实惠,最受欢迎。华西坝蛋烘糕遂成为当时成都最畅销的小吃之一。
看吧,就这样,独具巴蜀文化特色的成都竹枝词成为了记述成都地区民风民俗、世态风情、风土风物的作品,可谓是一部洋溢着浓厚生活气息的成都“诗体民俗志”,这既是一种珍贵的保存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